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省委提出的“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武定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州委的要求,强化对深入弘扬“十六字”精神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用“十六字”精神谋划和推动各项工作,着力破除阻碍弘扬“十六字”精神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深层次难题,确保弘扬“十六字”精神大讨论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十六字”精神在武定的实践。“十六字”精神实践一年来,武定各条战线捷报频传,罗婺大地处处呈现出新作风、新气象和新业绩。
精神扶贫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近年来,为了从根本上打赢脱贫攻坚战,武定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合力脱贫攻坚。在精神扶贫方面先后开展了以“自强、诚信、感恩”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和脱贫攻坚百名“脱贫光荣户”和百名“致富先锋户”评选活动。把“自强、诚信、感恩”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渗透到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每个角落,从“思想、信心、智力”等三个方面全方位实施“精神扶贫”,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精准破解了“不想脱贫”“不敢脱贫”“不会脱贫”的三大难题,探索出一条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抢占人民群众精神高地。该县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利用电视台、乡村道德讲堂和小广场大喇叭等三个平台,以开展“十个一”活动(小广场大喇叭工程进农村;一堂党课进基层;一次文体活动进农村;一册书籍进农家;一批扶贫优秀作品进阵地;一次“双百双讲”活动进乡村;一批文明家庭创评;打造一批感恩教育示范村;一批领导电视访谈;一个道德故事进讲堂)为切入点,全方位占领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高地,把扶贫与扶志紧密结合起来,破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从宣传引导、励志教育、典型引路三个方面入手,实施“志气扶贫”,着力破解部分贫困群众目标不清、底气不足导致的“不敢脱贫”等突出问题,激发贫困户脱贫斗志。从创新惠农举措、增强服务保障等方面入手,精准实施“信心扶贫”,着力破解贫困群众思想难题,让群众行动起来,坚定奋斗改变贫困的决心和信心。
“双百”评选活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为了在全县农村群众中营造“心怀感恩、自信自强、更新观念、实干脱贫”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该县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百名“脱贫光荣户”和百名“致富先锋户”的评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
一方面,在2017年前已经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以户为单位申报脱贫光荣户。另一方面,在非贫困户中以户为单位申报致富先锋户,让贫困户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标杆,形成“向先进看齐、向先进学习、努力争当脱贫标兵”的良好风尚。在百名“脱贫光荣户”和百名“致富先锋户”的评选活动中,涌现出了己衣镇己衣村委会大凹子村田宗会等一批“脱贫光荣户”和高桥镇弯腰树村潘应芝等一批“致富先锋户”。
“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见成效
面对“2018年3234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5个贫困村出列、6个新增贫困村提升工程、贫困村退出、3个贫困乡镇摘帽”的年度脱贫退出艰巨任务,武定县委、县政府加大脱贫攻坚力度,脱贫攻坚捷报频传。为广泛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全县脱贫攻坚战,搭建民营企业参与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良好平台,进一步丰富脱贫攻坚工作载体,持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加快贫困户精准脱贫步伐,武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
以民营企业为帮扶方,以全县1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包括68个深度贫困村)为帮扶对象,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搭建民营企业参与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平台,构建“村企共建,共同发展”帮扶机制。
组织民营企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村签约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开展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和公益扶贫,切实推动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按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通过开展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智力帮扶和公益扶贫引导民营企业立足贫困村的资源禀赋,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林下经济,支持实施光伏产业、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项目扶贫。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兴办企业,开发结对村的资源,提高生产力、提升附加值,实现“双赢”;鼓励民营企业承包或合作开发贫困村荒滩、山林、水面等集体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互利”;引导民营企业借助人才优势开展智力帮扶,向帮扶村群众教授实用技术,帮助帮扶村群众“换脑、增智”,更新生产生活观念,提高生产技能和生活质量。鼓励民营企业采取直接捐赠、设立扶贫公益基金等形式开展扶贫。以援建水电道桥、卫生设施、文化场所,配合推进危房改造等方式,帮助结对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面貌。以高校学生、重病患者、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为重点,对贫困户开展捐资助学、医疗救助、生活救济等公益扶贫活动。
由于帮扶实施“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使帮扶针对性强,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武定县启动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以来,各联系部门和帮扶企业积极行动,根据困难群众所在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方案,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全县已有70家民营企业参与“百企帮百村”行动,共与70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实施各类帮扶项目18个,捐赠物资达30多万元。
