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发展机遇、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实际的干部作风转变工程来抓。全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切围着脱贫转、一切朝着脱贫干、一切盯着脱贫看,精准发力,披荆斩棘,攻城拔寨……全县形成了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的决战态势。
压实工作责任
大姚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以上率下,压实责任,确保脱贫攻坚高位强力推动。
建强指挥部。进一步完善了县乡村“三级”书记抓脱贫和县乡“双组长”、“双常务”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成立了县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县脱贫攻坚综合调度“7人组”,全面负责脱贫攻坚综合研判、统筹协调、作战指挥工作。县委常委会坚持每月研究1次脱贫攻坚工作。
立下军令状。县委、县政府与12个乡镇签订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状,与25家县级行业部门签订了扶贫责任书。实行挂图作战,对各乡镇、各行业部门脱贫攻坚工作推进落实情况进行动态展示,对季度排名靠后的乡镇和部门亮红灯或黄灯提醒,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当好急先锋。实行县级领导挂点负责乡镇脱贫攻坚工作,主要领导挂包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乡镇、村组和贫困户,县委书记经常性听取并研究扶贫工作,县长坚持每周到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坐班研究工作,分管副县长任县扶贫办第一主任。乡镇党政主要领导遍访辖区内所有贫困户,乡镇党委副书记专抓脱贫攻坚工作,分管副乡镇长任扶贫办主任,调整充实扶贫专干71名。
配强主力军。增派13名县处级领导、21名科级干部任贫困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或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全县共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第一书记364名,整合省、州、县105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3767名干部职工挂包10065户贫困户,确保贫困村村村都有扶贫工作队、贫困户户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做到农户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赵 飞)
精准精细精脱贫
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要让贫困户在党的政策和干部的帮扶下顺利脱贫,同全国其他群众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在今年开展的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工作中,大姚县牢牢扭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条生命线,把精准要求贯穿到脱贫攻坚全过程,确保帮扶政策、资金、措施等精准到户到人。
在精准管理方面,该县进一步健全完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真正实现应退尽退“无错评”、应纳尽纳“无漏评”、应扶尽扶“无错退”的目标,坚决扣准精准扶贫的“第一粒纽扣”。同时,对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认真细致分析,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真正搞清楚,切实做到“一本账、一口清”,精准确定政策,精准制定措施,精准落实资金。在精准施策方面: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战役”,牢牢守住搬迁对象精准“界线”、住房面积“标线”、搬迁不举债“底线”和项目规范管理“红线”。围绕搬迁群众住得下、能脱贫,精准制定搬迁后续产业扶贫、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各项措施,千方百计推进今年5959人的搬迁任务。建立健全产业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脱贫示范户,完善贫困户与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推进“7+”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一条“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新路子。围绕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对接、促进稳定就业的目标,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培训,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紧紧守住每个孩子“有学上”这条底线,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不让一户脱贫户因学返贫,实现教育公平。认真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确保贫困群众看得起病、方便看病,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大力实施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移民、生态产业、生态乡村建设“五大工程”。
为确保贫困群众精准脱贫,该县要求各级各部门坚决杜绝“数字脱贫”、弄虚作假,做到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梁家礼)
“五个一批”促脱贫
脱贫攻坚工作中,大姚县打好“组合拳”,综合施策,以“五个一批”促进脱贫攻坚: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2017年拨付精准扶贫产业补助资金5032.5万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3亿元,全县发展生产脱贫2860户11238人。
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聚焦“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六类地区,2017年,完成1552户5959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分散安置667户2658人,集中安置874户3301人,新建集中安置点13个。全县易地扶贫搬迁脱贫1552户5959人。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兑付2017年贫困户308户1535人新一轮退耕还林和陡坡地治理项目补助资金47.99万元,兑付贫困户876户3003人退耕还林补助资金51.21万元,兑付贫困户3085户8800人公益林补偿金264.7万元,兑付贫困户能源建设项目补助资金34.75万元。兑付贫困户170户651人核桃提质增效、低效林改造项目补助资金116.7万元(7783亩)。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公开招聘护林员222人,年均工资1万元。全县生态补偿脱贫215户772人。
