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武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这是奋力推进改革开放的五年,这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大实惠的五年……
五年来,武定县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的期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锻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善于攻坚的工作作风,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锁定目标,铆足干劲,力推“四个全面”战略协调发展,巩固提升彝州经济增长第三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县域经济大幅提升
走进武定,县城高楼鳞次栉比,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连接昆攀、昆楚大、辐射乡村的路网逐渐形成,夜幕降临后不约而同的市民簇拥在辉煌的灯光下跳着欢快的广场舞……这一切见证了武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定县紧紧围绕“十二五”、“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着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培植、工业园区建设、特色城镇建设等工作,完成或超额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县呈现农业产业化提升、工业化提速、城镇化突破、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的喜人局面,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富民强县进程加速推进。
五年来,武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部分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超过全州、全省平均水平,争先晋位,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据统计,全县GDP、人均GDP、规模以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招商引资到位州外资金年均分别增长12.9%、13.6%、35.1%、13.3%、34.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3.68亿元增加到5.4亿元,突破5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1.7%;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9392元、4606元增加到29606元、8442元,年均分别增长11.9%、14.6%。
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农业增加值由12.7亿元增加到16.4亿元,年均增长6.4%,累计收购烟叶4595万公斤,实现产值13.4亿元;工业经济发展提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4亿元增加到9.3亿元,年均增长28.4%;第三产业异军突起,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6.45亿元,金融机构居民存款余额由24.48亿元增加到43.35亿元,年均增长19.27%,旅游综合收入由4.5亿元增加到12.16亿元,年均增长28.3%。(文绍华)
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定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和部署,全力推动各领域改革,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强势招商引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凸显。
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完成武定宾馆、房产公司等县属国有企业改制,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清理行政许可、公共服务、内部审批和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扎实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以优良的环境和服务推动经济发展;深化融资管理体制等经济领域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全面激活资源参与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
扩大开放,融入区域发展。积极推动武(定)禄(劝)同城发展,加快融入昆明半小时经济圈,抓住沪滇对口结对帮扶机遇,建立定期对接、沟通机制借势发展,推进“沪企入武”、“武品入沪”对口交流合作,深化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持、教育卫生支援、新型城镇化等方面工作,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强势招商,夯实发展基础。围绕产业培育和发展,以工业、农业为主导,钛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为重点,精深包装一批好项目,细化招商目标任务,完善招商引资机制,落实招商引资责任,以招商到位资金大幅增长带动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引资额由2012年的15.43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68.5亿元,年均增长34.7%;今年上半年全县引进项目68个,实际引进到位州外资金56.22亿元,同比增长43.8%,增幅居全州第一。 (盛宏志)
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在优化布局、完善功能、统筹发展上下功夫,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该县抓住“五网”建设的机遇,完成环州至元谋凉山公路提升改造,启动武定至四川会理二级公路建设项目,积极配合武倘寻高速公路建设,谋划己衣新民、东坡白马口通航码头项目,成功签约武定通用机场项目,五年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入41.4亿元,完成G108武定段改造提升76公里、建制村通畅工程542.6公里,武昆、武易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14.21亿元,实施羊旧小(一)型水库、仁和中型水库等一批新建工程,实施19件小(一)型、39件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五小水利”工程1.38万件,改造中低产田地27.15万亩,完成市政设施建设投资3.84亿元,铺设污水管网32.5公里,新建市政道路18.5公里,狮山大道全线贯通。
坚持以棚改为抓手,扮靓老城区;以住宅商贸为支撑,延伸东片区;以武易高速公路联络线为纽带,拓展南片区;以文化旅游为依托,打造北片区。规划实施南街、北街和复兴街至民族中学等市政道路,完成武永高速公路联络线、武易高速公路联络线、县城老城区等6条市政道路建设,加快县城北部新区8条市政主干道和东岳公园、西和公园建设,着力推进7个美丽宜居乡村省级重点村和3个县级重点示范乡镇建设,打造狮山村、杨柳河、古普、布谷箐等一批美丽乡村,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600户,城乡面貌换新颜,城镇化率达34.6%。
“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及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顺利完成,实施了县城区绿化、美化、亮化提升工程,新建公厕115个,采购垃圾车31辆、垃圾箱180个,在9个乡镇安装垃圾焚烧炉,安装城乡太阳能路灯1503盏,招商引入北京宏华京润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5亿元提升改造狮子山景区,启动实施喜鹊窝温泉旅游度假小镇项目,马豆沟、大石房、大古普等旅游特色村成效明显。 (杨继渊)
民生保障明显改善
关注民生,举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普遍关心、关乎民生长远利益的问题,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更大的实惠。
该县认真落实文化教育医疗惠民政策,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成立了4个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学会,五年共改建新建校舍17.13万平方米,下达“两免一补”资金2.11亿元,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完成120急救中心建设,搬迁新建武定忠爱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大同医院,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整合稳步推进,参保率达96.14%,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实施“健康扶贫”行动,对参合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报销取消了起付线,报销比例在原基础上提高5%,并扩大门诊报销范围;调整医疗救助标准,农村特困供养对象、农村低保一类、二类对象自付费用分别按照全额、95%、85%的比例救助,打破了因病致贫的“瓶颈”。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7件、隐患点搬迁25个,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开展就业援助专项活动,尽力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抓好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微型企业扶持和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工作,五年累计发放小额创业贷款0.47亿元、发放社会救助资金4.22亿元、支出社会保险资金4.96亿元、投入残疾人康复就业等资金0.143亿元,建成分配保障性住房27.57万平方米,解决了5229户1.57万人的住房困难。 (张春林)
依法行政扎实推进
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多措并举,加大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该县坚持从严治党保障发展,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使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显著增强,“基层党建推进年”、社区规范化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全面整治“三超两乱”、扎实整改省委巡视组反馈的问题,稳步开展巡察工作,严明党的纪律,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立案查处一批违规违纪违法案件。
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发展,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有机结合起来,健全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体系,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增强政府执行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改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完善部门联动、乡镇互动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县、乡、村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平台建设,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帮扶,完善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和保障体系。
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报告和重点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构建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工作格局,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推行诉访分离和网上信访,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中有升;依法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落实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和应急周转金制度,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引导群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 (文绍华)
生态建设高位推动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倡导绿色生活,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该县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契机,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林业良性发展机制、林地有效保护机制、生态长效建设机制,大力培育木本油料林、珍贵用材林、速生丰产林等商品林基地,积极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清洁河道、生态家园富民”等行动,整合生态公益林,改造中低产林,大力发展优质经济林果产业,同时,积极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抓好农业标准化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打造观光农业、庄园经济等新型经营主体,做好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申报。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8.95%,改造后的中低产林综合产值提高到55%以上,共种植核桃56万亩、板栗12万亩、优质梨15万亩,规模化种养殖业市场前景看好,经济生态效益凸显。
始终把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之以恒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城镇、村庄、交通沿线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广泛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庄创建活动,认真排查清理全县区域内所有工矿企业汞超标问题,恢复矿区植被2211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2平方公里,建设公益林3.4万亩,完成退耕还林4万亩,荒山造林1.82万亩,建成农村沼气2270眼、节柴灶1620眼。
围绕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目标,守好“天蓝、地绿、水清、地洁”四条生态底线,着力打造“昆明攀枝花城市后花园”,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100%、90%、85%。 (张建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