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现场热闹非凡
2017年9月28日,元谋县易地扶贫搬迁综合开发指挥部驻地车水马龙,篮球场上的宅基地分配签到桌前人头攒动,江边乡高峰和鱼窝村的群众争先恐后签到,篮球场西面停车场的遮阳网下,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小板凳,静待着江边乡高峰、鱼窝村近160名参加B安置组团宅基地分配的“主人”。
在简短的动员会后,参与宅基地分配的群众在现场工作人员指挥下,怀着激动的心情,有序坐在划定的区域内等待着抽取向往已久的宅基地。宅基地分配工作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按照先抽顺序号、再抽宗地号的办法抽取属于各家的宅基地宗地编号。在有序抽到宗地号后,搬迁群众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纷纷抱着抽到的宗地编号拍照。据了解,元谋“傈僳族第一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甘塘片区共分为A、B、C、D、E、F、G七个组团,目前已全部完成宅基地分配工作。
精准扶贫果断决策
元谋县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在绿色产业和文化旅游业的强劲支撑下,全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2017年,全县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33232元、11753元。
在“富裕”的背后,世居姜驿乡太平、白果、画匠、糯拉鲊村委会和江边乡丙弄、鱼窝、中村村委会辖区的部分村组群众,却只能俯瞰着奔流不息的金沙江水兴叹,周而复始的在“种一山坡收一土锅”的耕地上劳作。他们走的是崎岖艰险的山路、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子、吃着简单的菜饭,因受滑坡、泥石流威胁,雨季还得过“提心吊胆”的日子,一直未能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山箐依旧贫困依然”和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现状。为使他们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元谋县抢抓中央脱贫攻坚“五个一批”政策机遇,果断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甘塘片区集中安置项目,规划搬迁安置金沙江沿岸姜驿乡、江边乡辖区7个村委会的24个村民小组群众,约1000户、4000人。
高瞻远瞩科学谋划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富裕是目标。元谋县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解决脱贫与长远发展实现小康目标紧密结合,科学规划,按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实施甘塘片区集中安置项目建设。
近期目标是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实施项目工程,即:按照人均分配30平方米以内的宅基地和25平方米以内的建房面积标准全力推进新民居建设;抓紧建盖学校、卫生服务中心,保障搬迁户子女能上学、有病能就医;抓紧水、电、路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确保移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人均分配1亩标准耕地,并动员群众采取流转与自主经营相结合方式,人均1亩耕地留0.3亩自己种粮种菜、流转0.7亩给企业或种植大户规模化经营,群众可就近在流转经营的土地上务工。按照元谋县务工收入每天最低人均80元的行情,一个劳力每月务工20天,一年务工收入近2万元,加上土地租金、自主经营的0.3亩耕地收入和政策性补助,人均年收入可达万元以上,可实现吃不愁、穿不愁,也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了保障。
远期目标是围绕“一个核心”(精准扶贫+特色产业+特色集镇+乡村旅游)、建设“八个示范区”(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示范区、乡村特色旅游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示范区和新能源建设示范区)的思路,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搬迁安置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施工现场井然有序