发展教育及培训转移就业脱贫一批。免除建档立卡家庭困难学生学杂费31.65万元。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术、转移就业、创业等培训。全县累计开展各类培训10385人,培训后新增转移就业2068人,成批次组织输出257人。全县发展教育及培训转移就业脱贫406户1204人。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认真落实健康扶贫30条措施、民政兜底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制度衔接政策。全县社会保障兜底444户1306人。(张从华)
激发内生动力
“我家两夫妻今年3月由政府统一组织到厦门新凯复材科技有限公司务工,公司包吃住,月工资收入在8000元以上,比在家里强多了。”大姚县三台乡多底河村委会羊窝子村民小组贫困户黎晓燕激动地说。
据她介绍,现在村里的很多群众通过外出务工,盖起了小洋楼,日子越过越好了。今年6月,又有3人在黎晓燕的影响和带动下,到厦门新凯复材科技有限公司务工,劳务输出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该县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既解决“志短”,又解决“人穷”,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按照“组织强、党建强、产业强、经济强”的目标,深入实施“彝州脱贫先锋行动”和“54321”党建扶贫“双推进”工程,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这个难题,确保每个贫困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在脱贫攻坚中扎实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送思想教育入户、送科教信息进家、送法制宣传上门,帮助贫困群众树立勤劳致富光荣的观念,激发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引导群众抵制陈规陋习,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引导群众懂得感恩党和政府、感恩伟大祖国,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提高群众满意度。 (张远康)
凝聚各方力量
夜宿农家聊家常、走访慰问贫困户、看望驻村扶贫队员、宣讲十九大精神……连日来,云南广播电视台在大姚县挂包扶贫工作的两个工作队队员,在大姚县三台乡过拉地村委会拉务小组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和结对共建工作,协调解决精准扶贫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在石羊镇,15年来一直在大姚县开展挂包扶贫的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的扶贫工作队员,在杨家箐村委会温竹箐小组“走亲戚”,开展帮扶贫工作,协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安居房建设、培植产业、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问题……
楚雄州人民医院2015年起挂点大姚县桂花乡树皮厂村委会。两年来,医院党政主要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多次深入到扶贫联系点,进村入户走访座谈,找准贫困原因,寻找脱贫路子,制定精准帮扶措施。确保医院的扶贫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资金、有落实。
乡镇是脱贫攻坚的“前线”,是“主战场”。而在县城,仍然弥漫着凝心聚力、决战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在第26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第4个 “扶贫日”到来之际,大姚县省内外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开展了为大姚县脱贫攻坚捐款活动。在一天时间里,爱心人士为大姚脱贫攻坚捐款金额达72.8万元。“家乡永远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以企业自己的方式投入脱贫攻坚,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云南顺达集团董事长钱恩华在捐款仪式上说。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紧密凝聚的各方力量,决战精准的脱贫攻坚。目前,省、州、县109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3697名挂包扶贫的干部职工、102名“第一书记”, 正战斗在大姚脱贫攻坚第一线,破难题、解民忧、助脱贫。多方力量的聚集,助推了大姚的脱贫攻坚。 (张从华)
加强监督执纪
“我们将认真对照州委第三巡察组反馈的意见,研究制定整改方案,进一步压实整改责任,主动‘对号入座’,确保巡察组反馈的每条意见都有专人负责整改落实。”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陆积峰在州委第三巡察组对大姚县脱贫攻坚专项巡察会上作表态发言时说。
今年以来,大姚县加大督查、通报、约谈、问责、查处力度,把监督执法落实到脱贫工作的全过程,先后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专项督察、审计、模拟考核。近日,州审计局对该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跟踪审计,及时发现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该县县委政府督查室牵头扶贫、发改、住建、教育、卫计等部门,对今年计划脱贫的贫困乡镇、贫困村进行专项督查。县扶贫办严格落实巡回督促指导制度,经常性深入到乡镇、村组督促指导工作,着力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精心指导好扶贫对象和扶贫措施的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全面完成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错误数据、疑似问题数据的核查、校正,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无误。
在监督执纪中,该县认真梳理考核评估、督查巡察、跟踪审计、专项检查和群众信访中发现的案件线索,迅速对扶贫领域存量问题线索进行集中清理和处置,做到深入查摆、不留死角。同时,要求纪检监察部门加强脱贫攻坚专项纪律检查,着力推动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暨五级联动工作全面落实。
县脱贫攻坚综合调度“7人组”督查工作小组加大督查力度,采取跟踪督查、随机抽查、定期检查等方式,重点督查乡镇、部门扶贫政策和资金是否得到严格落实等内容,以严格的督查确保精准扶贫各项目标任务落地生根。 (梁家礼)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