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至15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市举行。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徐晓梅率我州参展团参加本届交易会,通过彝族刺绣手工制品展示和彝族歌舞表演,赢得参展客商及观众的热切关注,向全国乃至世界打响我州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品牌,我州民族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全力打造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平台,促进和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连续五年,千里之外的彝州楚雄通过文博会这一平台,将最质朴也最多彩的彝族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为文博会增添了一丝别样的光芒,也为彝州楚雄“走出去”打开一扇窗。
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徐晓梅在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到我州展馆了解参展企业情况。
彝族元素民族精品 深圳文博会展风采
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彝族刺绣手工制品、绚丽多姿的彝族服饰、浓郁的彝族歌舞……在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上,以彝族文化为主打,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为支撑的云南综合馆楚雄展位,每天都吸引大量客商和游客的目光,浓烈鲜艳的“彝族特色”闪亮文博会。
在本届文博会文化产业综合馆,云南展馆犹如一块磁石,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吸引着人群的驻足。而在云南展馆中,楚雄展位上的彝绣产品,则是“最云南”的象征。与苏绣、湘绣不同,彝绣最大的特点是配色大胆、技艺多样、图案丰富,彝族的风土人情、彝山的花花草草都被五彩丝线凝固成一幅幅斑斓的画卷。
此次我州组织了楚雄彝家公社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大姚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公司、楚雄朋江刺绣文化发展公司3家企业参加展出。在彝绣企业的展位上,既有民间收集的具有收藏价值的传统彝族服饰、老绣片,也有将彝绣与现代服装、饰品相结合的挎包、帽子、挂件等。企业的展位不大但人气爆棚,楚雄彝家公社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展位前,两位身穿彝族服饰的绣娘正在展示传统刺绣手艺,飞针走线之间,各色花卉栩栩如生,参观人流络绎不绝,有的饶有兴致地观看绣娘现场刺绣,有的好奇地询问相关技巧和图案的寓意,还有的拿起各色饰品一一试戴。在云南馆入口处舞台上,来自州民族艺术剧院的彝家阿妹唱着原生态的彝族歌曲、跳着欢快的舞蹈,浓郁的彝族歌舞和绚丽多姿的彝族服饰吸引了许多客商驻足观看,大家纷纷拿出相机或手机拍照。
文博会开展首日,徐晓梅到我州展位检查指导工作,察看彝绣产品展示情况。她在我州展位前长时间驻足,认真与彝绣企业负责人、民间绣娘交流。她指出,彝绣是散落在民间的民族文化瑰宝,楚雄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要通过传承和创新,让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生活、民族文化走进世界舞台,并利用文博会等媒介和平台,提高彝绣的知名度,做强做大彝绣产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创业,将民间手工艺品发展为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化大州建设成民族文化强州。
一个背包、一支笔、一个本子、一部相机……这是中国经济导报社记者毛志亮的所有行头,他在楚雄州展位忙碌开来,不大的空间加上炎热的天气,毛志亮一下子就满头大汗,他一会采访了解情况,一会抓住瞬间场景拍照。他说:“彝族刺绣品相当漂亮,把浓郁的民族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彝族歌舞极具感染力,为文博会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楚雄彝州是一个令我向往的地方,我一定抽时间去采风和观光。”
彝族文化是楚雄的“根”和“魂”,绚丽多姿的彝族服装服饰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楚雄彝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奇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楚雄彝族赛装节这一古老民族节庆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将其确定为云南省重点民族文化节庆品牌和全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引爆点来强力推进和精心打造。2016年元宵节,由省委宣传部牵头主办,省文产办、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创意推广中心精心策划的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系列活动在楚雄州永仁县直苴村举行,迈开了“楚雄彝绣走出去”的步伐,让拥有1350年历史、世界最古老“乡村T台秀”之称的彝族赛装文化节蜚声海内外,为云南民族文化对外展示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和窗口。2017年2月11日至13日,全新升级的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暨中国·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在永仁县如期举行,宣传推介了中国彝乡楚雄,传承展示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省级重点民族节庆文化品牌的效应逐步显现。
“在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的带动下,楚雄州彝绣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今年的文博会我们把彝绣当做参展的重点,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让更多的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州文产办副主任周兵介绍,今后,将用3至5年的时间集中打造以彝族刺绣为主的民间工艺品、民族服装服饰文化产业,以此带动和促进楚雄州文化产业发展。