在甘塘片区安置点新民居建设现场,一台台直插云霄的打桩机有序地布局在工地上,3.5吨重的锤体在套筒内垂直循环,在地上锤打出一个个深入地下近6米的孔洞,施工人员时而装载石料、时而装载拌合料、时而挥铲向桩孔内填料,臂长几十米的塔吊,有序地向目的地运送砖块、钢筋和混凝土,混凝土搅拌机匀速旋转不停,催得运送砂石料和水泥的装载机“一路小跑”,装载着混凝土的卷扬机欢快的“爬上滑下”接料倒料,把成品混凝土“颠簸”成“条块”的振动器,在操作人员的操作下有序运行。墙体砌筑工师傅挥舞着砖刀,将一片片砖块砌成坚固的墙体,钢筋工师傅用手中的捆扎工具,右转“两圈半”就固定了新民居的“钢骨架”,粉墙师傅熟练的用泥掌抹出了一幢幢新民居的“脸面”……现场到处呈现出忙碌的施工景象。
执行政策一丝不苟
元谋县易地扶贫搬迁甘塘片区集中安置项目快速推进,除了有群众的鼎力支持外,还与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有关。在项目推进中,严格按条件确定搬迁安置对象的基本条件,把金沙江沿岸“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及地质灾害威胁严重区域人口作为搬迁对象,力争一次性解决金沙江沿岸群众的脱贫与发展“短板”,同时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把整村整户搬迁作为硬性条件,强化措施持之以恒抓实宣传动员,取得了搬迁对象的全面支持;把“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作为搬迁安置地选择的前提,选好安置地,结合全县城镇发展规划,将安置地选择在距县城约4公里的甘塘片区,尽可能与老城乡集镇(原老县城)相连;在土地和建房政策方面,严格控制宅基地和建房面积,不突破土地红线,不增加群众建房负担;严格规划设计管控,对民房布局进行定位的同时,严格落实“统一选址、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基础、统一层高、统一外观、统一时限”和“统规自建”要求,确保新村庄建设成效。
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走进元谋县易地扶贫搬迁甘塘片区安置点新民居建设现场,除了劳动保护装备穿戴齐全、用不同口音交流的工作人员外,还有不少讲着民族语言的群众。虽然他们把自己家的新民居建设施工发包给了建筑企业,但在房屋基础及“梁、板、柱”等重要施工环节,他们还是坚守在施工现场签字验收,以期早日搬进他们期盼已久的新房子。
为让移民群众尽快搬迁到甘塘生产生活,从开始易地扶贫搬迁甘塘片区项目建设工作之初,元谋县就把相关政策、搬迁条件、安置地资源条件、发展规划,通过以会代训、广播电视宣传等方式在群众中做深入广泛宣传,全力打造阳光搬迁工程。
“为了提升我们的能力素质,乡上主动与县农广校通力合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并采取现场教学方式,组织我们到丽江、大理等地实地学习,更加坚定了我们建设新家园、发展新产业、过上新生活的信心和决心。为了落实统规自建,乡上及时引导我们以村委会为单元组建了新民居建设管理委员会,以村小组为单元组建了多个联合建房小组。”江边乡丙弄村委会党支部书记白吉会说。
要素保障准备充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俯瞰元谋县易地扶贫搬迁甘塘片区集中安置点,只见平坦的施工道路直达各项目点,新架设的电力线路布局有序,供水管网直达各组团新民居建设管理区和施工场地,新建的水池蓄满了清彻的水,各组团管理区内,场地方整平坦、洗漱平台、卫生公厕等设施一应俱全,施工道路旁照明路灯矗立成排。
为保障新民居项目建设需要,在加快完成建设场地平整、地质勘查、规划设计、宅基地分配方案制定等工作的同时,全力推进“三通一平”和各组团管理区及服务保障设施建设工作,特别是施工电力保障,在常规配备(565千伏安)基础上,增加到2165千伏安的供变电设备,并聘请专业人员进行24小时管护。
服务保障精准到位
在项目施工现场,县、乡、村、组的工作人员及地勘、设计、监理单位的驻点代表穿梭在各施工点,履行着各自的职能职责,从他们被晒得黝黑的皮肤,可以窥见他们对新民居建设工作的负责和执着。
为了搬迁安置群众住上安全舒适、宜居宜业的新民居,针对甘塘片区地质结构复杂、建房数量多、建材需求量大、施工人员技术参差不齐等实际,该县为每户建房户量身定做了基础和地面建筑物施工图集,编发了1200册图文并茂的《新民居建设工作手册》,实行地勘、设计、监理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驻点服务。指挥部干部实行24小时值班巡查制度,在项目区成立了警务室,配备了10名干警(含8名协警),不定时到各项目区巡查。虽然项目区人来车往,但未发生任何治安案件,呈现出和谐有序的施工场景。
(撰稿:元谋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综合开发指挥部姚世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