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擎起彝州发展新高度——彝州工业发展览胜

2020年09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楚雄日报 2018/4/13

60年图强,60年求索,彝州工业一路风雨兼程,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工业整体实力由小到大、由弱渐强,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彝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工业强州”的号角响彻彝州大地,在工业化道路上充分展示了“楚雄速度”。

改革开放:注入发展新活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按照“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全州工业企业以改进工艺技术、更新设备、开发制造新产品,以及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1995年到2008年,全州先后开展了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为主,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深化股份制合作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到2005年底,全州累计完成深化企业改革335户。新技术的引进、新机制的建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广大工业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进入21世纪,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州做出“工业强州”的战略决策。2003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展开,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对外开放迈出坚实步伐,与云冶、云铜、云天化、昆钢集团、云白药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引进了高钛渣、海绵钛、钛材加工等一大批项目。2010年,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组建了州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新型工业化注入了新能量。一次次改革,为彝州工业发展解除了束缚。以烟草、冶金化工、绿色食品加工、制药、能源为主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随之而来的是数据的节节攀升——到2008年建州50周年,全州实现工业总产值322亿元,是1978年的189倍。

转型升级:推动发展新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更加主动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和省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压力和挑战,在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中不断取得新突破。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深化与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关系,我州传统产业焕发出巨大生机和活力。2012年12月,完成易地技改搬迁工程的楚雄卷烟厂实现了向现代卷烟企业迈进。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云南禄丰勤攀磷化工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冶金化工业支柱产业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通过龙头企业培育、品牌打造、产业招商、产业链打造、集群发展等措施,重点培育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材料产业与绿色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绿色食品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以云南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云南爱尔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快速成长,我州成为全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区;禄丰新立钛业有限公司、云南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中国绿色新钛谷”正崛起于群山之中;抓好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骨干企业培育,绿色食品制造业加快发展;以云南锦润数控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楚雄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培育为抓手,以新能源汽车、单晶硅片、数控机床等高端与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正孕育着新的发展动能。

2017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20.7亿元,实现增加值231亿元;全州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2户,比2012年增加176户。彝州驶入了工业发展“快车道”。同时,工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去产能成效明显,2014年至2016年,全州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227万吨;非烟工业发展加速,规模以上非烟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55%上升到2017年的68%;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截至2017年,全州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州级企业技术中心78家,7户企业建立了院士工作站,26户企业建立了专家工作站。

进入新时代,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中,我州将努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强州”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围绕“两型三化”“一突出两打造”要求,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在创新强州、品质强州、智造强州中擎起彝州发展新高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