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姚安县坚定不移把畜牧业作为该县五大农业产业之一进行培植,狠抓畜牧惠民政策落实,提出“利用三年左右时间,把姚安建设成为全省30个肉牛基地县之一”的肉牛产业发展定位,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把肉牛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全力推进“肉牛基地县”和“全省肉牛发展重点县”建设。2016年,全县共投入产业扶贫发展资金1320.35万元,整合其他资金767.5万元用于肉牛养殖,为肉牛产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目前,畜牧业已逐渐成为姚安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产业。
全力做大肉牛产业
从县城往东驱车10多分钟来到栋川镇大龙口村,总占地23亩,牛舍面积7200平方米,饲料青贮窖2800立方米,生产区、生活区 、隔离区规划布置合理,防疫、消毒、排污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的楚雄云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千头肉牛养殖基地呈现在眼前。
据姚安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刘朝安介绍,云牛公司原本是一家养殖规模上万头的生猪养殖企业,三年前开始转向肉牛养殖,起初存栏肉牛仅百余头,通过优选品种、草畜配套等科技措施,现已存栏肉牛1000余头,成为全县及全州肉牛养殖规范、品质优良、规模较大的企业。
云牛公司当家人赵德成介绍说:“姚安海拔、环境、气候条件优良,又有大面积种植玉米的传统,对于用玉米秸秆作为青贮饲料的肉牛养殖业而言,条件得天独厚。去年公司出栏肉牛860头,销售收入1290万元,在各乡镇收购青包谷秆5600多吨,带动1100多户农户,户均增收700多元。很多农户得到实惠后,都希望与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合同,这对我们来说是双赢产业。”深谙县情的刘朝安坦言:“长期以来姚安农户都有养殖肉牛的习惯和经验,但多以零星散养和放牧饲养为主,肉牛养殖结构不合理,出栏率低。县里出台扶持政策,打造集‘种、养、加、销’为一体的肉牛产业链,除养殖企业外,对于农户来说无疑也是利好消息。”
“从2004年搬进来后,我带着大家什么都种过,从西瓜、青花到烤烟、西芹等,转了一圈,最后还是养殖肉牛最赚钱。”光禄镇草海村委会支书杨有光深有感触。作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和致富带头人,他家里现存栏肉牛29头,每年仅此一项就可增收数万元。在杨有光的带动下,草海村的农户纷纷效仿。村里经济最困难的低保户潘发英家,从一头母牛起步,通过良种繁育和科学饲养,几年下来,存栏肉牛已稳定在10头左右,每年靠销售出栏肉牛就有三、四万元收入,家里也盖起了新砖房。看着崭新的小洋楼,老人笑得合不拢嘴。
为加快“肉牛基地县”建设,姚安县级财政设立肉牛产业发展专项经费,从2016年起每年预算安排500万元肉牛产业发展专项经费,用于“四个一”养牛户及规模养牛户的牛厩建设补助、冻精改良及技术培训、考核奖励等。2016年末,全县肉牛存栏8.26万头,较上年增1.76万头,增长27%,出栏3.14万头,较上年增0.18万头,增长6.1%;肉类总产量达4364.6吨, 增长5.4%;每头肉牛按7500元现价计算,肉牛产值达2.23亿元,同比增长8.6%。今年1至6月,该县肉牛存栏8.5万头,增长20.9%,出栏2.02万头,增长11.7%;完成全年任务的50.5%;全县肉类总产量达1.76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8.4%,每头肉牛按7500元现价计算,肉牛产值达1.5亿元,同比增长9.1%。
全面发展畜牧产业
全县进一步统一“加快培强做大畜牧产业,确保农民增收”的思想,提高认识,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畜牧业备受州、县党委、政府重视,财政投入大幅增加,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国家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相继实施了县级动物防疫体系、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基层动物体系、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和中央财政现代农业发展生猪产业等项目建设,畜牧业生产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养殖业科技含量大大提高,畜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
按照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一乡、两城、三基地、四产业”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姚安县加强领导,增强政策扶持力度,增加投入,使畜牧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畜牧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畜产品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作为“烟、桑、畜、蔬、菌”五大农业产业之一的畜牧业,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注重研究畜牧产业政策,保留了县畜牧兽医局,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的畜牧产业领导小组,做到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措施。畜牧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紧紧围绕畜牧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转变作风,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切实抓好畜牧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在生猪生产发展壮大的同时,提高肉猪质量,充分利用全县丰富的草山资源,开展种草养畜,大力推广普及牛羊饲养配套技术,加快牛羊产业发展步伐,促进了畜牧业的全面发展。
