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双柏:改善人居环境 打造美丽虎乡

2020年09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楚雄日报 2017/12/19

近年来,双柏县紧紧围绕“养生福地·生态双柏”品牌和“净、绿、美、靓”目标,以县城为中心,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全力推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让群众尽情感受“绿色水城”的梦幻之美,体验“天然氧吧”的清新与宁静,居民的幸福感、满意度及双柏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生态宜居虎乡

双柏县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优势,以山水园林县城建设为目标,以查姆湖保护开发为核心,作好水文章,着力打造“养生福地·生态双柏”品牌。

在对查姆湖的保护与开发中,县政府在公布《双柏县查姆湖保护管理办法》的同时,制定出台了《查姆湖水利风景区管理制度》,继续加大对查姆湖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进虎山、游子山、查姆山及查姆湖周边文化、绿化、亮化工程的提升改造,启动水上音乐喷泉等美化工程建设。近三年来,该县累计投入资金1.74亿元,先后实施了小庙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雨污分流工程、查姆湖保护开发工程、查姆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查姆湖补水工程,新增绿地面积16.64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达31.81万平方米。

为全面提升查姆湖周边环境改造,投资1748万元建设查姆文化品识区,投资2600万元建设查姆文化广场和商务休闲区。目前,查姆文化广场、天地起源广场、葫芦广场、环湖健身木栈道、查姆大桥、森湖公园、情人桥、湿地公园、老黑山游步道、生态茶园等景点已经建成,公共厕所、观景平台、东和酒店、双柏大酒店、特色餐饮一条街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五区一岛”(即:文化品识区、商务休闲区、湿地体验区、民俗风情区、餐饮娱乐区、中心岛)景观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查姆湖保护开发项目全面推进,查姆湖公园、沿湖岸线生态湿地公园、环湖生态绿廊、老黑山森林公园、生态茶山等的建设,逐渐形成了集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科普功能于一体的精品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切实改善和修复了景区水生态环境,提高了县城环境质量,有效提升了县城形象。2015年,查姆湖水利风景区被评定为省级水利风景区;今年8月,查姆湖水利风景区被评定为第十七批国家水利风景区,成为目前全州第一家国家水利风景区。 (苏贤鹏)

洁净城市“容颜”

“这几年,县城变化好大。县城漂亮了,道路宽畅了,街道整洁了,夜晚变亮了,湖水更绿了,我们出行更方便了。”市民苏女士对笔者说。

近年来,双柏县按照 “净、绿、美、靓”的要求,突出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的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压态管理,全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巩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县创建成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保障性住房及“两污”等民生工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双柏。

在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该县全面开展控规编制13项、专项规划编制12个,不断规范城乡规划审批工作,严格执行规划设计分级审查制度,严把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关,通过组织规划评审,召开城乡规划委员会会议,开展规划巡查,提出口头整改28件(次),发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23件,制止违法建设行为23起,调解和处理建设纠纷6起,查封施工现场2 件;加快县城路网建设,实施县城路网13条,新增市政道路8.2公里,全力推进市政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市政重点建设项目8个,开工建设3个提升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展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七改三清”行动,着力开展集镇特色风貌改造工作,加快推进乡镇“一水两污工程”建设,累计投入12.5万元对城区公厕的化粪池进行清理、清运,以保障公厕的正常使用,投入资金1770万元新建虎乡大道与文昌路交叉口街头绿地、文昌路法院前带状街头绿地等5.74万平方米,更换补植行道树1678棵,更换补植公园、广场景观树3989棵,全面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着力提升人居环境。

目前,曙光路等7条续建道路、东兴路提升改造工程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查姆大道北段道路开始提升改造,彝源路等4条城市道路开工建设;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15个,完成投资41107万元;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70.6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76平方米,进一步巩固提升了省级园林县城创建成果。 (吴尹荣 张婷婷 袁 岗)

扮靓幸福家园

近年来,双柏县按照“做特乡镇、做美农村”的总体要求,围绕打造县城查姆彝药养生小镇、哀牢山国家风情旅游小镇、大庄农业观光小镇、法脿民族文化小镇、大麦地特色农业小镇的目标,着力构建彰显民族特色、历史文化、地域特征、时代风貌的城乡风貌引导,突出彝族建筑文化、彝族虎文化和山水园林城市特色。

