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星期二,上午8:20,记者来到马桥镇金星村,在第7村民组远远地就听到集体合唱的歌声。循着歌声,走进7组90号村民姜明昌家客堂间,40多位村民围坐在一起,一把二胡伴奏,大家引吭高歌。歌声虽不动听,但现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8:35,歌声停下,轮值蹲点村干部姚火根掏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主持当天的“村民周周会”:世界卫生日春季饮食养生提示,老年人防止摔跤注意事项,本村整治违法搭建决定,肺结核专项体检安排……。
说完这些,姚火根问大家,对村里工作有啥意见要求。有村民扯着嗓子大声说道,7组附近有段水沟气味越来越臭,再不清理不行了。姚火根当即承诺马上回去反映此事,下周告诉大家结果。
9点15分,见聊得差不多了,老人们开始收看教育节目,姚火根则向大家告辞,回到村里参加村干部集体碰头会,反映收集来的要求、讨论解决落实办法。
这样的场景和议程,每周二都会出现在金星村所有的村民小组中。村干部主动走到村民客堂间里,经常性地和群众打照面,做到脸熟心也近,“村民周周会”已成为群众工作一个重要载体。
“周周会做法很简单,但结果很有效”,在日前举行的全区群众工作和项目落地专题研讨班上,村支书徐小燕介绍说:“每周一次参加周周会已成为村民的一件乐事,一种习惯。”朴素话语的背后蕴含着做群众工作的深刻理念与扎实行动。
转换观念整合资源:
在有效沟通上下功夫
“我们的村民周周会,说起来很草根,但正因为草根,所以它简便易行,因为它注重沟通,所以特别有效。”徐小燕这样评价村里的周周会。
其实,周周会的前身是金星村根据上级部署开设的老年远程教育收视班,当时这个班安排在老年活动室,可学员流失很快,到2007年就只有几个人了,“邪远额,有啥意思啦。”老人们常常这样抱怨。眼看着村里老年人接受教育的平台马上要“寿终正寝”,村干部急了。
“我们最先想到的是把收视点下移到村民小组,移到村民自家的客堂间里。”徐小燕回忆说:“想不到,这招管用,收视点的人开始多起来了。”从一个点,到五个点,从10个人开始,扩大以200多人,直至覆盖村里80%的60岁以上老人。
但金星村两委班子想得更多,能不能利用远教收视,延伸其空间,进行一番资源整合呢?2009年,村里开始安排轮值村干部走进每个收视点,把单一性的收视点打造成一个村民有效沟通的议事载体,把单向的收视活动转换成村民和干部之间周周见面,及时互动的有效平台。
“有什么问题,村民用不着往村委会跑腿,就能逮到管事、说事的人,心里一有‘气’就能说道说道,一有问题就能向‘上面’反映,小问题自然不会积压,一些政策性难题一时解决不了的,干部也能及时向大家通气,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也能及时告知大家。”徐小燕说,村民周周会,好比村干部把现场办公会开到了“村民组”、“生产队”。什么情况都可以摆在台面上,群众工作关口前移了,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的神经末梢。
周周会面真情互动
在群众自治上做文章
难怪,每逢周二,准时参加周周会是件很让人向往的事情。村民张老伯说:现在的周周会上,村干部是花了心思的,最关键的是,周周会确实办成了事情,而且是听取了老百姓自己的意见办事情。
这一点,走进周周会的村干部同样感受很深。比如农村公厕的改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0年9月,镇里出资支持金星村建设标准化厕所,村里因此打算改造一处简易狭小、但位置最居中适宜的老式公厕。这样做,大多数村民和外来人员都很乐意,但住家离公厕最近的村民杨阿姨却很不满,她担心面积变大、用的人多,会有臭味影响自家,甚至会断了她家的租客。
双方意见对立,硬推会引起矛盾,村干部索性把周周会开到杨阿姨家。所有事情全都摊开来之后,村干部当场表态,公厕改造后,一定会确保管理到位,消除异味,并承诺,如果做得不好,肯定会及时整改。把杨阿姨的顾虑全打消了。
不久,改造完成,杨阿姨还专门向村干部道谢:正是有了就近的标准化公厕,她家房子出租反而变得更容易了。
积水点改造也是农村地区的一个难题。有一年,一场大雨让不少六组村民家中进水,紧接着的周周会上,积水点改造自然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不少村民都在会上提出,积水点必须改造。村干部表示,只要大家确实希望,村里一定推进,但改造的先决条件是拆除建在积水点上的违法搭建,共涉及13户村民;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一大笔房租收入的损失。村民们纷纷表示,违建本来就不应该,改造积水点更事关大家的利益,他们一定会协助村干部做好那几户的工作。紧接着,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带头,其它村民也纷纷响应,一个多月后所有村民都同意拆房,积水点改造的难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村干部告诉记者,如今每次周周会上一般能收集5、6条村民的意见要求,如果是村内设施的小修小补、环境清洁等问题,大多一周就能解决;如果是村民反映、需要村里出面协调的个人困难、或者需要施工解决的问题,则会进行备案,并告诉村民进度。根据金星村的统计,迄今村民在周周会上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求,解决率接近9成。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村干部经常为了工作加班加点,已经很尽力了,但为什么还是事与愿违,问题恐怕还是出在沟通上。”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村民周周会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当干部的要充分发动群众,按照群众的意愿去办事,而不是自以为是,高高在上。最关键的是,真心诚意贴近群众,让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实现和维护好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
制度保证长远谋划
如今,在金星村记者能从好几个方面获悉实现村民周周会的种种好处。
比如,金星村各类矛盾其实不少,很多还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有了周周会,有了村民和干部之间经常性的有效沟通,矛盾和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至今村里没发生过一起闹访事件,更不会有集访。
还比如金星村的13位村干部,平均年龄不到38岁,年轻人多,但有了周周会,这些年轻干部经常和村民“混”在一起,人熟了,情况熟了,群众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提升了,工作开展起来也更加顺利了。
村民周周会已在金星村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这种制度和规范不仅限于周周会的事先准备、会议安排和大致程序上,更着眼于群众反映问题的落实情况、群众的满意度上。为此村里专门建立了周周会办理结果公示制,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此外,考虑到村里外来人口较多的问题,原本面向村民的“周周会”,也正成为金星村服务外来人员的借鉴模式——村里近期又开出了外来人员情况通报会,将全村外来人员居住区域划为18片,每片有一位代表,收集外来人员的意见,在每月一次通报会上向村干部反映问题,同时也把各级政府部门新近的工作和政策法规带到外来人员群体中,开展宣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