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楚雄市“乡村人才基地”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2020年09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楚雄日报 2017/10/31

楚雄市针对群众脱贫致富中“素质型贫困、内生动力不足、缺乏脱贫致富带头人”等突出问题,积极创建集理论学习、技术实训、试验示范、创业引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乡土人才培养基地”,有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创建基地,大力实施人才扶贫项目。按照“组织引领+基地培训+孵化能人+帮带贫困户”的思路,有效整合市乡两级人才教育资源,依托产业发展,在全市15个乡镇探索创建“农村乡土人才培养基地”,分批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技能扶贫”行动,切实加大对乡土人才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社会投资、党员基金扶持等多种形式的农村乡土人才投资体系。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以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和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2016年以来,实施人才脱贫帮扶项目18个,对1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每村给予1万元经费补助,开展人才扶贫技能培训,有效推进人才扶贫行动计划开展。在全市各乡镇积极引导支持农村乡土人才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在审批办证、创业培训、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

科学培训,积极培育产业实用人才。按照“农民点题”的要求,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基础工作,收集理论政策、农村实用技术、文教卫等培训需求,准确掌握来自基层一线的群众需求。结合中央、省、州重要会议精神和全市年度工作重点,将需求归纳整理,科学制定培训方案分批培训。对新兴产业、技术层次高的课题,积极上报争取州级支持,对需求量较大、需求范围较广的课题,市级统一组织培训。2017年以来,采取田间课堂、基地示范、科技推广示范户“一对一”帮扶等方式,主动衔接省、州、市有关专家开展培训,在全市15个乡镇开展短期技术、技能培训,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800余人次,市乡两级累计开展“专家乡村讲堂”培训1000余场次,共有70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10万多名群众直接或间接受惠。

激发活力,有效推进“互联网+农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途径,使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在全市创办20余家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网络平台销售,楚雄泓利达食品有限公司每年网络平台销售额达800多万元。认真落实电子商务培训工作,积极动员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州、市开办的电子商务培训交流会议,有效增强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组织推荐《楚雄绿原经贸有限公司的“楚雄绿原经贸借助互联网+让彝州特产走出大山”》入选全国“互联网+”新农民创业创新百佳成果名单。目前,全市共建成15个乡镇电商服务站,楚雄市电子商务产业园、清华启迪集团众创空间运营中心已建成投入运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打造全新发展模式初见成效。

示范引领,积极探索脱贫致富模式。大力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党支部+基地+公司+农户”“党支部+协会+农户”等多种股份合作模式,通过企业、大户、致富带头人等带领和带动贫困群众创业增收,发挥脱贫致富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全市已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5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2家、州级39家),认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70个、种植大户150户、畜禽规模养殖户838户、家庭农场30户。通过示范引、培育培龙头,催生了马大炮(咸菜、调味品)、明宏生态(畜牧养殖)、亿隆魔芋(魔芋、核桃)等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养殖大户,不断优化推进“领头雁+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做到了发展专业大户与帮助贫困农户的相统一、相结合,形成了乡土人才带头致富、先富带后富、大户帮农户、最终共同致富的共赢局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