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双柏县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打造“养生福地、生态双柏”品牌,擦亮“滇中绿海明珠”、“天然大氧吧”两张名片,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突出生态环境提质、生态经济提速、生态人居提升。在全省2016年度县域经济发展分类中,双柏县居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先进县前三位,正在向加快构建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绿色生态家园迈进。
狠抓生态保护 助推环境提升
在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县过程中,双柏县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坚守生态红线,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监管,从源头狠抓环境问题,加大对群众反映迫切的饮用水污染、空气污染及土壤污染治理。
为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该县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定出台落实办法,初步形成了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相互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以中央环保督查整改工作为契机,加大环境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整治力度,对辖区生态环境安全隐患开展拉网式排查。1至7月,全县共出动执法人员230人次,对辖区内重点行业(企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各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环境现场监察63次,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共24个,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11份,依法对10家企业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0起,依法关闭违法违规建设项目1个,并责令2个环境违法建设项目停止建设。
截至6月底,该县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Ⅲ类水标准,符合水功能区划分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达一级标准;区域环境质量噪声在1类声环境功能区范围内,主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在标准范围内,声环境质量状况和空气质量状况均为“优”;两个纳入监测的重点企业污染源监测指标均未出现超标现象,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据了解,双柏县省级生态文明县创建通过了由云南省环境保护厅组织的省级专家技术评估。目前,全县已创建命名省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绿色学校5所、州级绿色学校16所、省级绿色社区2个,建成省级环境示范教育基地1个,79%的村被命名为州级生态村。 (郑红云 苏晓虹)
筑牢生态屏障 保护美丽家园
2017年,双柏县被国务院新增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预计投资107亿的哀牢山国家公园获省政府批准。“十三五”以来,双柏县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契机,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境内林地面积485万亩,宜牧草山草坡450万亩,森林覆盖率84%。
该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坚决杜绝不符合政策法规的开发项目在保护区落地建设,确保绿水青山常在,自然生态安全。通过开展全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绿色生态发展为主题、绿色生态经济为主流、绿色生态产业为主体、绿色企业为主力的绿色发展格局。2014年以来,全县完成森林管护面积487.8万亩,完成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152.73万亩,累计造林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43平方公里。2016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173259万元,同比增长15.8%,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2500元,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生态改善与林农获益的双赢目标,绿了荒山,富了林农。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县林地保有量达480万亩以上,森林保有量达42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实现所有河流无污染,水质达国家三类以上,空气质量良好率达100%。(郭存兰)
树牢生态理念 发展绿色农业
近年来,双柏县立足境内自然生态资源优势,以“建设万亩基地、打造亿元产业、发展亿元企业”为目标,依托境内得天独厚的特色生态农产品资源优势,着力在“绿色生态知名品牌”打造上下工夫,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知名品牌和绿色经济,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转型跨越发展,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成为全县群众稳增长、促增收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该县始终以无公害为起点,追求绿色有机目标,加强产业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到中央、省、州产业发展项目资金3008.68万元投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大力争取和实施了一批重点水源、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等工程项目,着力打牢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合理布局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强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推广力度,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全县已种植核桃100.185万亩、青花椒5.72万亩,完成速生丰产林营造37.2万亩,鲜食葡萄达1.04万亩,枣类0.92万亩,茶叶种植面积1.45万亩,桑园1.1万亩,种植蔬菜5.45万亩;建成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42个,建成肉牛规模养殖场320个,建成肉羊规模养殖场1609个。
近日,肉质通过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研究院和广州市农业标准与监测中心权威检测为安全优质猪肉的“密架山猪”,在实现“从深山到餐桌健康时代的引领者”的同时,成为双柏生态畜牧业的一块金字招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目前,全县共取得“三品一标”认证企业7户,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认定总面积达3.48万亩,“白竹山”牌云雾茶,“妥甸”牌、“葡萄泉”牌酱油系列产品,绿汁江、马龙河沿线的反季蔬菜等绿色食品品牌建设得到加强,白竹山牌“碧螺春”茶叶价格高达4000多元每公斤,周边茶农的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哀牢山密架山猪、大庄生态谷花鱼、绿汁江有机稻米和蔬菜、大麦地无公害葡萄、品种丰富的野生菌及各种生态无公害绿色果蔬备受消费者青睐,绿色生态知名品牌效应成为了助力双柏特色生态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刘培忠 尹育才)
提升人居环境 打造宜居县城
夏日的查姆湖边绿树成荫,清澈的查姆湖面波光粼粼,居民们茶余饭后围着查姆湖漫步,在查姆广场跳舞健身、休闲娱乐,构成了一幅生态宜居的和谐画卷。
近年来,双柏县紧紧围绕打造“养生福地、生态双柏”品牌,突出绿色生态和民族文化特色,以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扎实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已打造成为了一座布局合理、功能设施齐全、风格特色鲜明“水在城中、城在湖畔、山在城中,山环水抱,水绿交融”的山水园林县城,并被省政府命名为第八批省级园林县城。
该县组织实施国家、省、州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2个,投入资金1.98亿元对城区道路、公园、广场进行改造,投入资金7200万元实施了查姆湖保护开发项目,投入资金540万元对东兴湖进行提升改造等环保基础设施。全面开展“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专项行动,累计拆除违法建(构)筑物2277平方米,全力提升了县城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粪便等污染治理及河道整治,通过加快城乡绿化、美化步伐,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6.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9%,全面提升了生态人居环境质量。
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人均公众绿地面积达到20.3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达31.81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7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8.3%。县城查姆湖、东兴湖2个“城中自然湖”及全长3.67公里的县城老黑山石板路面游道、4.3公里的查姆湖环湖游道、0.38公里的东兴湖环湖游道3条“悠闲游道”成为县城居民每天茶余饭后休闲、养生、娱乐的好去处,居民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养生福地、生态双柏”正成为大美双柏最闪亮的名片。(苏晓虹 尹育才)
强化河湖管理 做好水上文章
“今天降雨量怎么样?水库有没有出现险情?”“降雨已持续10小时,李方村水库暂未出现险情……”汛期以来,每天详细询问水库防汛情况已成为河长办值班人员的常态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河湖库渠管理保护工作,落实属地责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管理目标。双柏县高度重视河长制的建立及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及时进行安排部署,着力加强河湖管护工作,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成立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组织领导,设立河长办,抽调相关人员对全县境内42条河流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建立完善双柏县水库名录,研究制定《双柏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意见》、《县级河长名单》,建立县、乡镇、村(社区)、村(居民)小组四级管理体系,细化、量化工作任务,健全督查、督导制度,扎实有效推进工作落实。加强水资源保护,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防止不合理新增取水,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技术改造,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对违法排污行为开展专项整治,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划定和调整,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和评价,定期向社会公开饮水安全状况信息。加强岸线管理,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定期对流域内河道、渠道堤岸进行全面巡查,对侵占河道、非法挖沙采石取土和岸线开垦,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恢复河道行洪和水域岸线生态功能。加强水环境治理,强化源头治理,加大对县城、大庄、法脿集镇周边黑臭水体整治,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完善饮用水水源达标建设,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综合整治水环境,专人负责全面清除水库、河道内的废弃物。
目前,全县明确了推行河长制7项主要任务,42条河流已有河长,完成了沙甸河县城段、新会河河道治理及大庄镇麻栗树、代么古两期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邹加龙)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