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姚安县各级共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8.98亿元,改善灌溉面积9.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5.68平方公里;扩建下口坝为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61座、小坝塘17座;新建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1座、小水池(窖)6283个,新增蓄水能力925.6万立方米;建设村镇供水工程412件,解决了9个乡镇412个村民小组8.87万人和3.0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保障了农村饮水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逐年整治和疏浚“九沟三河”,治理河道49.44公里,新增防渗渠道37.6公里。目前,全县已建成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64座,小坝塘1379座,小水池(窖)18976个,蓄水能力达1.18亿立方米,供水能力达957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14.5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11.7万亩,累计解决了16.86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水利化程度显著提高。
水利改革发展齐头并进
紧紧抓住国家、省、州继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工作目标,姚安县切实落实水利发展改革各项工作措施,继续强化水源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建设,务求实效地抓好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污染减排等管理工作,全力推进水务改革和发展各项工作,全县水利发展、改革、管理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完成了省、州水利部门安排的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任务。水利固定资产投入逐年加大,水利基础进一步夯实,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民生水利“小农水”重点县工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第七批重点县“山区五小水利”建设项目自2015年实施以来,已连续实施了三期,项目预计完成投资6637.36万元。项目实施后有效解决22个村委会、44373人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项目区灌溉保证率,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争取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61件,完成投资11473.88万元。水库加固后能蓄水982.24万立方米,保证灌溉面积3.44万亩,保护人口6.21万人,水库应有的功能得到了提升和发挥。通过四期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成河道治理4条,完成工程总投资9623.06万元,保护农田9.56万亩,保护人口5.16万人。整合住建、水务、县城投公司的项目资金,完成一期建设,完成水厂扩容到1.5万吨/日,安装输水管道13.9千米,完善市政供水管道18.98千米,完成投资3917.36万元,供水人口从2012年的3.2万人提升到4.6万人,为推进“绿色姚安、宜居荷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在新建水源工程方面,完成投资714万元的弥兴镇红星坝水库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投资9427万元的大麦地水库、投资3362万元的干香凹小(一)型水库和投资1616万元的饮光石箐小(二)型水库工程建设。蜻蛉河灌区共实施5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姚安项目区完成6条骨干渠道56.52公里的防渗处理,完成渠系建筑物192座,改善灌溉面积2.45万亩,建设田间工程920亩,总投资8321万元。 (董家成 沈羿丞)
移民后期扶持卓有成效
结合前期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实际,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在继续做好直补资金兑现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解决水库移民生存环境恶劣、居住不安全、生活贫困等突出问题,加快特困移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该县涉及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工作的有20件中型水库,2006年核定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1657户、8139人,移民涉及8个乡镇54个村(居)委会159个村民小组。该县自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10年来,始终把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工作作为移民后期扶持重要工作来抓,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建设,维护和促进了全县移民安置区和库区的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5年底,已经兑付移民后期扶持资金4512.3万元,兑现率达100%。通过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的兑付,移民人均增加经济纯收入600元,切实解决了移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2015年全县大中型水库移民7748人,年增加收入464.88万元。
进入“十三五”以来,姚安县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将2016-2020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规划统一纳入后期扶持“十三五”规划,整合相关内容,突出工作重点。统筹安排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等移民专项资金,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难点重点。决定实施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项目172件,其中移民脱贫解困项目4个,基本口粮田建设及水利设施配套项目59件,移民生产开发项目58件,社会事业设施规划40件,出行村间路面硬化7件,美丽乡村建设4件,劳动力技能培训及职业教育规划5件,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项目1项。规划总投资31072.52万元,直接受益人口51581人,其中移民人口8139人。基本口粮田受益13769人,饮水安全受益152人,交通受益855人,生产开发受益442人,其他项目受益517人。村庄道路硬化工程8.74千米;新建移民住房面积7164平方米,培训移民劳动力1520人次。
随着各项后期扶持工作的开展,全县水库移民人均纯收入从6036元增加到8715元,人均占有耕地0.97亩,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8亩,收入达到或超过所在县农民平均收入的人数为7355人,人均拥有住房面积30平方米,为项目区群众生产发展、生活提高鼓足了后劲,为“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董家成 李自祥)
节水灌溉项目效益凸显
通过实施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依托保存完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发挥独特的坝子优势,探索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有力推动了高原特色农业和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自2012年实施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以来,项目实施总面积4.65万亩,总投资6079万元,涉及5个乡镇11个片区。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该县成立了 “姚安县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机构统筹项目建设。在充分了解拟建项目区乡、镇、村情况的基础上,征求群众代表意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在建设过程中,群众自发组织参与管沟开挖,并由群众参与建设管理,包括工程质量的监管、布局是否合理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通过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的实施,节水灌溉面积达4.2万亩,项目涉及全县5个乡镇7个片区,总投资6174.5万元,目前项目已全部完工投入使用。
节水灌溉技术模式的推广,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灌区工程的施工和管理培养了专业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推动了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烤烟、核桃、蚕桑、花椒、中药材、水稻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关键时期的农业生产用水,打造了山药粉、蛉荷藕粉、地檀香等通过全国绿色产品认证的农产品品牌。核桃、花椒、蚕桑、蓝莓、蔬菜、中药材等重点产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荷塘月色、金科利、玫瑰庄园、青美、佳祎等高原特色示范项目建设,实现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引进的楚雄云创佳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青美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增收。随着喷灌技术、微灌技术、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的实施与推广,灌溉水利用系数逐渐提高,提高了作物的品质和产量。2011至2015年,改善灌溉面积6.4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05万亩,年节约水量395万立方米,新增农业产值1095万元。 (董家成 高慧荣)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
从“十一五”开始,姚安县先后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17批,建设集中管饮工程867件,架设供水管道2696.8千米,解决了13.340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累计投入资金6218.43万元。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规划和找准农村饮水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等方式,围绕水质保障、供水保障、运行管护保障三个方面加强城镇供水和农村饮水能力建设,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十二五”期间,共兴建580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8.5282万农村人口、5805名学校师生以及21320头大牲畜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工程总投资4426.44万元。目前,全县共建成城镇供水工程7件、农村供水工程855件。其中: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供水工程5件,200吨至1000吨的供水工程7件,100吨至200吨的供水工程6件,20吨至100吨的供水工程74件,20吨以下的供水工程706件。各类农村人饮工程日供水量达7527吨,全县供水受益人口达17.01万人。
2016年以来,该县共计投入资金689万元,解决了全县8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及3605人贫困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今年还将投资1600万元,加快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十三五”期间,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规划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295件,涉及全县9个乡镇77个村(居)委会、覆盖受益农村人口18.6万人,规划总投资达1.37亿元。全部项目实施后,水处理及消毒设施将全面完善,全县的农村人畜饮水供水保证率将提升到95%,水质达标率达80%,小集镇自来水普及率达100%,促进饮水安全工程向“安全型”、“稳定型”转变,进一步夯实农村供水基础。 (董家成 高 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