突出抓好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为主的动物疫病防治各项措施的落实,提高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能力,确保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依靠科技,大力推广普及畜牧实用配套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养畜效益。重点抓好品种改良、优质牧草种植、猪牛羊等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动物疫病防治,饲料推广工作,把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作为重点,加快了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到 “十二五”末期,全县肉类总产量达2.98万吨,完成“十二五”计划的 112.7 %,同比增长19.7%。畜牧业产值达8.25亿元(现价),完成计划的122.8%,同比增长102.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4%。全县畜牧业生产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二五”畜牧业规划的发展目标。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姚安县以市场为导向、以畜禽规模养殖为动力、疫病防控为保障,以建设“四大基地”、打造“六大品牌”,强产业、促跨越、奔小康。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发展牛羊产业、稳定发展猪禽产业,培育特色养殖,积极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走“种养加销”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全面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十三五”期间,姚安县将不断加强对畜牧产业的领导,建立完善动物防疫、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把畜牧产业化建设纳入县、乡两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各级领导工作的主要指标之一进行考核,列入各级党政领导工作业绩的主要内容。力争生猪养殖从2015年存栏17.4万头增加至23.5万头,年均增长7%;出栏从26.3万头增加至34.2万头,年均增长6%。肉牛养殖从年存栏6.5万头增加至18万头,年均增长35%;出栏从3.14万头增加至7万头,年均增长5%。肉羊从存栏8.7万只增加至11万只,年均增长6%;出栏从6万只增加至9万只,年均增长10%。家禽从年存栏66万只增加至87万只,年均增长6.5%;出栏从120万只增加至168万只,年均增长8%。肉类总产从2.98万吨增至4.2万吨,年均递增速度为8%,畜牧业产值从8.25亿元增至12亿元,年均递增速度为9%,力争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
2016年全县畜牧业生产实现开门红,年末实现生猪存栏19.2万头,增长10.34%,出栏27.4万头,增长5%;牛存栏8.26万头,增长27%,出栏3.14万头,增长6.1%;羊存栏9.6万只,增长10.34 %,出栏6.36万只,增长6%;禽出栏126万只,增长5%;肉类总产量达3.14万吨,增长5.4%;畜牧业产值达8.6亿元,同比增长8.6%。今年上半年,全县猪、牛、羊、禽出栏分别为14.6万头、2.02万头、4.26万只和78万只,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1.4%、11.7%、11.7%和12.1%。
突出重点强化保障
姚安县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因地制宜,择优布局,坚持巩固全县生猪生产,提高优质肉猪的比重。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发展草地畜牧业;发展以中蜂为主的特色畜牧业,充实畜牧业生产内容;提升家禽养殖业,拓展发展空间,调整养殖业内部结构,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借国家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奖补、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和扶贫开发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畜牧业,支持外地客商到姚安投资开发畜牧资源;扶持和培植龙头企业,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实施订单生产;扶持发展畜牧产销协会和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社会化生产水平。
以栋川镇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光禄畜禽综合交易市场为龙头,引导和规范其他乡镇畜禽商品的外销流通,鼓励支持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参与畜禽产品的经营流通,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内外相联的流通服务网络,拓展畜禽产品的流通渠道和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畜产品信息网络,大力推进畜牧信息入乡工程,搭建信息平台,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加快畜禽产品流通的信息化程度。
依靠科技,打牢基础,提高效益。以良种推广为核心,建立健全猪、牛、羊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覆盖面;认真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加大各项畜牧兽医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依靠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畜牧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紧紧围绕“种、料、管、防、免、检、驱、治、监”等环节,加大科普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掌握科学养殖技术的能力,提高畜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畜牧产业化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建立科技开发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切实提高畜牧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促进科学成果转化,推进畜牧科技进步。 (董家成 刘朝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