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帮助贫困人口通过就业获得收入,既是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南华县紧紧围绕“五个一批”的脱贫攻坚行动要求,把转移就业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突出贫困对象就业援助、就业培训,以产业带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为重点,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增加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强化精准培训 提升致富新动能
“由于自己没有其他劳动技能,只能在集镇附近打打零工,稍微增加一些收入,补贴一下家用。”南华县兔街镇小古木村委会水磨房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何永文说。
在南华,像何永文这样因缺乏劳动技能、外出务工难的贫困群众不在少数。由于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区,消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有限,劳动技能无法得到拓展和提高,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看天吃饭的日子。
脱贫攻坚工作中,南华县立足贫困群众因缺乏相应技能无法实现转移就业的实际,始终把转移就业作为实现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的一条重要途径,结合“挂包帮”“转走访”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管理工作的开展,以扶贫信息网络建档立卡数据为基础,按照“准确、清楚、动态”的要求,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逐一摸底排查,深入了解全县贫困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培训愿望、就业创业需求,科学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帮扶计划,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培训力量,采取与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公开招标采购培训服务,把培训班办到村上、进入农家;坚持“劳动者素质提升+技能培训”的原则,针对应届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针对女性贫困人员开展彝绣等实用技能培训,针对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开展企业需求工种专项技能培训,使技能培训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同时,充分发挥企业职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将就业培训作为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在有条件的企业中推行以企业为主体的学徒制、工学结合的技术工人培养,实现培训与就业同推共进。
今年以来,全县共组织农村劳动力开展各类培训12614人次,其中:技能培训2646人、创业培训116人、引导性培训5522人、其他培训130人,共培训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088人,增强了参训群众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只有做好劳动力技能培训这项基础性工作,才能使贫困人口的劳动素质、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做到精准就业服务引导,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性收入,实现稳定就业、稳定增收、稳定脱贫。”县人社局局长张问高说。
培强产业基地 就近就业促增收
在南华县龙川镇镇境村委会的白芨种植基地内,大李家村村民李正涛按时来到基地务工,他家距离基地不到300米。李正涛说:“我现在和公司签订了长期合同,每天上8个小时的班,有50多元的工钱,算上加班,一个月下来有近2000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比到外面打工划算多了。”
“目前我们使用的200多名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我们还计划通过县人社部门再招300人,才能满足我们基地的用工需要。”基地负责人李世俊介绍。
位于南华县瑞特国际咪依噜风情街的南华七彩彝州刺绣加工厂,是南华企业吸纳本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的一个典范。该工厂有固定职工8人,长期聘用436人(残疾绣女9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2人),并对聘用绣女的绣品实行订单回收。一般绣女平均月工资2600元、残疾绣女1800元,固定工人3200元,有力促进了留乡人员就近就地就业增收。
去年以来,南华县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认真落实好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各项优惠政策,扎实抓好“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和小企业创业扶持、企业稳岗补贴等工作,依托产业发展,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贫困户入股分红、生猪代养等方式,培植了奇济康、德源魔芋、乐旁松露、正邦集团、悦丰、双丰等众多用工企业,建成了野生菌协会、烤烟种植协会等一批“短平快”项目、“民生坊”、“就业工场”,形成了“公司+基地+科技+农户+市场”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县人社部门按照就业帮扶的要求,结合精准扶贫对象现实条件,因人因地施策,组织召开劳动力转移座谈会,强化政策宣传和岗位推荐活动,帮助贫困农户及时获得县内企业、协会、合作社就业岗位信息,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企业就业,让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务工成为现实,满足了群众“离土不离乡”、“赚钱不进城”的要求。
今年以来,全县开发公益性岗位350个,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30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164.8万元,兑现53名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社会保险补贴15.41万元,县内转移就业9388人次,其中,转移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2032人,有力地带动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突出转移就业 助推脱贫迈大步
金秋时节,是收获的季节。南华县职业中学院内,一群90后的年轻人在人群的欢送声中,踏上了前往宁波杭州湾新区昆捷实业有限公司的务工之路。
“我们公司主要从事上海大众汽车生产制造,此次到南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富余劳动力到公司务工,目的就是要帮助南华发展劳务经济,促进转移就业,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增收致富。”该公司副总经理赵久峰说。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南华县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脱贫致富最快、最有效的措施,针对农村外出务工者的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缺乏、外出收入较少的实际,对症下药补“短板”,加大人社、扶贫、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整合,在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技能、加强创业培训的同时,积极与国内外企业对接联系。按照不同企业的用工需求,抓住发达地区用工紧缺的机遇,利用“创业新南华”微信公众平台及开展“就业援助月”等活动,及时收集发布用工信息和相关就业政策。并依托乡镇和村(社区)干部、扶贫工作队和挂钩帮扶单位进村入户,“面对面”进行宣传动员,引导贫困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外出务工增收致富;畅通劳务输出通道,主动邀请省内外用工企业和中介到南华组织召开现场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搭建用工、求职平台,把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深、做细;对有条件长期外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重点引导和组织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同时,积极协调用工单位和企业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有序引导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1至8月,全县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期850人,开展“就业援助月”及“春风行动”招聘会帮助企业招工403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4181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8511人,转移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032人,境外输出246人。
小门店连市场 创业带富显成效
“我们五街常年都有农特产品,不愁收,也不愁卖,生意火爆。”五街镇“小彝哥”电商服务店老板、“楚雄州十大彝乡电商创业人才”罗旺军说起自家的电商经营喜上眉梢。“我曾经在昆明做过销售、物流等工作,2013年底在创业政策的支持下,选择回乡创业,并与7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农产品购销合同,带动本地群众共同致富。”罗旺军说。
南华县华恒传媒广告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钱国强,通过四年的努力,他的公司由原来的以复印、打字为主的门店变成了现在初具规模的有限责任公司,吸纳了不少当地群众就业,他个人也荣获了2016年“楚雄青年创业奖”。
随着南华县积极落实创业政策,优化创业平台,改进创业服务,点燃起了大众创业的激情,像“小彝哥”电商、华恒传媒一样的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这些小微企业不仅解决了部分群众就业,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还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很多以前的“打工仔”也变成了现在的“老板”。
得益于南华县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返乡农民工创业试点县的机遇,该县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通过精心组织就业培训,大力扶持创业,开发就业岗位,办理稳岗补贴,促进了全县小微企业快速发展。今年以来,该县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5户1050万元,带动314人就业;发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101户979万元,带动305人就业;申报云岭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无偿资助2户;培育“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40户。
与此同时,该县全力加快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众创空间建设,依托电子商务广场,建成面积3200平方米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同时,扎实开展了创业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创业服务水平、优化创业环境,切实帮助更多创业者成功创业,掀起了创业高潮,全县创业带富效应倍增。目前,农民企业园设有特色产品展示区、视觉创意区、创业培训教室等功能区域,为36户入园企业提供创业孵化平台;成功培育南华野生菌信息港众创空间,众创空间使用面积507.43平方米,入住企业173户。南华野生菌信息港有限公司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2017—2018年度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南华野生菌信息港众创空间被正式评定为省级众创空间。截至目前,成功孵化企业17户,带动就业198人;建成10000平方米集创业培训、就业见习、电商调度分拨、众创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300多名返乡农民工已率先入驻创业,分别从事餐饮、家政、手工剌绣、特产销售等经营。 (王洪琼 马兴菊 严尚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