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姚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突破了一个个险山关隘,全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脱贫攻坚取得重要进展,民生福祉全面大幅提升,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农业农村 硕果满枝
2012年9月10日,中科院院士、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谢华安代表专家组向媒体现场发布:楚雄州大姚县龙街乡五福村委会张保村民小组超级稻楚粳28号百亩方示范田现场实收测产,平均亩产956.9公斤。
2013年6月22日 ,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宣布:“认定大姚县为国家核桃生物产业基地”。
改革开放40年来,大姚县坚持开展以稳产高产农田地建设、防洪减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水源建设工程、引水工程、山区“五小”水利设施建设工程,新建水库10座、窖池5.97万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水、旱灾害得到有效根治。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6.84万亩,粮、烟、林、畜等传统产业逐年提质增效,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3465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36.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为1978年的6.6倍,年平均增长4.9%。至2017年,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63万亩、产量2.73万吨、产值达6.95亿元;蚕桑8.45万亩、蚕茧产量2115吨;花椒面积40.6万亩、产量1.85万吨;全县农业龙头企业24户,4个农产品获“云南省著名商标”、10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
40年来,大姚农业经济总量实现了由少到多的跨越增长,农村居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产品供给实现由严重短缺到相对过剩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由低档次、低效益向高质量、高效益的转型升级。
教育卫生 质量提高
走进享誉州内外的大姚一中,树木成荫,一排排崭新的教学楼、宿舍楼规范整齐。大姚一中党总支书记、校长薛川高兴地说:“改革开放以来,大姚一中无论校舍基础建设,还是教育教学质量都迈出了新步伐,名列全州前列,打响了大姚教育名县品牌。”改革开放以来,大姚县着力打造“教育名县”名片,全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每年财政支出教育经费在3亿元左右。紧紧围绕突破高中教育一个瓶颈、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激励两个机制、打造教师、教育管理两支队伍的工作思路,使全县教育事业得到全方位发展,小学入学率达99.95%,初中入学率达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1.6%,高考上线率达99.8%。
教育连年创佳绩,卫生也不甘落后,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着力健全完善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妇幼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卫生监督执法“五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大姚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与改革。卫生人才培养成绩喜人,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医务人员从过去的不足百人到现在的1668人。从过去在旧庙、旧祠堂办医院,发展成为砖混楼房,面积达125026平方米;从无大型医疗设备发展到265台(件);病床数从不到500张增加到1264张。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7个,医疗机构编制床位1167张,实有开放床位1254张。有效缓解了群众就医难、看病贵问题,让广大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
交通通信 沧桑巨变
“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是改革开放初期大姚的真实写照。1978年,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为653公里,且全是土路,人们用“黄沙扑面灰土路,青山断处是大姚”来形容当时的大姚县。那时,全县仅有载货汽车52辆,城乡居民出行都是步行或骑乘自行车。改革开放之后,大姚交通得到飞跃式发展。2015年,最后一个乡镇通油路。2016年,最后一个村委会通硬化路。2017年,全县公路里程达到4230公里,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100%,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了有效化解。
“我刚参加工作时,单位用的是手摇式电话,随后才出现了传呼机、座机,再到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变化太大了!”大姚县委宣传部干部陈燕琼激动地说。
七O、八O后的中青年大都有着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毕业时都会互赠一张照片留存,天各一方后就互通信件保持联系。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家只需通过手机通话、视频就能了解对方的情况,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了空间差。1978年,全县只有560门磁石电话人工交换机,电话装机444部,主要用于县、乡、村公务及企业、事业单位,民间通信主要依靠邮政信函。改革开放以来,信息通信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现今,光纤传输、移动宽带覆盖全县20户及以上自然村,互联网让世界成为“地球村”,手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互联网+”在农业、工业、商务、政务、民生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城乡面貌 辉煌蜕变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是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土坯瓦房一户连着一户……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贫穷落后,但却是一代人抹不去的回忆。
40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姚县亦然如此。城市高楼平地而起、道路宽阔平坦、办事方便快捷、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市民安全感满意度提升。在农村,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贫困群众搬进了新居,住上了楼房,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水泥路通村入户,摩托车、小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通行城乡,家用电器一应俱全……40年来,城乡变化日新月异,数不清、道不尽……
1978年,大姚县设有2镇14个公社,城区建成区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常住人口不到6000人。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建设突飞猛进,现今的大姚县城建成区面积达8.7平方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8倍多,县域行政区划发展变化为8镇4乡,全县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0.6%提高到2017年的37.2%,一个环境优美、城市功能齐备,初具现代化氛围的中等县城大姚,在云南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初步彰显,荣获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等称号,城乡面貌一天一个样,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工业经济 转型升级
2016年12月28日,投资5245万元的丝绸高端企业——云南七彩丝绸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大姚县蚕桑产业实现了由产茧到制丝,由制丝到织绸的跨越。2018年12月7日,云南装备发展高端论坛走进大姚县。当天,县机械配件厂与一汽红塔云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云南卓闽商贸有限公司签署了年销售1000吨铸件销售合同。
改革开放40年间,全县以绿色食品、冶金矿产、新型能源、轻纺加工、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加快发展。2014年,“大姚工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工业园区,全县“一园二片区”的工业格局初步形成。201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135.8倍,年平均增长13.4%。
40年间,民营经济从1978年仅有工业、手工业和商贸、餐饮、服务业等企业性机构454个,从业人员3840人发展到如今全县登记的市场主体达到11413户、从业人员46741人,注册资金49.4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10.8%上升到2017年的48.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日益强劲。
民生福祉 全面提升
1978年,大姚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元。到201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6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达31830元,分别是1978年的29倍、23倍。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快速提升,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衣、食、住、行、用各类消费水平全面提高。
2017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达1328人,是1978年426人的3.1倍。全县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传染病发病率等大幅下降。覆盖城乡的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防灾减灾、优抚、救济等各项社会保险保障制度体系全面建立,保障水平不断提高。40年来,大姚县人民群众民生福祉大幅提升,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增强。随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还继续发生着喜人变化。
细数大姚县委、县政府历年来实施的多项惠民实事,每一件都给老百姓带来了切身利益。而这些改变,将随着时间的累积聚沙成塔,让人民生活更加富裕,让全县全面建成小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