今年以来,楚雄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系列稳增长决策部署,主动服务、积极融入国家和省、州发展战略,紧扣“一核一城一园两区三圈”总体思路,协调联动周边县发展,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依法治市为保障、以从严治党为保证,咬紧目标不放松、坚定信心不动摇、狠抓落实不松劲,统筹抓好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促转型、打基础、挖潜能、推改革、惠民生、强党建、促跨越各项工作,持续推进“五网”建设、脱贫攻坚、产业转型升级、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开发区转型跨越五大攻坚战,采取有力措施稳增长、促跨越,巩固县域经济发展“10强县”成果,科学谋划定目标、强化统筹定责任、精准细化强保障、快速行动促增长。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楚雄市综合经济实力更强,城乡面貌变化更大,社会事业发展更快,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更多。
部署“六个坚持”补齐发展短板
产业发展不足不优、不平衡、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贫困面大和贫困程度深以及统筹城乡规划管理不足是制约楚雄市发展最大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补齐发展的短板,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率先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是当前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
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方面,楚雄市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的结合上进行思考和谋划,认真分析查找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短板,全面部署“六个坚持”,补齐发展短板。坚持统领抓发展、重点抓经济、核心抓产业、关键抓项目,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帮扶培育重点企业,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坚持班子联动、部门联动、乡镇联动、干部联动,市级班子、各级各部门和党员干部坚决维护市委领导核心,坚决服从市委统一领导,坚决落实市委决策部署,着力营造全市一盘棋、部门一条心、上下一股劲的良好氛围;坚持改善民生、利民惠民、共享发展、增进福祉。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和期待,集中力量打好脱贫攻坚战,补齐贫困短板,实施好民生工程,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持续增进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和认同感;坚持文化引领、文化传承、文化带动、文化为民,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扎实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突破旅游文化产业瓶颈,努力提升发展软实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境友好、持续循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突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的落实,驰而不息反“四风”,坚持挺纪在前,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坚定不移惩治腐败。
全力冲刺实现稳增长目标
年初以来,楚雄市认真落实经济运行研判、预警、应策、推动、问效“五个主题”制度,锁定目标盘清账,挂图作战压责任,攻坚克难稳增长,全市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52.03亿元,增长8.3%,较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居全省8个有烟县市第2位,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0.56亿元、122.15亿元、109.33亿元,分别增长5.8%、8.7%、8.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5.71亿元,增长2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5.26亿元,增长12.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81亿元,增长17.2%;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6365万美元,增长10.7%;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98.36亿元,增长3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88元,增长8.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21元,增长9.1%。
楚雄市作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火车头,当前正值打好全年收官战的关键时刻,全市各级各部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着力于稳增长、打基础,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和“5+2”、“白加黑”、“雨加晴”的工作精神,对标对表,将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跨越发展的志气、争创一流的勇气、比学赶超的锐气、奋勇争先的豪气,撸起袖子,抓牢重点、攻克难点,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统筹协调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近年来,楚雄市坚持基础先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紧紧围绕建设“中国彝乡·滇中翡翠·红火楚雄”的目标,以创建文明、卫生、园林、旅游、森林、平安城市为抓手,着力打造人文城市、健康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打造“滇中会客厅”。全面推进新一轮提升城乡人居环境5年行动,在城乡深入开展“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七改三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力度拆除“两违”建筑。着力抓好彝海公园、太阳历公园和龙川江两岸、青龙河提升改造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五网”建设步伐,强化交通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城区、城乡接合部和集镇绿化、硬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取得明显成效。培塑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彰显城市底蕴,精雕细琢打造“滇中城市会客厅”,着力建设“中国彝乡·滇中翡翠·红火楚雄”。楚雄市还将以建州60周年为契机,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强化措施,加大力度,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抓规划引领发展,坚决管住现在,科学规划未来;抓好配套完善功能,完善路网支撑、水电支撑、市场支撑、教育支撑、医疗支撑、环境支撑;抓特色打造亮点,规范城市设计、彰显彝族特色、注重景观提升、引领城市时尚;抓管理提升环境,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城市治理机制、加强市容市貌管理、抓实缓堵保畅;抓重点迎接州庆,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抓好点的建设、线的建设和面的提升,下足绣花功夫全面提升城市环境,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建州60周年,彰显楚雄魅力,全方面展现楚雄风采。
