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二字重千钧!
2017年初,大姚县委、县政府向全县29万各族群众郑重承诺:办好扶贫、交通、水利、安居、强基、教育、医疗、就业、产业、生态10大民生工程30件民生实事。一诺既出,大姚县咬定目标不放松,以不畏艰难、久久为功的愚公移山精神,稳准狠快的钉钉子精神和精准精细精致的工匠精神,埋头苦干,狠抓民生实事的落实。
一年转瞬即逝,放眼大姚城乡,一项项民生工程相继完成,一件件民生实事普惠群众,在党和群众间架起了座座连心桥……
脱贫攻坚 扶贫惠民
1月8日,温暖的冬日阳光普照在大姚县桂花镇马茨村委会西者坪集中安置点上,崭新漂亮的民房,完善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的文化活动中心、教学楼,村庄中欢声笑语,一派安居乐业景象。
西者坪集中安置点——这个因2016年强降雨灾害山体大滑坡、群众家园尽毁的村庄,在大姚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过安居惠民工程,已经涅槃重生,44户224人全部搬迁新居。而西者坪集中安置点,仅只是大姚县众多扶贫惠民工程项目中的一项。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是第一民生工程。2017年,大姚县上下联动,压实责任,整合资源,确保脱贫攻坚高位推动。先后实施了25个贫困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完成投资14553.57万元。实施26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完成投资8728.66万元。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3540万元,惠及2722户贫困户。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838户3111人。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脱贫攻坚中,大姚县扎实开展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落实搬迁任务1541户5959人,新建集中安置点13个,集中安置和城镇安置比例达55.4%。华云昌是新街镇大古衙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搬迁户,他家从原来的松坡村搬到集中安置点后,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当年就种植18亩烤烟,实现收入8万多元。华云昌说:“精准扶贫、集中安置让我走上了脱贫路。” (张从华)
夯实基础 强基惠民
2017年以来,大姚县六苴镇双河村委会米池博村民小组的36户122人,再也不用为出村要过河趟水而发愁了。一座投资44万元的大桥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米池博村几代人的心愿实现了!”双和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普自平说。
小田改成大田,弯田改成直田,引水排水通畅,机耕道路通到田。在金碧镇妙峰村委会马鹿冲小组,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过去的山坡地变成了高效节水的现代农业耕作地。“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了,群众的人力、物力节省了,惠民实事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妙峰村委会主任林杰深有感触。
在六苴镇水井村,修缮提升后的白墙黛瓦传统民居掩映在核桃林中。“新农村建设让道路硬化了、水面净化了,墙体美化了、路灯亮化了、村庄绿化了,人在画中,画在人中。”说起水井村的优美环境,村民小组长夭海珍笑语连连。
2017年,大姚县投资3000万元,完成农业高效节水灌溉耕地面积1.2万亩。投资2534.4万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42万亩。投资360万元,实施美丽宜居乡村省级重点村项目8个,投资1500万元,实施村级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四位一体”建设项目3个。投资535万元,完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50个……
山清了、水绿了、路通了、田好了,村美了。一大批强基惠民工程的实施,谋了民生之利,解了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了民生短板。 (张从华)
以民为本 服务民生
寒冬腊月时节,六苴镇红光谷底统建点迎来了一群身穿白大褂、手提医疗器械的特殊客人,他们翻山越岭,深入彝山为贫困群众进行免费义诊。说起“健康扶贫”,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服务帮助脱贫的事,大姚县六苴镇红光村村民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脱贫致富奔小康,身体健康是保障”。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大姚县在所有医疗卫生单位加挂了“健康扶贫医院”牌子,开通了贫困人口就诊绿色通道,实施了先诊疗后付费的“一站式”即时结报工作。启动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52个,家庭医生572名,深入村组建立了“个人精准扶贫健康档案”,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者提供免费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上门服务、优先医疗服务、定期回复和复诊服务。全县投入签约服务资金138.85万元,全面完成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570人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大姚县主动作为、及早谋划,加大教育保障工作,新建了仓街王栾幼儿园、赵家店中心幼儿园等8所幼儿园,完成改扩建中小学校舍13364平方米、体育运动场21031平方米,让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同时,加强困难群众的过冬保障工作,共青团县委、“李一平”教育基金会等单位牵头组织启动了暖冬行动,众人一心,让孩子吃饱穿暖。
