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楚雄市实现生产总值386.97亿元,比上年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04亿元,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43亿元,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楚雄市入围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云南省县域经济十强县、云南省民营经济综合十强县。
2018年,楚雄市认真落实省委、州委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强党建各项工作,攻坚克难、苦干实干,为推动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积蓄了蓬勃力量。
把牢方向强引领 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
楚雄市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工作主题,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年组织市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11次,市属各党委(党组)开展中心组学习753场次。通过抓党员干部自学、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全覆盖培训等方式,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149期,培训12149人,运用远程教育和综合服务平台组织党员培训12期3.6万余人次。持续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开办威楚大讲堂,组建市、乡(镇)、村三级宣讲团,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开展宣讲736场,受教育近10万余人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年”各项任务,健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加强阵地建设管理,扎实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加强新媒体管理及舆论引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主动权和话语权。
围绕产业作支撑 调优结构提高发展质量
楚雄市始终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产业发展思路,兴一产、强二产、促三产,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深入实施工业攻坚3年行动计划,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1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生物医药企业达38户,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长30.5%;净增市场主体5151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9.9%,占GDP的比重达44%,楚雄工业园被认定为“全省十大工业园区”。实现粮食总产量2.17亿公斤,“国家产粮大县”成果持续巩固,生产收购烟叶1393.5万公斤;核桃、魔芋、果蔬、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120万亩、8.72万亩、18.24万亩、2.7万亩,荣获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云药之乡称号,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中农联楚雄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3户,行政村物流集散覆盖率达88.8%,电商交易额达1.93亿元;旅游市场整治取得成效,“一部手机游云南”工作顺利推进,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164万人次,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7%。招商引资拉动作用明显,全年实施重点项目49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03个、产业项目65个、“五网”项目62个,完成“五网”项目投资19.26亿元,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达36.6%和29.8%;向上争取到位资金25.17亿元,增长26.9%,第三产业活力持续增强。以获批国家高新区为契机,全力推动高新区升级转型发展,规划编制、体制机制等20个方面的升级转型重点任务深入开展,高新区统计发展等工作已纳入国家科技部日常管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州外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9.6%、33.7%、28.2%和7.7%,升级转型成效明显。
聚力城市出形象 以城带乡促进融合发展
楚雄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精准城市定位,不断完善规划体系、突出彝族风貌、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健全,全年编制完成总体城市设计等13个城市重点专项规划和G56杭瑞高速公路楚雄市境内沿线14个特色风貌村庄规划,城乡空间“一张图”管理逐步形成。全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0.5%,乡镇、村庄规划覆盖率达100%,城、镇、乡、村四级规划体系不断完善。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理念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区首座立交桥——灵秀立交建成通车,楚雄火车站站前广场建成投入使用,紫大公路、国道320楚雄市过境段、玉楚高速、楚姚高速等项目顺利推进,动车正式开通。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进展、第四自来水厂并网供水,响水箐小(一)型水库新建项目有序推进,“光网城市”“宽带乡村”行动快速推进,城乡发展基础更加夯实。西门小区棚户区改建项目稳步推进,城市新增绿地41.4万平方米,面积达1567.9公顷,“四好农村路” 建设深入实施,乡镇集镇及行政村生活垃圾设施全覆盖,完成10个集镇“一水两污”项目建设,农村“厕所革命”有序推进。中山等9个乡镇被评为省级卫生乡镇,挖铜等5个村被列为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以乡村振兴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健全领导机制,完善实施意见,坚持市、乡、村三级联动,美丽宜居乡村、农村实用人才、“乡土”人才培育、农村移风易俗、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取得实效,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在全力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先进平安县市、森林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六城同创”的基础上,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统领,结合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生态文明市创建,全民共同参与,形成了6+2的“八城同创”创建体系,“八城同创”齐头并进。
强化民生有保障 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楚雄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市级投入资金5550万元、争取专项扶贫资金5351万元、整合其他资金6209万元推进脱贫攻坚“八大专项行动”,扶持4334户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资助贫困学生7810名,健康扶贫10.33万人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106户、易地扶贫搬迁1271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25万人次,1137名贫困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实施生态扶贫项目8个,12042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7个贫困行政村实现出列、1个贫困乡镇实现退出。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82.6%,城镇新增就业5405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次,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78万人次,社会保障日益完善。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有序推进,全面征收环保税,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和畜禽禁限养区;新增新能源公交车44辆,淘汰黄标车2475辆、10蒸吨及其以下生活燃煤锅炉40台,全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河长制”全面落实,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以上,建成龙川江西观桥断面国家级水质自动监测站,鱼坝、哨湾两个生态湿地恢复工程加快扫尾,整治城区排污口25个,城区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76.93%,被评为中国森林养生基地,污染防治扎实有效。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健康楚雄、爱国卫生、重大疾病防控、妇幼保健、禁毒防艾、卫生监督等工作持续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首届城市万人马拉松赛比赛。完成39个乡村文化室建设项目,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彝族火把节市场化运作迈出新步伐,核桃文化节、魔芋文化节等民族民间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展示了楚雄新形象。
聚焦基础更牢固 强基固本营造良好环境
历年来,楚雄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持之以恒立根固魂、强基固本,形成了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巩固年”各项任务,制定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10个责任清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统筹推进企业、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党建工作,抓实602个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和149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落实“彝州脱贫先锋行动”,严选严管51支驻村扶贫工作队202名队员,强化贫困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党建”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非公党建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并在全州推广。在城区布局5座开放式党建文库,全市建成300个党建书屋(架),基层党建坚强有力。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牢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注重在基层一线和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同时,加强干部日常了解和综合分析研判,进一步完善优秀后备干部库,队伍建设全面过硬。严查深纠“四风”问题,开展“为官不为、为官乱为”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专项整治,扎实开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集中整治,用制度巩固了作风建设成果。人大、政协主动服务中心工作,自觉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中担当作为,有力推动了全市重点工作的开展。“菜单式”普法、“互联网+普法”模式和“两中心一明白” 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五五”依法治市和 “七五”普法工作持续推进,法治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社会面、重点行业场所等治安防控网建设不断加强,依法严惩各类黑恶势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网格化管理中心、规范化人民调解室建设稳步推进。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新的一年,楚雄市全市各族人民群众会继续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懈奋斗,努力推动楚雄市经济社会在全省、全州实现率先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再创佳绩、再铸辉煌!
(王正明 李剑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