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姚安党建领航 聚力攻坚

2020年09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17/9/20

近年来,姚安县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这一目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持续用力抓党建,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四面红旗”示范引领

结合全县工作重点任务,突出脱贫攻坚、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四项重点工作任务,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四面红旗”争创活动 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

决定从2017年起,每年在全县77个村(社区)中开展“四面红旗”争创活动,每年“七一”前夕开展一轮评比活动,评选一批“红旗村”,树立标杆和榜样。并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扶贫办、县住建局、县农业局等部门配合,结合实际分类制定“四面红旗”评价标准和细则。评选工作严格按照“乡镇分类推荐、联合评审组评选、县委常委会审定、评选结果公示”的程序进行。对公示无异议的授予“红旗村”称号,并给予一定的激励。每评上一面“红旗”,所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每月增加补贴500元,副书记、副主任和社区服务站站长、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增加300元,“后三员”增加200元。同时,“红旗村”中符合条件的村(社区)干部,在选拔优秀村(社区)干部进乡镇党政班子时予以优先考虑。目前,已评选出第一批“红旗村”12个,并给涉及的75名村(社区)干部增加了相应的补贴,进一步激发了村(社区)干部争先恐后、奋发有为的工作热情,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周晓云)

“三个一批”补脑提智

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模式,深化拓展干部内培、外训、自学的外延,采取“三个一批”的方式,为各级干部“补脑提智”,助力脱贫攻坚。

一是“送出去”学习一批。以沪滇合作和教育部滇西扶贫为契机,依托挂钩地区和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探索建立长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和挂职锻炼机制,通过“送出去”的方式,分批选派干部到发达地区和著名高校学习锻炼。近年来,先后组织120多名干部到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学习培训,选派了2名科级干部到北京市昌平区挂职锻炼,不断拓展干部视野,增强能力素质。二是“请进来”培训一批。实行干部“按需点单”选内容、培训方以“菜单式请客”请教师的方式,根据工作所需、干部所求,举办好主体班次和“姚安讲堂”。今年上半年,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脱贫攻坚、干部能力素质提升等方面,培训党员干部1万多人次。三是 “沉下去”锻炼一批。坚持在一线培养锻炼和识别发现干部,建立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培养锻炼的长效机制,每年选派一批机关干部到“急、难、险、重”任务岗位和基层一线学习、实践、锻炼。同时,分批安排县级部门优秀干部到信访维稳、征地拆迁等工作一线实践锻炼,通过压担子、压任务,引导干部到基层锻炼、在一线成长。 (李文森)

严管干部促有为

坚持从严治党、从严管干部,制定出台《姚安县从严加强干部考核培训实施办法(试行)》,努力打造一支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敢于担当、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力促脱贫攻坚高效推进。

一是聚焦问题难点,力求务实管用。将“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责任心、工作作风”纳入重要考核内容。对不服从单位管理、不执行领导班子作出的决定、不接受工作安排的,季度考核评定为不称职(不合格)等次。同时规定季度考核中领导班子对考核对象的考量与评价权重不得低于50%,季度考核评定优秀等次不得超过参加考核人数的25%。二是运用倒查追责,倒逼从严考核。要求各单位按期上报考核结果,县纪委、组织部、人社局等单位强化督查,工作中发现单位领导不敢担当、不敢管理、不敢得罪人的,经调查核实,直接评定该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分管考核工作的领导当季度为基本称职(基本合格)及以下等次。不按期组织开展季度考核的单位,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该季度考核评定为基本称职(基本合格)及以下等次。三是突出结果运用,彰显赏罚实效。全面实行季度考核,4个季度的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直接依据。每出现一次季度考核为不称职(不合格)的,当年的综合绩效考核奖金从本人应发数的总额中扣除四分之一,事业人员不得领取该季度绩效考核金。四是实行召回培训,推行惩戒教育。对季度考核为基本称职及以下等次的人员,以及不是基本称职及以下等次、但季度考核排位靠后、而且单位提出需要召回培训的人员,由县委干教委根据季度考核表现不佳的人员数量,适时组织开展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培训一般不少于7天,实行脱产培训、全封闭管理,培训结束后组织考试。培训产生的食宿、交通等费用,由参训人员自行承担。拒不参加培训的,当年年度考核评定为不称职(不合格)等次。 (李孔明)

