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创建卫生城市 建设中国彝乡·幸福楚雄

2020年09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楚雄日报 2017/7/13

楚雄市以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旅游城市、森林城市、平安城市为载体,努力建设“中国彝乡·幸福楚雄”。在卫生城市创建工作中,坚持“创卫为民、创卫惠民”的导向,不断巩固历次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抓投入、强联动、重建管、提质量,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加大投入打造特色城市

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和“多规合一”、总体城市设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编制完成25个专项规划,集镇总规修编和村庄规划提升扎实开展,城乡规划体系日益完善。

2013年以来投入15.82亿元实施了208个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镇化率达60.98%。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设计的协调一致,对彝族文化进行发掘和传承,将民族特色融入基础设施建设中,精心办好“中国·楚雄彝族火把节”,彰显彝族特色文化魅力。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一批精品绿化工程,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17平方米,顺利创建第八批省级“园林城市”。倡导绿色出行,建成50公里健康步道、35公里自行车专线,建成50个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1000辆公共自行车投入营运。以互联网、云计算等为技术支撑,完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逐步实现智能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公安管理模式。积极将信息产业发展成果有效运用到城市管理服务各个领域,以创新智慧应用增添城市魅力。

全力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扎实推进“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工作,着力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治乱”提升城市环境。在城区实行划定片区集中挂号整治,共治理“乱排乱倒”“乱贴乱画”“乱摆乱设”“乱停乱放”等现象18915起;规范占道经营、跨店经营、流动摊点1.8万户,规范建筑工地32个,整改未封闭渣土车640余辆次,处理建筑渣土1.2万吨;设置小广告疏导栏12块。

“治脏”提升城市环境。治理重点区域脏迹2013件,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3868户。在强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的基础上,投入820.46万元购买社会化服务,提高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等机械化率,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318.64万平方米,城市街道清扫保洁率达100%,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0%。建立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长效机制,大幅提升城乡环境面貌。

“治污”提升城市环境。编制完成楚雄市烟尘控制区项目技术报告。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消耗臭氧层物质、危险废物调查,加强重点企业监管。强化水污染防治,纠正青龙河、桃源湖、彝海公园等水体被侵占、污染行为158起。争取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9720万元,倒排工期加快推进龙川江水体达标工程,一期项目预计12月底前完成,并通过逐年加大治理力度,力争将现状劣五类水体改善为四类水体。

“治堵”提升城市环境。改造和打通白龙路、文鼎路等11条“瓶颈路”“断头路”,启动灵秀立交、程家坝跨龙川江桥以及茶花大道、准快速路、元双路改道、东入口快速路、绕城高速“两桥五洞”等项目,城市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在城区中小学实行错峰上下学,城区交通拥堵得到有效改善。

“三改”提升城市环境。完成旧住宅区改造281户,正在实施第二水文队等3个老旧小区改造1468户,完成改造面积5.2万平方米。启动西门小区棚户区改造前期工作,签订征收补偿协议290户。实施原林机厂棚改项目、恒业集团滇中电子商务产业园一期“天河广场”项目,完成改造面积4.5万平方米。

“一拆”提升城市环境。制定《楚雄市城乡违法违规建筑治理行动试点方案》,完成“两违”建筑摸底调查和“两违”建筑统计、图斑绘制工作。制定《楚雄市违法违规建筑治理实施方案(试行)》,围绕2017年查处率不低于60%的目标,对全市“两违”查处任务进行按月分解,加大力度推进违法违规建筑治理工作。

“增绿”提升城市环境。加快实施鹿城北路、桃园工业片区、楚雄西收费站西侧、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区周边、紫溪大道、威楚大道等路段绿化提升改造工程,倡导社会各界积极捐款和认捐认养树木,至6月底,全市城市新增绿地面积108.7公顷。

精细管理提升城市形象

以加强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深入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提升城市形象。

