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双柏县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加速农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双柏县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工作举措,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2016年以来,该县认真贯彻“走出去”战略,以提升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为目标,精心策划,全力推进农产品对外宣传、外销平台建设、营销促销,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着力打造“绿色双柏、品质农业”的品牌形象。2017年11月27日,双柏县组团参加楚雄州赴上海市嘉定区举行的“沪企入滇”、“楚品入沪”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对白竹山茶、阳光玫瑰葡萄、突尼斯软籽石榴、密架山猪、青花椒等30多个名特生态农产品进行推介。
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双柏县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州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2649万元扶持各类经营主体,采取小额信贷、种养殖业贴息贷款等方式扶持种养殖大户,为全县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依托全县绿色生态农产品产业发展优势,广泛动员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目前共取得“三品一标”认证登记面积3.48万亩;对2015-2016年获有机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云南名牌产品称号、楚雄州知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的8户企业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奖励金额100万元。
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165个。其中:龙头企业45个、家庭农场18个、专业合作社315个、种养殖大户2787户,为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个性鲜明的品牌和拓展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郭莲华)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扮靓生态文明家园
走进法脿镇雨龙村委会李方村小组,依山傍水的美丽彝族村寨展现在眼前,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环绕在房前屋后。一幢幢青瓦红墙的新楼林立,墙壁上绘制着大锣笙图案。村边水库清澈见底,在微风吹拂下波光粼粼。田地里,水稻、包谷等农作物长势喜人,构成了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画卷。
李方村位于白竹山自然风景区腹地,全村51户186人,为彝族罗婺支系,是大锣笙的发源地,彝族文化底蕴深厚,大锣笙渊源久远,一直被沿袭传承。
“村里原来没有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特别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的时候,雨水多,跳一场大锣笙下来全身都是泥。现在村间道路硬化了,全村的文化活动室、大锣笙传习广场和火把广场都建起来了,路好走了,到处干干净净的,想什么时间跳大锣笙都可以,来村里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村民佘国锋站在大锣笙传习广场上介绍到。
近年来,双柏县依托李方村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整合了美丽乡村、生态旅游等项目,打造民族文化旅游村。投入资金1277.02万元,统一规划建设了17户特色民居,对34户原宅进行了提升改造,对部分“主题农家乐”经营农户进行了扶持。
通过项目实施,李方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李方村是双柏县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县共争取投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资金达49389.02万元,受益群众达16570户57995人,其中:建成州级特色民居示范点9个,县级特色民居示范点26个,财政美丽乡村建设5个,重点建设村90个(省级64个、州级24个、县级2个),人居环境提升“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45个,“彝州乡风文明示范带”建设14个,妥甸镇建成州级“112工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尹育才)
助力就业创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近年来,双柏县不断加大农民就业创业帮扶力度,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开展精细化专场招聘服务活动,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注重对达成意向人员的跟踪帮扶,督查用人单位依法规范用工行为,将一系列就业惠民政策落到了实处,拓宽了群众的增收致富渠道。
在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工作中,该县将政策规定、就业服务和职业信息送到企业和群众中去,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帮助供需双方实现信息共享。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及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动态监测工作,在推进就业扶贫精准化、信息化的同时,县、乡镇、村委会(社区)联动,做好调查统计,基本实现了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动态监测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内容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制定职业技能培训方案,以贫困乡镇、贫困村为重点,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培训需求的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以种植、养殖等为培训内容,认真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逐步提高贫困家庭中适龄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基本实现了贫困户中至少一人得到技能培训的目标任务。50%推荐就业,积极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增加收入,实现脱贫目标;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创业的作用,提升创业担保贷款群众知晓率,利用电视、微信、宣传牌、标语、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帮助广大创业者了解小额担保贷款办理流程、发放对象、适用范围,积极推进实施“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贴息贷款、“两个十万元”微型企业培育等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
截至目前,全县转移就业信息平台共入库8.22万余人,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1052人,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8341人。其中,贫困农村劳动力培训6008人,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980个,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50多人(次),扶持微型企业20户,扶持资金达到60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82户2714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1户697万元,带动就业790余人。 (王春华)
推动土地流转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近年来,双柏县积极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政策引导、管理服务、宣传带动、搭建平台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
“过去大多数农户在信用社都有贷款,通过土地流转和打工,不但还清了贷款,而且每户都有存款,大家都说土地流转是从地里转出了金饽饽。”普龙村委会农户老赵介绍到。
与此同时,双柏县积极在主体培育、招商引资方面下功夫,围绕资源招商、突出特色招商、优化环境招商,引进“带动力强、关联度高、有发展实力、诚信度好”的龙头企业,从项目、投入、土地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形成了辐射带动力较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同时,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村党员到元谋、大理宾川等地外出培训学习冬早蔬菜和热作葡萄种植,并对大麦地镇、大庄镇、法脿镇等农村富余劳动力分批进行葡萄、食用玫瑰、米葱栽培技术培训。
双柏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谋求产业发展,开展“党委导航、支部领航、党员护航、企业联航、群众助航”的导航行动,全力做好土地流转、项目规划、协议签约、用工保障等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结合扶贫攻坚工作,进村入户,包村包户深入细致地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算清增收账,帮助群众解除顾虑,广大群众从过去“要我租”向“我要租”转变,促进了土地流转集中规模化经营;大力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土地流转之中,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使土地流转以从前单一的农户与集体、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流转,向种田大户、农机大户、经济组织和私营企流转;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土地流转程序及吸引商家、吸引人才的良好机制,土地流转健康有序,产业发展活力初步显现,发展优势日趋明显;实施了一批土地开发、整理及小流域坡耕地治理项目,新建村间道路、进村道路,实施了水库、小农水重点县等一批水利项目,为加快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全县通过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城乡要素市场的再次分配,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和增收“双赢”,初步建立起了“农民流转土地—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模式,群众收入日益增加、生活质量逐年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王 晋)
资金入股见成效 贫困群众喜分红
寒冬腊月,风寒水冷。双柏县大庄镇农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会议室里却温暖如春,100户来自大庄社区、尹代箐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喜上眉梢——因为这个冬天,他们第一次领到了入股企业资金的第一笔分红。
2017年来,大庄镇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探索入股分红的扶贫新模式,把大庄镇尹代箐村43户、大庄社区57户无发展能力、无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为社员,争取省人大常委会产业扶持资金50万元(户均5000元)为贫困户的入股资金,以三年为期,企业每年返还贫困户股金三分之一,同时,企业每年给农户不少于本金10%的分红。
1月4日,随着农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宣布名单,1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股民”上前接过一沓沓现金,乐呵呵地数起来。这是以省人大常委会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合作社的第一笔分红,每户2000元,共计20万元。
近年来,双柏县围绕党建扶贫“双推进”工作思路,综合分析研判地域实际,因地制宜,引进责任心强、根基雄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1家,组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76个,建设党组织或党员产业示范基地98个,成立和划分产业党支部91个,探索“党组织+企业/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推进产业发展,将党组织建在产业带上、将党员凝聚到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组织、企业和群众共融共建、“多方共赢”的良好格局。(张永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