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举全州之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20年09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楚雄日报 2014/10/27

今年9月,楚雄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走过了一年。这一年里,我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成效显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更加健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制度设计研究初步形成。

文化建设蒸蒸日上

彝州的秋日,有苞谷的葱绿,也有烟叶的金黄。这葱绿就像是正在开展的文化建设蓬勃生长,金黄则昭示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蒸蒸日上。

有着“亚洲人类摇篮”之称的楚雄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250万年前的“东方人”、170万年前的“元谋人”、8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1.8亿年前的恐龙化石群,彝族“十月太阳历”、彝族叙事史诗《梅葛》、《查姆》、《阿鲁举热》、彝族火把节、赛装节、彝族酒歌、民族歌舞以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2013年9月,楚雄州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后,作为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山区,我州把创建工作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云南建设“两强一堡”、滇中城市经济圈和滇中产业新区建设紧密结合,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创建基本要求,以民族文化强州建设为创建长远目标,积极探索满足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建设发展模式和现实路径。经过两年的创建,初步实现城乡文化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达到同类型区域“云南率先、西部一流、全国示范”的目标。

各项创建重点工作扎实推进

近年来,我州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包括彝州大剧院、州文化馆、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大批重点文化设施。 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后,我州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投资1500多万元对州博物馆进行提升改造。将新建一批县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非遗中心;全州103个文化站,达标83个,将对其余进行改扩建。2014年,州财政投入190万元打造26个州级文化特色示范站。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目前,全州共有129个文化单位实行免费开放。今年1至2季度,全州公益文化场馆服务群众34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15%。“每个行政村平均每月放映1场电影”、每年送戏下乡下基层5622多场次,全州各级文化部门年均组织较大规模群众文化活动6389余场,形成了一批民族特色节庆文化、“大家乐”群众广场舞蹈、流动博物馆展览等8个品牌文化活动。目前,全州形成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效益明显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

稳步推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和公共图书馆文献建设。2013年,我州投入150万元建设图书馆数据库,加强网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州图书馆启动了“市民数字学习中心”建设,州博物馆开设了网上市民“文博知识辅导培训”。州图书馆及10县市图书馆网站已建成开通,并按示范区验收标准,网页平台与博物馆、文化馆网址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州图书馆与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移动阅读平台已开通运行,实现了虚拟网络互联。州博物馆网站已建成开通,数字博物馆建设已完成了招标工作,正在组织实施。州、县文化馆网站、楚雄州非遗网已建成开通。州文化馆“梅葛数字资源库”已建成。

据统计,2012年全州文化事业费人均39.1元,高于全国人均35.86元和全省人均28.07元;2013年全州文化事业费人均47.9元,高于全国人均39元和全省人均30.66元。示范区创建以来,州财政设立了300万元创建资金,有效调动了各县市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在财政优先保障下,全州实现了全州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

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推进,作为楚雄州的市民是幸福的,他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白天可以去12小时免费开放的图书馆看书读报,还可以去州博物馆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晚上可以到州文化馆广场参加左脚舞打跳。

凝心聚力迎文化新春

我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已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共创、全民参与的良性机制,从城镇到乡村到处涌动着文化建设的热浪。

唱梅葛、坝子腔、莲花落民歌,跳花灯、芦笙左脚舞,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姚安城乡的文化广场、文化馆站、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大户内就渐渐热闹起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总能让现场掌声、笑声此起彼伏。对姚安群众而言,他们一年就能看285场演出。乡村舞台“天天演”和县城广场“逢节演”文化活动,已是深入民心,备受青睐。随着创建工作的开展,姚安县又延伸开展了“天天有”、“周周演”、“月月新”、“节节亮”和“年年响”等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在全县乡乡镇镇、村村寨寨,各类丰富的文化活动遍地开花、红红火火。

此外,全州其他县乡均依托不同特色开展创建工作。如白路乡依托“六个一”展示民族民间文化,即:一节(彝族火把节)、一歌(彝族酒歌)、一化(毕摩文化)、一衣(彝族服饰)、一语(红军标语)、一室(农耕文化展室)。武定县通过创新人才管理模式、经费使用模式、人才培训机制、督查考核方式、激励机制等5个创新,进一步提升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禄丰县通过对文化阵地进行提升改造、强化管理、开展培训、注重创作等四举措,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当前,全州为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凝心聚力,正如市花茶花一般,所有楚雄人正奋力迎接文化新春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