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定:同谱民族团结曲 共唱和谐幸福歌

2020年09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楚雄日报 2017/12/29

武定县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紧紧围绕创建目标,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同构、四级联创的工作机制,攻坚克难补短板,着力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成功打造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发展和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及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谐稳定“三大”示范,各民族政治共信、经济共强、文化共荣、社会共通、生态共建、信息共用、民生共享成为现实。

建机制 硬性保障创建工作

出台了《武定县“十三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规划》、《武定县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武定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宣传工作方案》、《武定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工作方案》、《武定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八个一”标准》等文件,调整充实武定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责任,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组织协调机制、教育宣传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民族宗教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资金整合运行、对口帮扶、民族团结进步激励7个长效机制。县政府年初与各乡镇政府和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签订创建目标责任书,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并把创建目标落实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加大督查力度。

围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目标,以建设“彝州先锋走廊”、“两学一做”、党建扶贫双推进为契机,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注重省、州、县驻村工作队的选派。把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为党员,把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为村组干部,把优秀村组干部培养为村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先锋模范作用。整合项目资金向农村倾斜,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素质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10月,武定县委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9月,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第一轮“十百千万工程”武定示范点创建工程通过省级验收;2017年5月,武定县被命名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同时,向国家民委、宗教局申报,拟作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进行命名表彰。(文绍华)

强宣传 创建氛围更加浓厚

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到创建示范县过程中,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形成了民族团结示范创建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针对民族种类多、民族节日多、宗教种类多、信教群众多、宗教节日多的特点, 该县引导和支持各民族及各宗教活动场所组建民间文艺队、唱诗班,充分利用各种节日活动,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等方式,坚持不懈地开展“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维护”、“民族团结是福”等宣传教育。

以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民族团结讲座、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等为载体,深入农村、学校、企业、社区、宗教活动场所,开展爱国主义和法治宣传教育,宣传民族宗教政策。同时,组建40多人的志愿者宣传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90余场次、文艺演出27场次,参与群众3.2万人次;在公路沿线明显位置书写永久性宣传标语50多条,设置咨询台接受群众咨询1800人次,发放《民族团结知识读本》3.5万册;借助电视台、广场大屏幕、微信、短信等媒介和平台,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事迹及标语口号65期。(张春林)

保民生 惠民利民增添福祉

走近插甸镇依纳格村,一群老年人在音乐的伴奏下,正悠闲自在地跳着广场舞。村长饶兴祥高兴地向笔者介绍:“得益于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工作的开展,我们村硬化了村间道路,架了自来水,建了垃圾池,还装了太阳能路灯。如今村庄越来越漂亮、村风更加文明、村民的生活更富裕了。”

这只是武定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一个缩影。回顾创建工作,该县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不断加快民族地区交通、水利、电力、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等设施建设,完成了乡村公路硬化532.6公里,866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实施水利沟渠工程55件、旱地水浇工程1267件、人畜饮水工程3229件,新建库塘13座,解决了4.9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增灌溉面积0.68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36万亩,安装太阳能路灯3379盏,新建垃圾池1230个,新建村民小组活动场所197个,修机耕路36.7公里,完成扶贫整村推进项目30个、扶贫安居房建设8070户,改造危旧房4500户。

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科技推广运用力度,整合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推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做好半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民族助学金的发放,认真落实特困少数民族学生资助、照顾政策,在不通晓或基本不通晓国家通用语言的彝族、苗族、傈僳族、傣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贫困山区开展双语教学,实施对口帮扶支教,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

依据政策,灵活制定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推行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办理,逐年提高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解决民族聚居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和各类社会救助资金 1.27亿元。 (张建宏)

稳增长 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先后建成12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7万亩优质烟种植基地、66万亩优质经济林果种植基地、4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8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5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140万平方米人工食用菌种植基地,打造一批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稳步推进工业园区五片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商贸物流城建设,加快冶金、化工、建材工业企业技改步伐,延伸产业链,促产业转型升级。

深化融资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提升激活资源参与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推动武(定)禄(劝)同城发展,融入昆明半小时经济圈,抓住沪滇对口结对帮扶机遇,推进“沪企入武”、“武品入沪”对口交流合作,深化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持、教育卫生支援、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增添发展活力,借势发展。

依托禄金新型工业片区、长冲特色石材工业片区等平台招大引强,抓住证监会对贫困地区申请IPO企业“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政策机遇,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到武定投资;打造政策“洼地”和服务“软环境”,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川渝等地区开展小分队招商、定向招商,加强与上海市嘉定区对接,做到引资、引智、引平台有机结合。

五年来,全县GDP、人均GDP、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分别增长12.9%、13.6%、35.1%、13.3%、34.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7%。 (文绍华)

提实力 民族文化欣欣向荣

该县加大投入,致力于夯实公共文化基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文化扶贫工程。加强对传统村落、文物的保护,完成“小广场大喇叭”工程、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和村(社区)文化室标准化建设,组建296支民间文艺队,建成11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站点、11个农民素质网络培训学校、172个农家书屋,实现“两馆一站”免费开放、行政村100%有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的目标,使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向标准化、均等化迈进。

注重培育民族文化产业,扶持发展民族刺绣产品、银器饰品,搭建文化平台。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依托社会和民间力量办节,统筹开展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旅游节、傣族泼水节、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等大型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办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春节百村群众文化活动、一乡一节活动。

成立了彝族、傣族、傈僳族、苗族4个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学会,支持各学会研究民族文化。抢救即将失传的罗婺彝族文化礼俗,完成彝族祭祖、丧葬、八方历算、婚礼、节庆、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服饰、民歌、民风民俗10个方面内容的调查搜集整理;新挖掘2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获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8人,编辑出版了《武定酒歌》、《武定情歌》、《带着耳朵听武定》、《武定彝族火把节》、《罗婺彝韵》、《从武定走进苗族历史文化》、《罗婺彝族礼俗采撷》等一大批展示武定民族文化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力促武定民族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繁荣。 (杨继渊)

抓载体 示范引领彰显亮点

该县积极搭建平台,找准突破口,以“八进”即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营、进民族文化研究学会创建活动为抓手,通过开展县、乡、村、组四级联建,着力打造一批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产业支撑、具有标杆性的示范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狮山镇马豆沟村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乡村民族文化大舞台,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插甸镇大黑山村把扶贫整村推进与示范创建相结合,重点种植高山反季蔬菜和发展黑山羊、壮鸡、肉牛养殖等产业,打造生态秀美、风情浓郁、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农村。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推动、部门参与、群众配合,共建民族团结示范村的新路子。

狮山镇香水社区把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与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统一谋划,组建民族志愿者服务队,建立“爱心驿站”,开展民族民俗文化活动和科技培训,开办红色课堂、道德讲堂等社区文化活动,打造各民族团结和谐幸福社区。

县人社局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创建活动中,把履行人社部门职能职责与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紧密结合,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就业服务,加强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有力维护民族地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民族地区社会保险全覆盖,在服务窗口中设置专门的少数民族服务窗口,为少数民族办理人社业务提供耐心、细致、便捷的服务等,打通了人社服务各族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该县共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11个、示范单位30个、示范企业3个、示范社区7个、示范村27个、示范学校15所、示范宗教活动场所42所。 (文绍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