综合行政执法不断加强。强化综合行政执法经费、装备保障,建立规范的执法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完备的培训教育考试体系、科学的执法评议考核制度、严格的执法监督机制、完善的执法奖惩机制,执法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工作中采取民情恳谈、示范引导,群众举报城管热线受理率达100%,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深入开展。积极推进划行归市整治,采取疏堵结合、因地制宜设置流动摊贩疏导点的方式规范占道经营行为。加强户外广告审批管理,推进临街商铺门头招牌晋档升级。持续开展建筑工地整治,建筑工地管理更加规范。加大《楚雄市城市道路停车泊位管理办法》和停车泊位收费标准的宣传力度,进一步缓解“停车难”问题。扎实开展占道经营、乱设摊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噪音污染等系列综合整治行动。

联动执法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和完善综合行政执法联席会议、情况通报、公务协助及支撑保障等制度和机制,城管、住建、环保、市场监管、公安、交警、运政等部门及时沟通决策与执行、审批与监督、管理与执法等的信息,形成了“联系、联动、联岗、联勤”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职能互补、力量互动的城市管理运行体系,形成了城市管理工作的强大合力。

严格监管保护生态环境

深入落实“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战略,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市共有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2座,日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规模达8万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建有城市垃圾填埋场1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有日处理5吨医疗废物处置场1座,医疗废物处置水平得到提高。建成城市烟尘控制区23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25.9平方公里,建成城区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提高了城市环境管理水平。

工业污染防治能力明显提升。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15年以来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283个,完成环保竣工验收136家;滇中有色投资770万元建成了冶金废水深度处理系统,云南积大生物投资150万元建成了污水处理站恶臭气体污染治理设施;切实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59家企业开展危险废物申报登记。

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完善九龙甸水库饮用水源地水污染防治项目后续工作,上级补助180万元的团山水库水污染防治项目加快实施,省环保厅扶持130万元的尹家嘴水库库区水污染防治项目正在编制实施方案。抓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例行和应急监测,取得水质监测数据3254个。

城市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深入推进。全面推行“河长制”,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扎实开展。对国控重点污染源开展每月1次以上监察,加强对一般污染源、建设项目“三同时”等现场检查。加大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切实解决了一批反映强烈反复投诉的老大难环境问题,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目前,全市共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乡镇3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0个,国家级绿色学校2所、省级绿色学校32所、省级绿色社区4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个。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水质均达三类标准;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00%,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等级为一级(好),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为一级(好)。

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完成工商、质检、食药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市、乡、村三级联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网格化监管数据平台,全面实施网格化监管,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以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市为抓手强化监管。强化督促检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强化农产品环境监测及治理工作,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质量管理、索证索票等制度,促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诚信经营,以创促管提升全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以专项整治强化监管。始终保持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严查、严打、严办、零容忍”的高压态势,2014年以来查处食品违法案件147件,处理各类投诉举报60件、挽回经济损失2.52万元,取缔无证经营62户,查处过期食品170.28公斤,责令限期整改101户。加大对农产品检查、市场监测力度,维护良好的农产品销售市场秩序。

以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强化监管。坚持日常监测、检测与重大节庆期间市场抽检相结合,抓好源头监测,把好农产品质量关。认真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和食品安全、饮用水源地水质、消毒餐具、食用农产品抽样等常规监测、检测工作。

以宣传教育强化监管。通过媒体和印发宣传单、发布食品安全消费警示,以及借助食品安全宣传周、重要节日现场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营造公众关心、支持、参与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加强对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从业人员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致力于增进人民健康,着力提升群众健康保障能力。

完善应急处理机制。修订完善《楚雄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医疗卫生救治专家库,贮备了应急处突物资及药品,组建了应急处突队伍20支,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严格执行预警和报告制度。2015年以来先后发布了风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及防范、预防野生菌中毒、手足口病和水痘防控等预警信息,并统筹做好预防控制工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法定传染病管理规范运行,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鼠疫、霍乱、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和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及疟疾防治工作持续加强,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规范、有效处置。

认真落实国家免疫规划。2015年以来下发一类疫苗336215人份,一次性注射器使用率100%;对121所小学12483名新生和79所幼儿园、托幼机构14305名新生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

规范慢性病管理。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完成肿瘤患者随访1272人,完成上报心脑血管事件1323人并全部审核录入系统。新创建“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餐厅、示范食堂”各2家。

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无行医资格的游医、假医,以及借助虚假宣传、招摇撞骗,误导和欺骗患者的无证行医行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严防发生安全事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