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健全警务新机制 筑牢农村平安网——牟定县探索创新警务服务新机制

2020年09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楚雄日报 2018/10/8

近年来,牟定县牢固树立“与民借力、服务于民”和“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战斗力”的理念,积极探索、整合群防群治力量,强力推进以“一村一警一助理”、“六微警务”为主的农村警务机制建设,初步实现了“更快地破大案、更多地破小案、更好地控发案、更准地办好案”的目标。

“一村一警一助理”矛盾化解不上交

“迈开脚步,走进田间地头,走到老百姓每一个需要的地方;放开膀子,做实暖心警务,做实每一件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小事。”这是牟定县公安局全体驻村民警和警务助理共同的工作理念。

2016年5月以来,全县89名村(社区)警务助理在驻村民警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人熟、事熟、地熟、情况熟的“四熟”优势,积极履行职责,切实当好社情民意的信息员、政策法律的宣讲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平安创建的督导员、联系群众的服务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如今,走在牟定的村村寨寨,随处可见张贴在大街小巷里的警民联系卡和坐在田间地头与老百姓话家常的“乡村警官”。在日常工作中,警务助理可随时随地在村寨里收集信息情报,极大地加强了公安机关信息采集工作的力度以及对社会治安问题的排查和管控。针对辖区里出现的治安隐患,警务助理也能依靠人熟地熟的优势,及时发现,并化解在萌芽状态。警务助理老杨获知村中有人使用枪支打猎的情况后,及时向驻村民警报告,协助派出所民警开展摸排工作,最终协助民警抓获非法持有枪支的犯罪嫌疑人3人,收缴枪支5支。两年来,警务助理已向公安机关提供各类有效情报信息276条。村警务助理在群众中有基础好、威望高的优势,是协助驻村民警对辖区矛盾纠纷进行滚动式、拉网式排查、调解的最有利助手。两年来,警务助理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981起,达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预期目标,民转治、治转刑、刑转命案件大幅下降。

村警务室建设服务群众接地气

“设置警务室和推行‘一村一警一助理’警务机制后,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出警量大幅下降,各类案件特别是诈骗、盗窃等可防性案件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良好趋势。”江坡派出所驻高平村的片区民警赵春华介绍说。

按照片区划分,江坡派出所民警赵春华的警务区距离县城7公里,距离镇政府5公里,广姚公路穿境而过,辖区面积4.3平方公里,共有17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47人,是全镇居民最多的警务区。辖区内有高平中学、高平中心小学,有在校师生1100余人,有出租屋8间、大小商铺19家、各类企事业单位5家,人口分布较为密集,在全镇中社会治安相对复杂。基于此考虑,2008年,江坡派出所在高平村建立了标准化警务室。推行“一村一警一助理”警务机制后,该警务室以驻村民警赵春华的姓名来命名警务室名称,制订了详细的警务室工作制度、驻村民警工作职责、警务助理工作职责、驻村民警和警务助理的工作纪律,实行制度上墙公示,时刻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将农村常用的与调解纠纷有关的当人事权利义务、调解须知、调解流程进行公开,用“打架的成本图”等通俗易懂的宣传画,营造出亲民便民、别具特色的内部环境,为开展群众接待、普法宣传、调解矛盾纠纷打下坚实基础。警务室还配备了高平警务区的辖区概况图,驻村民警和警务助理的办工桌椅、互联网电脑、公安网电脑和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细化警务助理台账,对群众接待、治安巡逻、安全宣传等5大类15本进行规范记录。

赵春华警务室成立以来,与辖区的警务助理高平村的党总支书记杜昌虎一起,在综治维稳宣传、矛盾纠纷调处、服务群众和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辖区发案率明显下降,群众的求助及纠纷类报警可以直接通过驻村民警和警务助理进行处置,减少了值班民警的工作量,缩短了派出所出警等待时间,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同时利用建立起来的警民联系微信群,可以及时掌握辖区社情民意,及时发布各类社会治安防范信息。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片区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

“六微”警务建设社会治安有了“微防控”