一项项惠民之举、一桩桩利民实事,犹如一幅崭新的和谐画卷,正在大姚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赵丽梅)
提质增效 产业惠民
深冬时节,一年收获过后的“核桃之乡”大姚三台,千山万岭间的核桃树进入了休眠状态。而在大片的核桃树林里,依然是群众忙碌的身影:把核桃林里的坡地改为台地、砌围埂、扩树盘、打栅栏、填肥,用石灰浆刷白树干……以固土培肥为重点的核桃提质增效举措正在实施。
大姚县国土面积达4146平方公里,广袤的山地资源为发展核桃、花椒创造了条件。2017年,大姚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62万亩,花椒40万亩。但在162万亩核桃和40万亩花椒中,挂果和进入盛果期的并不多。抚育管理、提质增效成为大姚县产业惠民的重要工作。
为把提质增效、产业惠民落到实处,让全县的农业产业在拥有一定基础数量的同时,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走质量效益型路子,大姚县出台了《核桃、花椒提质增效10项技术措施》,内容包括固土培肥、套种间作、旱季浇水、品种改良、中耕施肥、整形修剪、病虫防治等。2017年,大姚县投入资金,组织群众实施了10万亩核桃、5万亩花椒的提质增效工程。“过去任其生长,空枝多,不挂果,通过科学管理,实现了早挂果、多挂果。”三台乡林业站站长罗子高说。
在抓林产业科学管理的同时,大姚县注重抓好市场培育。2017年,大姚县创建高原特色农业示范样板29个,建成乡镇电子商务服务平台12个,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站111个,全县一大批核桃、花椒、白芸豆通过电商走向了全国。
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2017年,大姚县核桃产量达3.3万吨,农民核桃收入8.7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核桃收入3977元;花椒产量达2812吨,农民花椒收入1.35亿元。(紫学武)
兴水治水 水利惠民
挖掘机将河道淤积物清除到河堤上,运送石料的车辆来往不断,一笼笼格滨石被镶嵌置入河床,一段段河堤开始支砌……2017年12月,全长4.18公里、投资3863万元的大姚县石羊镇南河治理施工现场热火朝天,整治后的河道雏形已经显现。“今年4月完工后,将为石羊镇南河沿线上万亩蚕桑提供用水保障,受益近万人。”石羊镇副镇长、南河治理施工建设指挥部负责人歹有文在河道治理现场告诉我们。
河道治理热火朝天,水库建设快速推进。在大姚县的河底小(一)型水库施工现场,这个总库容达254万立方米、项目总投资达6712万元的大姚县又一大型水利工程。放眼望去,工程管理所完工投入使用,大坝坝体已经成型,大坝基础截水槽开挖阶段验收和截水阶段验收已经通过州级检查验收,大坝坝体填筑、坝基帷幕灌浆已经完成工程量的75%……
在抓全局性的水利建设工程的同时,大姚县把小水窖、小坝塘、小水渠、小涵闸的修缮、改造、提升作为水利惠民的实事加以落实。2017年,大姚县完成建设农村水窖5000口。投资1696万元,对4万人的饮水进行了巩固提升,不仅让群众喝得上水,还喝得上安全的放心水。
突破工程性缺水瓶颈,让水利建设惠及更多人民群众。目前,大姚县红豆树、大坡、木卡拉3件水库验收准备工作在即,蜻蛉河大型灌区中子庄大沟治理项目已治理沟渠2.16公里。投资2815万元的永丰水库综合开发项目已完成库岸整治一期清淤,二期工程已进场施工。(张从华)
劳务输出 就业惠民
“很多富余劳动力过去在家无所事事,烤烤太阳,时光就这样过去了。现在通过劳务输出,每月有了2000多元的打工收入,贴补了家用,激发了希望。一人就业,带富了全家。”说起劳务输出,改善民生的事,桂花镇树皮厂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周玉婷掰着手指,一一道来。
作为大姚县众多享受到就业惠民红利的农户,桂花镇的杞桂芝就是其中之一。杞桂芝家住在大山中的树皮厂榨子坡村,家庭人口5人,耕地有限,经济收入来源缺乏。杞桂芝长子杞云海通过参加就业技能培训,走出大山,到县城务工,每月有了2500元的经济收入后,修缮了房屋,添置了家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抓劳务输出就是抓扶贫、就是抓增收惠民生。工作中,大姚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搭建供需平台,将就业服务延伸到村(社区),形成覆盖城乡的高效服务基层就业网络,积极鼓励支持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跨省务工、履行合同三个月以上的贫困劳动力,给予每人每年500元的交通补助。对每批次输出20人以上或贫困人口5人以上外出务工的乡镇和村委会给予每人300元到500元的工作补贴。确保了务工人员“输得出、稳得住、可持续、能发展”。
行之有效的就业措施,扩大了劳务输出,促进了就业创业。2017年,大姚县培训农村劳动力9393 人,新增转移就业3.85万人,其中,成批次往上海、福建、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组织劳务输出9批418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300人。(张从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