补齐“短板”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名片
针对特殊的县情,武定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在武定,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始终坚定“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重大决策充分考虑多民族实际,重要工作充分体现多民族特点,始终把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开创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局面。
经过近五年的民族团结示范县创建,目前,“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以面促点、辐射全县”的示范区建设格局基本形成。省级民族示范村马豆沟的脱颖而出就是武定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中一个最成功的典型案例:
狮山镇马豆沟村有农户49户、197人,设党支部1个,党员5名。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过程中,该村从强化组织领导、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民族文化引领、新型农民培训、村务规范管理等六项措施入手,创新创建方式,实施村企携手共建、产业转型升级、融入城市近郊经济圈发展战略,依托本村私营企业——德昌矿业有限公司,发挥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主推、群众主体、部门参与的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的新路子,在民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保障、民族文化繁荣、生态文明建村、村规民约完善等方面为全县作出了示范。
一个企业吸纳带动一个民族村共同致富,一个广场凝聚20多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正能量。村企共建,产业转型升级,主动融入城市近郊经济圈,形成辐射带动汉、彝、苗等多个民族、49户群众团结互助奔小康的产业带。
村企携手共建,创新创建方式。企业采取以企带村的方式出资400余万元,贷款1000余万元,全村村民积极筹劳,完成进村公路硬化和活动场所建设,新建水体景观水库3座,增加库塘蓄水20万方。
产业转型升级,拓宽村企发展空间。面对有限的钛矿资源,武定德昌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武定德润新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杨兴德认为,只有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找准可持续发展项目,才能拓展村企发展空间,增强村企发展后劲。因此,村企联袂建成了具有现代农业特色的标准化大棚、民族斗牛文化园和大型停车场。同时,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马豆沟村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林地宽广的优势,广泛种植核桃、花卉、蔬菜,养殖黑山羊、壮鸡等,推动高原特色农产品增质增收。积极做好全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目前共有70名村民在德昌矿业有限公司上班,15名村民在大棚里打工,全村总收入共22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1600元。以乡村民族旅游为重点,集生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正在逐步转型升级。
融入城市近郊经济圈,推进城市化进程。随着民族传统节日、大型文艺演出和民族运动会、民族服饰展示、民族特色美食活动的成功举办,马豆沟已经融入了武定城市近郊经济圈。
园区建设推动工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为推动武定工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武定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和工业上山的相关要求,加大了工业园区建设力度。
在园区建设中坚持规划引领,高位推动。认真落实“工业上山、城镇上山”决策部署,按照“企业集中、资本集中、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要求,坚持园区规划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土地利用规划、林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目前,已规划“一园五片区”控制总用地75平方公里,力争通过努力,武定工业总产值保持年增幅在30%以上,到2019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到50%以上。
围绕工业强县目标,向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企业派出以32名县级领导及部门挂点服务企业制度,认真帮助企业解决用地难、融资难、办事难等难题。对工业项目实行“同步受理、同步介入、同步审查、限时办结”,项目审批时限在规定的范围内压减1/3工作日;建立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和督办制度,对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由县级部门主要领导联系督办;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由县级领导联系督办;投资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联系督办。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加大对重点工业项目督查力度。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园区经济成效明显。一方面,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今年1至3月,武定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3.54亿元,完成州下达目标任务101.9亿元的23%,同比增长27%;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28亿元,完成州下达目标任务10.05亿元的22.68%,同比增长17%;完成工业企业投资3.8亿元,完成州下达目标任务16.87亿元的22.52%,比去年同期0.113亿元较大幅度增长;新增入园企业1户,完成州下达目标任务4户的25%。迄今为止,园区入园企业72户,自2012年起,武定工业园区在州园区办考核中年年被考核为优秀等次。另一方面,资源整合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托工业园区实施了钛、铁、木纹石三大资源整合战略,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保障向产业园区集中,彻底改变散小乱弱的产业发展现状,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速度明显加快。重点规模企业培植初具规模,截至今年上半年,工业园区内有规模以上企业16户,完成产值40.92亿元。 (贺明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