围绕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的总目标,牟定县积极探索推行“六微”警务机制,在整合资源、发挥科技优势、信息流转,服务群众方面着力,形成了“空中有技防、地面有巡防、网上有群防、集镇有联防”的社会治安“微防控”体系。微波视频监控填补监控盲区。运用微波视频监控根据治安情况适时调整监控区域,填补有线视频监控的盲点,在社会治安防控、重点人员管控、图侦分析研判、诉讼证据收集等方面凸显了科技信息化的威力。以新桥镇为试点,与有线视频监控系统互为补充、缜密衔接,形成“定点+机动”的治安监控格局。

微信守望平台搭建“连心桥”。利用“互联网+”建立微信守望平台,在警种之间、民警与执勤力量之间、民警与管理服务对象之间搭建了“连心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安机关的工作情况、接收群众的举报线索,增进了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认知和认可,开辟了打击违法犯罪的新战场;用微信管理群及时向管理对象宣传法律法规,适时发布违反法律法规被处罚的案例,达到“处理一家、警醒一片”的效果。微片区联防实现联防联动。合理构建警务室,并以警务室为核心,划定防控范围,整合周边村组干部、物业小区保安、单位内部保卫部门等群防群治力量,形成小型的治安片区防控圈。在派出所的统筹下实现联防联动,“小圈”并成“大圈”,参与治安防控。微巡防队伍缓解警力不足。完善群防群治联席会议机制,由用工单位与保安公司签订协议,依托派出所管理使用保安员,派出所将保安员队伍纳入执勤力量统筹,组成“微巡防队伍”。微实战警务强化警情联动。将综合指挥室建设作为派出所勤务机制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整合视频监控、治安卡口等系统功能,实行接警处置、指挥调度、监控值守、图侦分析、情报研判、警务监督和服务群众“七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实现一站式管理、点对点指挥、精细化运作,使信息流转更加顺畅,警情处置更加规范。值班民警负责分析研判各类违法犯罪警情,并根据指挥中心下达的警情处置指令,视情况点对点调度增援力量。微群众服务增强警民联系。依托已建立的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及时受理群众报案、法律咨询、户籍办理等业务,并及时解答、回复办理情况。对使用非智能手机和无手机的群众,整合“6995”村民联防信息平台,利用短信群发和小广场大喇叭工程与微信形成互补,及时对群众进行治安情况通报。

完善制度警务助理工作有依据

牟定县公安局采取“因地制宜、一专多能”的方针,合理划分警务区,在全局范围内选取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优秀民警,经乡镇党委政府考察后驻村(社区)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主任助理,指导开展好本村(社区)的治安管理、服务群众等工作。

同时,牟定县公安局从各村(社区)书记或主任中选取1名政治素质过硬、群众基础较好、熟悉本地情况的同志,经县公安局考察后聘为村(社区)警务助理,协助社区民警开展非执法类警务活动。

2016年5月,全县7个乡镇发文任命社区民警驻村担任(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或主任助理,县公安局发文聘请89名村(社区)书记或主任兼任警务助理,在7个乡镇同步推开警务助理聘请仪式和首次培训工作,对警务助理进行了全方位的业务培训,为警务助理提供服装、电筒等装备,使他们掌握开展工作必备的知识、技能和工具。

为确保驻村民警和警务助理高标准履职,解决“兼而不专”的问题,牟定县公安局制订了《牟定县驻村民警考核办法》和《牟定县村(社区)警务助理考评办法及实施细则》。在年度考核中,对不称职的驻村民警进行问责,对不称职的警务助理予以解聘;对优秀的驻村民警和警务助理,由县公安局给予表彰奖励。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如今,在牟定县,群众遇到困难,都会想起村里满腔热情的警务助理;与人闹纠纷时,也都首先想到驻村民警和警务助理。在实际工作中,驻村民警和警务助理也一直坚持从为群众谋利益的角度出发,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坚守“做好分内事是职责、做好分外事也是责任”的工作信条。

在办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户籍业务时,警务助理充分发挥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需要办理出生申报、死亡注销、户口迁移等业务的群众,提前告知需要准备的材料,与户籍民警预约,实现了户籍窗口前移,减少了群众往返派出所的次数。而对于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警务助理还会联系户籍民警为其上门办证。办好证件后,警务助理也会利用到派出所参加会议、汇报工作的机会,帮助群众领取证件并送证上门。两年来,警务助理共开展群众服务24500余人次,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与民借力,服务于民。“一村一警一助理”警务机制的推行,使警力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服务群众更加快捷,治安防控更加严密,治安局势明显好转。民转治、治转刑、刑转命案件大幅下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