实施精准扶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楚雄市是国家《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嵌入市。截至2015年底,全市还有2个贫困乡镇、18个贫困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167户23690人,贫困发生率8.73%。
实施脱贫攻坚伟大工程以来,楚雄市按照中央和省、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要求,聚焦脱贫攻坚,补齐发展短板,围绕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建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目标,全力搭建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扶贫开发融资平台、扶贫项目资金整合平台、脱贫攻坚工作落实平台、社会扶贫对接平台“五个平台”。按照“三年脱贫攻坚两年巩固提升”战略目标,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卫生、教育、培训就业、社会保障、金融支持、“互联网+”等精准扶贫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认真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住房安全扶贫、因残致贫扶贫、资金整合扶贫六专项行动,建强基础释放发展潜力。目前,全市共整合投入扶贫资金8.71亿元,向上争取扶贫开发资金3.95亿元,制定每户5000元的产业扶贫标准,对当年预脱贫的贫困户给予产业发展资金补助。落实挂包帮扶责任,省、州、市、乡四级5616名干部结对帮扶7335户(已脱贫户继续结对帮扶)贫困户,选派驻村工作队员345名,向100个行政村派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做到了贫困村每村都有驻村扶贫工作队、贫困户每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各挂包帮单位先后投入帮扶资金5066.89万元,帮助协调引进项目294件,引进各类资金2.85亿元,举办培训班491期,培训群众31396人次,帮助引进人才40人、引进技术57项,资助贫困学生1009名。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跨越
楚雄经济开发区被称为全州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火车头”。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探索实践中,楚雄经开区立足于本地资源、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扎实推进“510”工作,在谋创新、培产业、建园区、推项目等方面下好新手棋,打好组合拳,以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坚持特色引领、绿色和谐发展原则,全力创建国家高新区。
楚雄市紧扣“一核一园两区三圈”总体思路,统筹抓好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促转型、促跨越各项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巩固区域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楚雄经济开发区为“骨架”的“一区五园”空间布局。目前,开发区建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实验室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抓实“三进企业”工作,建立企业问题清单销号制度,兑现扩产促销等奖励资金1175万元。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争取1000万元中央预算内循环化改造资金支持企业循环化建设。引入中国首个医药营销众包服务平台“药代通”建设云南医药服务产业创业园等4户企业生产的9个品种药品进入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宇斯药业大输液实现州内挂网销售。云发路、云达南路等8个项目快速推进,项目招商入园条件得到较大改善,预计全年可完成投资2亿元。北部新城建设加快推进,火车北站站前广场和站前大道建设有序推进。今年以来,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3.1亿元,增长15.6%。计划在2018年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及早谋划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2018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着力打造“中国彝乡·滇中翡翠·红火楚雄”的推进之年,也是楚雄州建州60周年。楚雄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新要求、新目标、新作为,认真谋划了明年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力求通过15年的努力,把楚雄市建设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西部增长极核心引擎、滇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连接金沙江经济带和昆瑞经济带的物流枢纽,把楚雄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主和谐、幸福美丽的中国彝乡。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在全省全州实现率先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当好全州各项建设发展的排头兵,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
楚雄市各级各部门将进一步把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成果体现在着力打造“中国彝乡·滇中翡翠·红火楚雄”工作落实上,体现在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绩上,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不负重托的使命感,迈步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以稳增长、促跨越的实际成果检验全市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弘扬“十六字”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工匠”精神、“钉钉子”精神的实际成效,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率先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