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以来,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在武定县打响。通过艰苦努力,武定县脱贫攻坚工作高位推动,两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非昔比,回眸脱贫攻坚工作,武定县委、县政府针对全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实际情况,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树立务实奋进、敢于担当的作风,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要求,聚焦“三率一度”和“6985”脱贫退出指标体系,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创新推广武定脱贫攻坚“13345”工作法,以“六个精准”为抓手,全力以赴补短板,持之以恒破瓶颈,高标准完成各年度脱贫目标任务,确保2020年全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抓党建聚力攻坚促脱贫
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凝心聚力抓落实,实现了党建扶贫“双推进”。
县委与39个党委(党组)、95个县级部门签订党建扶贫工作双责任书,落实“两述三评一考核”制度,将脱贫攻坚任务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干部考核和年度党建考核重要内容;实行省、州、县、乡四级联派,共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125支,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657人,确保了帮扶全覆盖,既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又为扶贫任务的落实提供了保障。
按照“十有”标准,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省级彩票公益金、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等项目资金5217万元,规范化建设197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拓展基层组织服务平台;以开展“脱贫攻坚先锋行”活动为载体,建立党员示范基地11个、党员教育基地7个,培育了张国华、张文贤、杨国飞等一批农村党员产业带富先锋,在广大党员中掀起“比学赶超”热潮,形成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深厚风气,汇聚强大的脱贫攻坚正能量。
积极推行“云岭先锋”综合服务平台小额信贷工作,目前,全县通过综合服务平台申请贷款金额11120万元,经审核累计发放贷款6218万元,让金融服务更精准、更贴近农户需求。此外,大力推广“互联网+”,扩展农村电商网点,有效解决群众“卖难买难”问题,助推精准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张建宏)
固根基夯实基础求发展
“今年8月,我们村终于修通了水泥路,群众的出行更安全,运输生产生活资料和各种农产品十分方便,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这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的又一件实事!”近日,武定县环州乡拉务村委会哈打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马文才与笔者交谈时兴奋地说。
武定县自2015年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以贫困村为主战场,累计投入资金5.4亿元,着力加强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项目遍地开花,加速推进,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精准发力战贫困,精彩连连目不暇接。九厂至猫街公路、环州五谷箐至元谋凉山公路、环州至东坡公路路面硬化和己衣集镇至禄劝汤郎交界公路提升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农村4G网络、光伏太阳能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稳步实施,为拉动武定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促农增收保脱贫注入了生机活力,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该县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作为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抓紧抓实,锁定脱贫攻坚目标,制定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健全考核管理办法,压实“挂包帮”责任,并实行县级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制度,积极谋划实施扶贫项目,专题研究破解难题,用活财政扶持资金和信贷资金,实施精准扶贫,高位推动贫困地区以“五网”为重点的项目建设。两年来,投入中央和省切块资金、浦发基金、国开基金等资金9.5亿元,硬化村组公路970公里、村间道路540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4100盏,建垃圾池860个,实施饮水安全工程145件,改造中低产田地8.54万亩,建村组活动场所210个。(文绍华)
保安居安居方能好乐业
猫街镇龙茵潭苗族村,2015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元,95%的村民住的是无梁柱土木结构简易房,部分村民还住着土掌房、茅草房,属于深度贫困村。
2016年4月,县、镇两级通过整合移民专项补助、易地扶贫搬迁补助、农村危房改造补助等各口资金,除按户均5万元投入进行安置点公共设施建设以外,户均到户无偿建房补助资金达到8.03万元,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龙茵潭村83户253人全部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新房。
工作中,武定县把“保障有安全住房”作为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的最基本要求,压实责任,因地制宜,扎实有效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两年来,全县共实施扶贫安居房建设8070户3296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587户31066人)。
两年前,从武定县城前往各个乡镇,无论是坝区还是山区,公路沿线几乎都是破旧不堪的土木结构瓦房,很少能见到砖混结构房屋。通过两年艰苦的脱贫攻坚战,目前,不管是公路沿线,还是边远山区,到处都是新建的砖混结构房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朱建学)
创品牌产业扶贫见成效
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倾力培育扶贫产业,使贫困地区群众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
该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之一,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提升原有基地品质,建设花椒、花卉种植示范基地,规划培育区域产业,以户均5000元标准下达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扶持发展烟草、核桃、芒果、蔬菜、中药材种植和武定鸡、黑山羊养殖,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打造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让产业发展成果真正惠及贫困户。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云南武定永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武定县胤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荣云泰科技开发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6502户25808人。以2016年为例,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24000万元、销售收入108588万元、利润16419万元,实现网上销售额190万元,带动7.6万农户实现增收13106万元。
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申请注册商标、宣传商标,成功打造“久香源”牌九厂大米、白路“中沟”核桃、大石房樱桃、东坡香蕉、己衣芒果、“云露牌”甘蓝、“武狮牌”山猪火腿、武定壮鸡熟食等生态农产品品牌,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张俊松)
扶智力多措并举提素质
从扶智力上着手,多举措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综合素质,增强脱贫致富本领。
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编制《教育脱贫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学科结构,提升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民族贫困地区受教育年限和劳动者素质,并加大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帮扶力度,免除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两年来,全县投入教育经费约7亿元。
实施文化扶贫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原则,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群众性文化活动生机勃勃,让贫困群众在家能看电视、田间能听广播、家门口能看书、村组能看戏看电影,从中增长见识、净化心灵。
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浓厚的村寨文化氛围,抓好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扎实开展民主法治、文明礼仪、疾病预防等知识培训,利用村组活动场所、文化长廊、文化室等阵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孝廉文化,引导贫困地区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反对聚众赌博,不断增强自强、诚信、感恩意识。
推进技能扶贫专项行动。按照“实施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程”、“培训就业促进行动”、“培训转移就业到村到户”、“能力素质提升到村到户”的要求,以脱贫、摘帽、增收为目标,抓好种植养殖业科技培训,开展一批就业技能培训、一批岗前和职业技能培训、一批农村创业和致富带头人培训。两年来已举办培训103场次。(文绍华)
重保障惠民政策暖人心
向贫困地区倾斜,狠抓国家各项普惠性政策的贯彻落实,最大限度让贫困对象得到更多的实惠。
该县认真落实好援助特殊群体就业政策,使符合条件的人员能够及时享受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免费职业介绍等优惠政策,在全县组织开展“春风行动”、企业用工招聘会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活动,积极做好就业创业培训,把企业用工交流洽谈和“一站式”就业服务衔接起来,帮扶更多下岗失业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当地就业创业和转移就业,惠及1.55万人次。
实施“健康扶贫”行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调查,详细了解调查对象健康状况信息,完善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管理数据库,为健康扶贫精准施策打好基础,并开设就诊“绿色通道”,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县、乡(镇)公立医疗机构就诊时享受优先服务;按照“四提一降两扩大一简化”的标准,简化审批手续,扩大全县参合贫困人口门诊报销范围、取消住院报销起付线,报销比例在原基础上提高5%,调整医疗救助标准,对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农村低保一类、二类对象自付费用分别按照全额、95%、85%的比例救助。
实施“扶贫保”项目,由包保单位或帮扶干部为建档立卡的2.18万户贫困户每年按户购买100元的“扶贫保”家庭综合险,为贫困户人身、房屋财产进行投保,每年投入保费超过200万元。截至今年8月底,全县已受理“扶贫保”理赔案件683起,涉及理赔金额92.3万元,进一步提升了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减少因病因灾致贫。(文绍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