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定:乡村振兴满眼春

2020年09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楚雄日报 2018/5/11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聚焦点。在推动“多彩罗婺·幸福武定”建设中,武定县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努力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努力开创新时代武定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新局面。

文明创建气象新

通过《武定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行动”方案》的制定实施,武定县不断加强全民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并按照易地扶贫搬迁点优先、全面统筹推进的工作思路,在32个易地扶贫搬迁村完成村寨文化氛围营造和公益广告宣传,助力了脱贫攻坚。同时,推出了一批身边好人,推荐徐永芬家庭为第一届全省文明家庭,受到省文明委的表彰,家庭家教家风活动有序开展。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强劲有力。实施了《网络文明创建动态管理系统》,90家各级文明单位创建得到有效监管,提升了文明单位创建的质量和水平。创建工作测评体系的导向和牵引作用更加明显,以“四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化管理)为重点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不断取得新成效。州级文明城市已通过复查保留,建成了一批可学习、可借鉴的文明村、文明集镇。

各级文明单位与扶贫联系村开展“城乡文明结对共建”活动,文明单位“送文明”成为新风尚,实现了精准扶贫与精神文明建设双结合双推进,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贺明辉)

环境整治见成效

近年来,武定县加快推进《武定生态县建设规划(2014-2020)》的实施,完成了《武定县乡镇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制定了《武定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等方案,认真落实“河长制”;积极开展生态县、生态乡镇及绿色创建工作,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年终综合绩效考核和领导政绩考核;积极向上争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传统村落保护项目8个、垃圾热解和污水处理项目2个、固废治理项目1个,共向中央、省级争取资金1770万元。目前,已完成项目实施4个,正在组织实施3个,在编制规划4个。

截至目前,全县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8个、州级生态村98个、省级绿色学校8所、省级绿色社区3个、州级绿色学校34所和州级绿色社区1个。

通过实施危旧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节能灶改造、乡镇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及“全民卫生整治日”活动,改变了武定乡村脏乱差的面貌,乡村环境不断改善。(唐汇方)

插甸镇 一村一品产业兴

四月的插甸镇处处生机勃发,走进哪吐村委会羊肚菌种植基地,一个个羊肚菌栽培大棚错落有致。在黑色的遮阳网下,密密麻麻的菌床上长满了成熟的羊肚菌,包括李翠美在内的20多名当地群众正在大棚里忙着采摘成熟的菌子。大棚外,一箱箱包装整齐的食用菌正等待外运。

我们每亩地可以领取800元的地租,每天还有50元的打工收入,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赚钱,还能学技术。”建档立卡贫困户李翠美高兴地说。

为实现“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插甸镇积极探索白芨、白灵芝、党参等中药材种植,并与云南程铭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2000亩当归种植合同,惠及了600余户贫困户,与省国资公司签订协议发展壮鸡产业。同时,建设西南构树产业基地,种植构树504亩,并大力发展蔬菜、食用玫瑰、雪桃、荷兰豆、马铃薯等种植。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镇12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了2万元。 (李绍德)

狮山镇 生态旅游助脱贫

武定县狮山镇吆鹰村委会大石房村,距离县城15公里,地处108国道旁,全村有62户286人,聚居着彝、汉两个民族,种植了4600亩的樱桃、桃、板栗、梨、核桃等经济林果。因为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优美、水果蔬菜新鲜,众多游客纷纷前来旅游观光、采摘蔬果。大石房村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农民的收入也大幅增加。截至2017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仅剩下1户,顺利完成贫困村“摘帽”。

近年来,大石房村利用互联网、微信等载体,充分发挥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大对林果知名度的推广,让林果“走出去”,让农民富起来。同时,在稳定发展经济林果、经济作物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逐渐走出了一条基础设施完备、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活风尚文明、村庄环境整洁、人与自然和谐、服务网络健全、民主法治进步、社会安定有序的特色道路,获得了“省级文明村镇”称号。 (董 莹)

