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连参加了两次有关紫竹科学园区的媒体见面会。与会者有紫竹科学园区的,也有来自区发改委、区经委、区科委、区政府政策研究室等部门的相关人士。照理,围绕紫竹园区的发展,政府部门应有很多“料”可供,但面对媒体,他们表态却惊人一致,“让紫竹多讲讲,需要什么,我们可以作补充”。
“让紫竹多讲讲”,听上去是谦让之词,但如果仔细了解这些年里,市区两级政府作为主导部门所作的种种努力,就不难发现,这个“让”,让出的是一种全新的科学园区经营模式,是政府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独特定位和长远战略。这些年,造访紫竹的各方人士都对一个问题很感兴趣:“紫竹模式是否可以复制?”追寻紫竹的成长之路,除了资金、人才、技术、区位等各方面优势外,政府的全力主导,政策集中聚焦、资源的全面整合让他们羡慕不已,感慨万千。
7年扶持近20亿元
在紫竹园区开发建设的不同阶段,上海市政府多次召开由分管副市长牵头、各职能部门到场的现场办公会议,高效解决紫竹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区委、区政府也把紫竹的发展看成是贯彻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发挥闵行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增强自主创新,支持“中国原创”的重要战略。
一系列财政扶持文件更是给予了紫竹最强力的支撑。根据分税体制,闵行区将园区内企业缴纳税收的区级地方部分支持紫竹发展;市政府设立紫竹发展专项 资金,在2006年至2010年5年间向紫竹倾斜。根据上市公司紫江企业每年披露的公告显示:政府扶持资金收入是紫竹科学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财政扶持力度从2003年度的800万元提高至2009年度的7.68亿元,7年里扶持近20亿元。
甚至连这些钱何时划拨也关系着园区的发展速度。市区财政部门为此改变了“一年一结”的惯例,改为“一季度一结”,极大地改善了园区的现金流,也使得紫竹人能自豪地宣称:“园区的负债始终控制着规模,我们不想走粗放式融资的‘老路’。”
建1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
作为高科技园区,研发是紫竹之魂。为了承载研发、促进研发,政府在紫竹园区内搭建了众多服务平台,力促紫竹成为上海市最具吸引力的创业基地之一。
目前在紫竹,光国家级的研发机构就有14家之多,有纳米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等等;市级研发中心有3家,分别为与市科委合作的上海市清洁能源研究院与产业促进中心,与上海航天局合作的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市信息委合作的EDA与IP验证公共技术平台。这些国家级、市级中心的研发能级相当之高,起到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功能。
闵行区政府还通过政府实事工程将区内的创新资源向紫竹集聚。2006年,区政府正式提出在紫竹科学园建立大学生(教师)创业中心、科技成果展示中心和 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并将其列入区政府实事工程。
5年后的今天,35家科技服务机构入驻紫竹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每年为区内企业提供3千多项次服务;56家创业企业入驻紫竹大学生(教师)创业中心,使其成为全市最具吸引力的科技创业基地之一。
2010年,闵行区政府又与上海交大“先试先行”,决定共建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目的是打造一个上海乃至长三角的“技术创新源”和“产业孵化器”。为此,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专题审议通过了《关于共建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实施意见》,还连续在2010年、2011年将其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在如此的推进力度下,占地100亩的产研院一期工程建设正在有效推进,闵行区政府安排了每年1亿元的专项资金予以保障。
大项目落户“接二连三”
在这两次的媒体见面会上,紫竹园区的经营方对不久前拿到的“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颇为津津乐道,将其视为下一轮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该基地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设立,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与紫竹科学园区共同建设。记者为此采访了市文广局广电处副处长张炜,他表示,是“政府搭台、民营唱戏、高校参与”的紫竹模式吸引了他们,因为这一模式非常符合互联网产业的自身特点。就拿服务来说,行业内的巨头全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服务民营企业自有先天优势。张炜预言,紫竹园区不仅将拥有产值过百亿的数字内容产业链,还有望成为上海互联网产业的“黄埔军校”。
其实,不仅是数字内容这一条产业链,在市区两级政府的直接推动和部署下,集成电路与软件、航空航天等六大产业链已在紫竹“生根发芽”。紫竹园区还根据产业链布局,承接了一批体现国家战略的重大项目,比如国家C919大型客机发动机研制项目、中航-通用电气航空电子系统项目、中航商飞客服项目等等。
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表明,以紫竹高新区为引领和示范,全区力争在“十二五”末形成民用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疗、电子信息等若干条年产值过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链集群。
这些面向未来的产业链和国家级的大项目,注定将使紫竹模式越发难以复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