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青春焕发出绚丽光彩

2020年10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13/2/19

2008年以来,我州共选聘了5批1579名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实现了全州所有村(社区)都有1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在大学生村官管理服务工作中,我州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注重创新机制、注重关怀引导、注重搭建平台、注重畅通出路,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让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健康成长。

注重创新机制,确保“下得去”。成立州、县(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州、县(市)、乡(镇)、村(社区)四级“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请销假、学习、工作例会、工作汇报、重大事项报告、工作日记、民情日记和考核、督察等制度,安排专人负责记录,形成日常表现、学习教育、工作成效动态管理模式。同时,要求每名大学生村官至少分管一项工作、负责一个村民小组、联系一个农户,经常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建立健全日常表现反馈和述职评议制度,把民情日记和工作日记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年终考评时接受党员、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的评议,开展定期不定期走访,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状况,督查在岗、工作进展、目标完成情况,并建立个人档案,为年终综合考评提供依据。

注重关怀引导,确保“待得住”。一是政治上给予关心。注重提高政治待遇,到村任职后,中共党员任命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助理,非党的任命村(居)委会主任助理,特别结合村“两委”换届,把74名优秀大学生村官选派为村级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仅双柏县就选派了7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二是思想上给予疏导。坚持州、县、乡三级领导经常性下村看望大学生村官,镇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一对一”结对帮扶,开展交流谈心,掌握思想动态,为他们释疑解惑。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州、县(市)党建网及内部信息刊物等多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比学习、比贡献、比业绩,以先进带后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让社会各界了解、支持大学生村官工作。

注重搭建平台,确保“干得好”。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坚持开展为期7天的岗前培训,并把大学生村官列入村“两委”负责人培训范围,组织参加县(市)、乡镇举办的村干部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优秀村干部等开展集中培训,共培训了6批3500多人次,提供创业培训410多人次。同时,采取让大学生村官参加乡村干部会和村(社区)“两委”会、村民户长会,乡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一对一”结对传帮带等措施,让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镇情村情和农村工作方法。二是加强实践锻炼。给大学生村官压担子,在实践历练中成长,鼓励他们参与定调子、勇于找路子。让大学生村官独立完成部分工作任务,参与创先争优活动、抗灾救灾、村“两委”换届选举、林权制度改革、矛盾纠纷调处等重点难点工作,参加乡村决策会,引导大学生村官积极谏言献策,提供决策依据。三是加强典型培树。着力培育一批自主创业型、热心服务型、维持稳定型、协调组织型的先进典型,让全州大学生村官学有榜样,赶有标杆。

注重畅通出路,确保“流得动”。一是选配进村“两委”班子。在2010年第四届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有215名大学生村官进村“两委”班子,占当时在岗总数的25.26%。其中:担任村党组织书记8人、副书记66人,担任村(居)委会主任2人、副主任7人。目前,在岗并进入“两委”班子的共有86人、占在岗数12.25%,其中党组织书记8名、副书记20名、支部委员37名,村委会主任2名、副主任2名、“两委”委员17名。二是选配进乡镇党政班子。在2011年乡镇党委换届中,通过调查摸底、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差额考察、县市委研究、人选公示、州委组织部审批等程序,全州选配了98名大学生村官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占当时在岗人数11%。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