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我州进行彝族服饰展演。
楚雄签下文博会首单 方特“熊出没”主题乐园将落地楚雄
5月11日,参加第13届深圳文博会的云南团签下首单——楚雄州政府与深圳华强方特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文化科技主题乐园,全面提升楚雄城市品质,推动楚雄州乃至云南省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州委副书记、州长杨斌,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徐晓梅,州政协副主席李德胜出席签约仪式。
深圳华强方特集团是国内唯一一个具有成套设计、制造、出口大型文化科技主题乐园的全产业链运营企业,连续七年获评“中国文化企业30强”,有较强的设计研发能力和投资实力、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知名度、影响力及品牌形象,已投资运营20余个主题乐园。同时,将主题乐园输出到伊朗、乌克兰等国家,开创了中国文化科技主题乐园“走出去”的先河。
彝州楚雄历史悠久、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文化灿烂、环境优美、机遇叠加,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楚雄州文化产业要大发展、大提升,需要与华强方特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大集团合作,以大项目的开发带动大发展。2016年8月至今,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分别率队考察了方特主题乐园和华强方特集团,就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打造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旅游品牌开展项目合作洽谈,为双方成功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双方深入考察和沟通交流,楚雄州与华强方特集团达成合作共识。根据协议,楚雄州将依托华强方特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以文化为基础,以科技为手段,以互动体验为特色,首期在楚雄建设方特“熊出没”主题乐园,未来将进一步推动以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后续文化产业项目合作,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的聚集辐射、提供就业、增加财税收入、促进结构调整、提升城市品位、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综合作用,将楚雄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方特主题乐园这样的平台转化为高科技文化产品,并将其打造成为促进楚雄州乃至云南省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引爆点和推进器,推动楚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国外友人与彝族阿妹合影留念。
借助文博会平台 民族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
在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上,我州参展文化企业带来的创新产品,受到国内外客商的欢迎,文博会的大平台让他们走出了一条寻商机、学先进,不断做大做强企业的快速路,民族文化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
彝家公社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此次带来了服饰、手袋、挂件等300多个品种,展品还未全部摆放出来就引来了一波又一波采购商以及消费者。金永淑介绍说,2013年来深圳文博会前,企业在省内市场做得还算不错,每年有几十万的销售额,但到了这个平台后才发现,要做大做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传统不能丢,创新怎么办?每次到深圳文博会,不同的市场需求信息都能让金永淑有不同的收获。通过连续五届参展,董事长金永淑从经济效益上尝到了“走出去”的甜头,在设计理念上也得到很多启发和灵感,企业不断推陈出新,传统工艺与市场需求相融合所创新的产品,总是能受到国内外的客商的欢迎,除在国内市场享有较高知名度外,还远赴海外参加了意大利米兰的国际服装周等世界知名展会,产品受到了海内外消费者的追捧和青睐。目前,企业已经发展成了拥有近4000多名绣娘,年销售额数百万元的合作社。金永淑告诉记者:“通过楚雄州举办的赛装节等活动的推广,人们对彝绣的认识和了解加深,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今天仅一天就销售了以前三天的量,还有七八家公司希望与我们合作开展订单销售。”
广州拓谷服饰的老板苏国英是慕名从广州赶来与楚雄彝家公社洽谈生意的,她当场定了12万多元的订单,她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彝族刺绣传承展示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我要把这些彝族服装服饰带回公司,通过创新和设计与我们的服装搭配起来,在流行元素里融入更多民族的东西。”
对于已经参加了四届文博会的大姚县咪依噜民间服饰制品有限公司来说,展会无疑是一个提高自身产品迭代率的好平台。该公司总经理罗珺说:“不同的客户看了我们的产品都会提一些建议给我们,而我们就会根据这些意见进行改进,随着我们参加次数的增多,我们对客户喜好的掌握度、产品设计水平等也在不断提高,这对我们销售有很大帮助。”
对于公司来说,从第一次的搞零售到今年专注于发展加盟商,开展长期合作,广阔的市场和先进的理念让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们第一年来的时候只是一种参与的形式来的,但是从第二年开始,除了零售外,还有了一些订单,今年的订单更多,如果能够合作成功的话,也是有几百万元的数额。
我州的民族文化元素能被深圳接纳并借“改革开放前沿舞台”得以展示,有力地激发了自身发展的活力。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通过州文产办牵头,组织州内彝族刺绣企业家代表到四川、贵州、广西、上海、北京等地学习交流、参观考察,参加深圳文博会、京交会、云台文化产业对接会、云南文博会等展会的推介和宣传,极大地扩大了彝族刺绣在国内外民族文化企业界的影响力。据统计,目前全州有彝族刺绣协会(合作社)56个,刺绣企业(经营户)达400余家(户),其中年产值超过30万元的近40户,年产值超过100万元有14户,全州彝绣总产值超1亿元,绣女5万余人,成为就地取材、就地用才、就地生财,带动全州广大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