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战略开启新征程。大姚县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突出重点,顺势而谋、乘势而上,立足县情实际,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谱写新时代大姚“三农”工作新篇章。
改善发展条件 提升生产能力
近年来,大姚县农业农村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高产稳产农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水利化程度、农业科技贡献率均低于全州平均水平。针对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瓶颈”,该县着重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抢抓政策机遇,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着力改善发展条件。
今年,省、州重点水源工程建设项目大姚县桂花水库开工建设,该水库是大姚县“北水南调”解决全县人畜饮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供水的大中型水利工程。该县将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编制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筛选、规划、论证、储备项目,集中力量推进项目建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布局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基础设施配套与产业基地建设相适应、基础设施水平与农业提质增效相适应、基础设施条件与农业防灾减灾相适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梁家礼)
发展特色农业 构建经营体系
近年来,大姚县核桃、花椒、蚕桑、芒果、中药材、魔芋、油菜、百合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优势和基础进一步增强。五年来,大姚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速保持在6%以上,粮食产量同比增速保持在1%,核桃种植面积达162万亩、花椒种植面积38.3万亩、蚕桑种植面积8.12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4.6万亩、魔芋2.3万亩、芒果3.88万亩、油菜2.6万亩、百合8000亩。
大姚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态势的同时,依然存在产量、产值和效益不高的问题,且农村三产融合不够,二产和三产弱小,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滞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偏少,大部分农产品加工还停留在初加工的水平,产品类别单一,市场拓展能力差,品牌策划、打造和应用滞后。目前,全县共有省、州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8家,家庭农场97户、种植大户892户、规模养殖大户1892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累计达446个,建成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利益联结机制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43万亩,农业龙头企业完成“三品一标”认证14个,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26亿元,带动农户5.3万户。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必须坚持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路子。对此,该县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机遇,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提升产业优势,克服“多而弱、多而散、多而小”等问题,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布局,聚焦绿色特色产业,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给向高水平供给提升,突出绿色、优质、特色、品牌,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推进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力争全年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梁家礼)
融合城乡发展 促进统筹协调
近日,大姚县农村信用社各网点营业厅热闹非凡,大厅各柜台挤满了排队办事的群众,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有农村群众,大家手持社会保障卡,前来办理新卡激活业务,这是该县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大举措,亦是融合城乡发展的具体体现。
目前,大姚县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农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福利滞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为此,该县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同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
近年来,大姚县不断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城乡教育差距逐年缩小,获评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7.68万人次;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社会救济、优抚安置、救灾扶贫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受益群众达10.8万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落地生效,20190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进展;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五年来足额兑付各类惠农补贴资金2.8亿元,实现了20户以上宜通公路村组全部通路的目标,通乡油路和行政村路面硬化率均达100%;电网升级改造提升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户表改造率达100%;有线宽带覆盖126个村(居)委会,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梁家礼)
着力乡村治理 推进村民自治
去年11月20日,大姚县金碧镇四溪村委会香木廊一、二、三个村民小组的600多名村民,欢聚在村文化活动室,欢度“迟到”的“九九重阳节”。节日当天,两支文艺队为村民们表演了文艺节目,请来的医务工作者忙着为老年人义务体检,向3个村民小组的17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了纪念品,向18名的“养老先进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下午,600多名村民在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氛围中,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餐“敬老饭”。90岁高龄的村民冯玉兰感慨地说:“党的政策好,邻里一家亲。”
敬老节为什么11月才举行?香木廊老年协会会长张明给出解释:“很多村民反映,9月份农活多,过节人不齐。年底农活少,人多热闹些,我们采纳了村民意见,用村民自治办法做好村内事务。”
老龄化加剧,道德规范弱化,农耕文化缺失,是当前农村面临的现实状况。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治理,是大姚县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之一。
在3月7日举行的大姚县农村工作会议上,大姚县委、县政府把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健全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群众,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以乡村自治推动乡村振兴。”六苴镇六苴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文源表示。
巨石击水,必起波澜。着力乡村治理,推进村民自治,大姚县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张从华)
切实保护生态 实现持续发展
3月9日,在金碧镇范湾村委会至陆林村委会之间的蜻蛉河两岸,油菜花金黄、青蚕豆结荚。河道内,挖掘机轰鸣、推土机和运输车往来不断,一派繁忙的景象。
蜻蛉河是大姚的“母亲河”。蜻蛉河金碧段治理工程(二期)概算投资4235万元,沿河15000人、15000亩耕地受益。治理后的河渠宽8米,既可以解决沿河两岸群众的出行,还构建了大姚南北生态经济走廊的“施工图”,为打造旅游观光的“美丽乡村”——大姚奠定了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大姚县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保护生态,春风激荡。在大姚县农村工作会议上,大姚县对保护生态划定了“铁律”:严格落实“土十条”、“水十条”、“气十条”和河长制、推进碧水青山专项行动,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振兴乡村,你我同行。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部署和推进下,全县干部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增强,全县环境卫生最差点黄旗警示制度全面推行,各乡镇广泛发动群众对村庄周围、道路、河道、沿坡等区域的垃圾进行清理、烧埋。注重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建设的姜沙湾人居环境示范点打造进展顺利,龙街、新街、三台等特色小镇建设稳步推进,乡镇“一水两污”项目加快实施。可以预见,生态文明建设将在大姚乡村振兴中开花、结果。(张从华)
繁荣农村文化 助推乡风文明
2月10日,距离大姚县城160公里的湾碧傣族傈僳族民族乡,大姚县2018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暨启动仪式正在举行。在当天举行的全县“三下乡”活动中,县级58家单位和部门为湾碧乡送来了16万元的资金、物资。县咪依噜演艺公司深入到贫困村腊务堵村委会,让大山深处的群众观看到了县专业演艺团体的精彩演出;医疗卫生部门派出的医护人员为群众服务义诊,免费赠送常用药品,宣传健康知识;农业、科技等部门为农民群众宣传、发放各类农业科技资料、手册、挂历、环保袋、节能灯等……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大姚县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注重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宣传、文化部门的鼓励、引导下,今年春节过后,大山深处的湾碧乡高坪子村委会举办了民族特色浓郁的“窝巴节”,石羊镇举办了“开井节”,三岔河镇背阴地村委会密林庄村民小组举办了“竖秋节”。2018年的昙华“插花节”、三台“服装节”也即将拉开帷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传承、发展了大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品牌得到了弘扬。
抓文化活动“铸魂”,抓基础建设“塑型”。大姚县狠抓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村级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乡镇文化馆、图书室建设,启动实施文化大姚、公共服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乐民工程多管齐下,繁荣了农村文化,为乡风文明铸魂。 (王 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