白路镇 统筹推进促发展

白路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总要求,培强产业、统筹推进、以文育民,谱写乡村振兴白路篇章。

培强产业,打牢发展基础。该镇采取“项目资金解决一部分、企业出资一部分、村集体入股一部分”的方式,整合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建成集“种植示范基地、冷链物流区、交易平台”为一体的13.6亩蔬菜交易中心,带动白路及周边5个乡镇蔬菜种植。2017年,全镇冬春早蔬菜(青豌豆)种植面积达2.9万亩、产量1.3万吨、产值6832万元,全年青豌豆交易量达2万余吨,成为昆攀经济带上最大的青豌豆交易市场。

统筹推进,建设宜居乡村。围绕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统筹抓好规划建设管理,建成117个垃圾池、覆盖98个自然村,安装节能太阳能路灯566盏、受益群众1586人,烤烟烘烤以煤代柴近三年折算累计减少林木砍伐600亩,兼顾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等项目,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户住上了楼房。

以文育民,提升乡风文明。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集镇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在易地扶贫搬迁敬老院集中安置点建设村史馆,分层次推进集镇、学校、卫生室、活动场所等场所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墙阐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推进文明村组创建、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复查,推荐复查保留省级文明村和新推荐申报省级文明村各1个。 (戍恩伟)

猫街镇 乡村面貌展新颜

猫街镇森林总面积48.752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0.6%。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猫街镇以绿化、美化人居环境为抓手,打造绿色猫街。

2017年,猫街镇完成核桃基地建设栽植任务524亩,完成了木本油料建设800亩的核桃栽植,完成育苗面积3.5亩,育苗20余万株;完成低效林改造1832亩,完成天保、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及国家造林补贴项目补植补造任务1200亩;完成3000亩封山育林建设,完成异地造林植被恢复项目补植2011亩,投资5.42万元完成了103.9亩的火烧迹地造林更新,组织栽植花椒2830亩;完成永武高速公路沿线退耕地、陡坡地的土地丈量5100亩。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巩固了所辖范围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868公顷。

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在全镇160个村组实施“七改三清”,搞好洁化、绿化、美化工程,营造猫街生态宜居的良好环境。2017年5月以前,猫街镇大麦地村委会瓦窑村还是一个建在陡坡上,以茅草屋居多的苗族小山村。2016年瓦窑村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2017年,全村17户66人全部搬入新居。在新村湖畔铺天盖地的绿意中,一座“身穿”白衣、“头戴”蓝帽的苗族新村脱颖而出。与此同时,猫街镇天生桥上下组、龙庆关龙茵潭村114户、391人和瓦窑村群众一样,整村都搬入了新房。 (陆 娟)

万德镇 路网建设大变样

近年来,万德镇着力解决农村“行路难”问题,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推进了“村村公路连网”建设。目前,万德镇农村公路实现了“五横六纵五循环”的路网格局,里程达346.726公里,其中,县道35.973公里、行政村道25.55公里、村组道285.203公里,桥梁6座,农村公路硬化一年一变样。

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和“钉钉子”精神、“工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三年来共改造改道开挖农村公路87.486公里;建立完善群众自愿和组织发动相结合的管养机制,推动农村公路养护和“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建立以客货、物流枢纽为核心,连接城乡、辐射县镇内的人流物流体系,走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之路。

该镇通过成立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层层落实任务、明确职责,同步规划建设每个村民小组道路,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该镇每年专题研究讨论农村公路发展,联发《万德镇农村公路养护年活动运行方案》、《万德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提高日常养护、自然灾害抢修和村民群众自我治理的意识。截至目前,万德镇149个村民小组通路147个、未通路小组2个,通路达98.7%。其中,国家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147个村民小组中路面硬化127个,里程达220余公里,硬化率达86.4%,组织规划上报争取公路硬化村民小组22个。 (张成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