建好阵地凝聚人心

巩固提升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在规范了30个行政村、5个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建设的基础上,把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建管用并重,使小阵地发挥出大作用。

一是在“建”字上想办法,确保实现全覆盖。及时对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情况、覆盖情况进行“盘点”,开列2017年“任务清单”,锁定240个活动室建设目标。采取多种方式争取项目资金,强力推进活动场所建设。目前,已有228个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完工率达到95%。二是在“管”字上做文章,让管理“有章可循”。按照“专人管理、集体使用”的原则,采取统一编号挂牌管理,规范设立“一账两库”,建立活动室管理台账和档案库、信息数据库等措施,加强对活动场所的管理。各村(居)民小组落实专人管理,细化使用记录、财物登记、日常卫生、对外开放等管理制度,确保活动室管理有章可循,使活动场所有序管理、规范运转。三是在“用”字上出实招,小阵地凝聚大人气。依托活动场所,开办 “乡村夜校”、“流动讲堂”,邀请“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等乡土人才“传经送宝”。另外,部分活动场所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篮球场等附属设施,购置了扑克、象棋等文体娱乐器材,经常性开展文体活动。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在活动场所举办送戏下乡、梅葛宣讲、广场电影、篮球比赛、象棋比赛等各类活动近1000场次,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扶贫政策宣传600余场次,开展党员教育培训145场次,活动场所成了宣传政策、科技培训、文体娱乐和移风易俗的主阵地。 (周晓云)

壮大集体经济强后劲

多年来,姚安县始终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基础保障、增强基层组织功能的有效途径,坚持不懈抓投入、锲而不舍补短板,千方百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切实破解农村基层党组织“无人办事、无钱办事”的难题。

一是五项机制“保驾”村集体经济。建立挂点联系制、分类分级培训制、奖励机制、帮扶机制、监管机制,由一名乡镇党政班子成员、一名驻村工作队长、和一个县级部门联系一个村(社区)发展集体经济,从信息、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等方面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支持。二是线上线下“走活”村集体经济。积极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等资源优势,找准特点、依托优势,因地制宜,以发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农村电商为平台,进一步整合各级项目资源、资金和闲置资产发展村集体经济。三是“股份合作”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资产租赁承包、土地林地流转、引进企业等方式,盘活基层资产资源,积极推广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项目”,村“两委”+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土地流转“清河模式”、包粮屯“支部+协会”的服务模式、哔叭林地流转模式和以“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巴拉鲊股份合作模式等一批成功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发展,村集体经济呈现出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的勃勃生机,为克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增强了基层发展后劲。截至8月底,在全县77村(社区)中,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及以上的有50个,村级组织服务党员群众的实力明显增强。(朱 茜)

“两个覆盖”夯实基础

通过抓保障、抓组建、抓规范,努力提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一是抓保障,强基础。制定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纳入述职评议和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层层压实工作责任,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通过双向选择,县乡两级下派97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加强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对全县“两新”组织党委每个给予1万元、党总支每个给予5000元、党支部每个给予3000元的党建工作经费补助,对考核合格的党组织书记每年给予3000元专项工作津贴。二是抓组建,广覆盖。通过调查摸底,采取片区联建、同业共建、挂靠组建、派驻帮建、龙头带建等方式,把纳入党建基数的480多家“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任务分解到乡镇党委和县属相关党工委,分阶段、有计划地推进“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同时,加大发展党员、流动党员排查的力度,按照“一方隶属,多重管理”的原则,采取“发展一批、接转一批,亮出一批、吸收一批”等方式,为组建和巩固党组织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抓规范,树标杆。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识、有党旗、有制度、有书报“六有”标准,实行党工委委员联系示范点建设制度。同时,在“小个专”党委、社会组织党委建立了2个行业性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整合县体育馆文体设施,投入20万元,建成集党员教育、培训、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姚安县党群活动服务中心,为流动党员和“两新”组织党员建设了功能完善的“家”。 (倪永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