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这一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以其对“低碳世博”理念的高度契合而成为本届世博会的宠儿。在浦东的丹麦馆,丹麦人将骑自行车“零碳出行”作为国家形象向世人展示,而在浦西城市最佳实践区欧登塞案例,戴上时尚的头盔,参观者就能感受这个丹麦第三大城市所特有的自行车交通模式。
无独有偶,在闵行3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项更为庞大的“零碳出行”计划正在全面实施。230个网点,1.2万多辆公共自行车,已形成一道蔚为壮观的橙色风景,并以其无比生动的方式,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注入每个闵行人的内心。
每辆自行车相当40棵树
近日,一支来自北京市的考察小组慕名拜访区建交委,考察闵行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模式。
掐指算来,这已是区建交委今年以来接待的第19批取经者。相应地,相关人士的介绍已驾轻就熟:
公共自行车,减轻了闵行人的出行成本。原先骑私人自行车的市民改骑公共自行车后,一二十元的车辆寄存费省下了;坐公交短驳者改骑公共自行车后,每月减少44元车费。以每周20万人次的使用量来算,公共自行车让闵行人的出行成本至少减少400万元。
有了公共自行车,“黑车”拉客现象明显减少。
有了公共自行车,以往自行车乱停放的问题大大减少了,市容环境整治压力大为减缓,城区形象变得更美。
根据相关专家的初步估算,以2万辆公共自行车,每车日借4次计算,所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80万棵15公分胸径的树吸收的二氧化碳,照此推算,一辆公共自行车,相当于栽种了40棵树。
……
一番话,听得来访者连连点头。去年一年,靠公交补贴方式缓解城市拥堵的北京市,共支出财政经费28个亿,“花这个28亿,还不如花2.8亿推公共自行车。”
鼓励更多市民零碳出行
“闵行公共自行车发展取得的成功,讲到底是理念的成功”,区建交委主任吴仲权说,“政府在推出这项举措之前就已经充分想好了,公共自行车就是鼓励市民使用,所以没有押金之类的门槛,而且希望越来越多人能够参与进来,享受这项公共政策带来的便利。”
项目立项以市民需求为出发点、项目方案请市民参与优化、项目效果以市民满意度为目标——这是闵行公共自行车发展的基本思路。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目前公共自行车出行量已达6-7.5万人次左右,接近整个出行量的10%左右,而很快,随着各项措施的陆续推进,这个比例将会有更大的提升。
目前建交委正拟在各镇、街道、工业区社区服务中心开辟服务网点,加快办卡的速度,提升服务的质量。力争年底前,将公共自行车投放量增加到2万辆。
针对目前“潮汐现象”带来的早晚高峰用车困难状况,“橙色家族”又将增添一名新成员——橙色电瓶车,它比之原来的卡车,更节能、驳车量更大,力争使自行车日使用率达到5次以上。
虹桥交通枢纽地区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的推出也在努力争取中,一旦推广成功,它将做到高速交通与低碳通行无缝连接。
此外,区内道路建设也将有意为自行车出行创造好的条件。
诚信卡成市民随身伴侣
其实,闵行不是唯一有公共自行车的城区,但论及经营情况,很多人都对闵行模式竖起大拇指。
“公共自行车推出至今不到一年,但车辆的改进和运营方式的提升从未停止过”,业内人士这样对记者说,闵行公共自行车推广过程中的诸多创新之举,连运营方中路永久都深为折服。
公共自行车推出以来,区建交委每周召开一次由各方参与的例会,及时解决问题,沟通信息。
最初时,公共自行车的轮胎是橡胶实心的,现在,实心的轮胎里抽出了一段真空,骑上去更轻了;为减少维护成本,车辆型材改成不锈钢的;雨天骑行最怕湿,车凳便改成了不渗漏的;为缓解“潮汐现象”,建起了闸机进出的蓄车场;还比如,为了解决更多人的出行,最初定下的“最后1公里”目标,如今延伸到了“最后3公里”。所有这些改变与创新,都是为了让市民骑得更方便、更顺畅。
正因为有了这些努力,才使得公共交通诚信卡如今一卡风行,成为很多闵行市民渴望拥有的随身伴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