该县法脿镇李方村先后整合传统村落财政奖补、美丽宜居乡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扶贫安居工程、生态旅游等16个项目,由县级69家部门出资138万元,投入资金1277.02万元,对村间道路硬化、景观树木移植、人畜饮水管网架设、大锣笙文化传承保护场所等进行提升改造,新建特色民居17户、提升改造34户。通过项目实施,李方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成为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乡村。今年,李方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该县首个被命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在特色风貌打造上,该县坚持将彝族文化元素融入建筑外观,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或相近质感的装饰材料为建筑外立面装饰主材,以彝族色彩要素为表现手法,打造虎文化标志的城乡特色风貌;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加大综合执法力度,集中行使住建、环保、市监等方面与城市管理有关的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和效率。

目前,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规划建设上,结合县城自然地形及周边环境灵活变化,形成空间丰富、组合自然的有机融合,打造“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精品县城。编制完成4个集镇旧住宅区特色风貌改造方案,实施彩[腭] [石]公路沿线建设及一个集镇旧住宅区改造工程。加快推进15个省级村庄示范村建设,着力培育以大庄大罗块、法脿李方村等一批具有现代气息、农村风貌、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

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资金达8752万余元,建成州级特色民居示范点12个,县级特色民居示范点15个,人居环境提升“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45个。

(曹兴涛 王文艳)

旧貌喜换新颜

今年以来,双柏县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抓手、以提升县城品质为导向,坚持规划引领、服务民生,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着力把县城建设成为具有浓郁彝族风情的“山水园林城市”、“休闲旅游小镇”。

在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中,该县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政协主席任常务副组长的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棚户区改造征收补偿安置指挥部,抽调28人组建了指挥部办公室,制定《双柏县2017年城市棚户区改造领导及部门包保方案》,29名县处级领导和64个部门点对点挂包联系拆迁群众;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在黄金时段、人流密集区、重点路段宣传政策,发放《楚雄州双柏县城市棚户区改造政策汇编》1500多本、《云南省城市棚户区改造十四问十四答》宣传单3000多张,精准解读政策措施;制定《双柏县“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房屋征收安置补偿方案(试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帮助群众算清账,让群众可以拆了旧房换新房,并将投资9650万元新建的12栋417套安居房作为拆迁群众的安置住房。

此外,该县还以城市棚户区改造为契机,把棚改工作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旅游城市发展相结合,突出在建筑风貌、建筑布局、城市景观、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系统设计,以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指导建筑造型,塑造县城特色风貌,使彝族文化、自然生态、地域风情相互协调、和谐有序、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同时,注重突出文化创意,增加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

目前,全县棚户区改造已开工1010户,拆除469户、4.03万平方米,兑付资金1.46亿元。2016至2017年,全县棚户区改造国开行批准2013户,总投资11.26亿元,已到位资金4.12亿元。 (王 恽 白浩泽)

建设城乡新貌

近年来,双柏县把“两违建筑”治理作为做好人居环境提升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健全整治违法违规建筑的长效机制,全面开展城乡违法违规建筑集中治理行动,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城乡发展面貌。

该县制定下发了《双柏县城乡违法违规建筑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成立城乡违法违规建筑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巡查机制和包保责任体制,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点违法违规建筑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村庄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和信息员制度,全县84个村(居)委会和1552个自然村配备了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负责对本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规划建设情况进行全面动态巡查和监督,并成立法律审查工作组,为违法违规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将元双路绿化景观和人民路北段、福海路、民丰路等市政道路建设涉及征地拆迁的违法违规建筑作为拆违的突破口,加大社会宣传动员,将拆违工作作为人居环境提升绩效评估重要内容,明确任务与责任,每月进行考核评估,确保拆违工作有力有效推进;充分发挥村组(社区)综合协调和住建、国土等部门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拆违工作效率。

目前,全县已全面启动县城、乡镇、集镇建成区和普通国省干道沿线可视范围及旅游景区、景点周边区域、村庄重点区域违法违规建筑的治理工作。截至11月底,全县共查处违法违规建筑613起,查处违法建筑面积9.25万平方米,查处违法用地面积4.75万平方米,“两违建筑”治理工作成效明显。(郭兴宏 苏剑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