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晓晶11月1日报道:当你走进上海对口援建的喀什泽普县第五中学,多媒体教室里各种先进的“教育设备”、熟悉的环境布置,会让人产生一种在上海市文来中学多媒体教室的错觉,然而这里却是5000公里之外。“对!我们就是完全按照文来中学的模式进行复制打造。”泽普五中副校长、第九批援疆干部肖明华对记者说。
当然,记者注意到,不仅仅只是有校园电视台、书法教室、舞蹈练功房、茶艺室等优质硬件,如今“优质软件”也在这里逐步生根发芽,这些都归功于“组团式”援疆模式。
由“单兵作战”转为“系统作业”
2016年9月,泽普五中被确定为自治区确定的9所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试点学校之一;2017年2月,上海第一批10名教师走进泽普五中,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被确立为重大研究课题;2018年6月,由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自治区教育厅、上海市教委、喀什地区行署、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联合签署的《关于推进泽普县第五中学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试点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
肖明华告诉记者,“组团式”教育援疆的核心就是由零星选派转为组团援助,由单兵作战转为系统作业,由单纯“输血”转为“输血造血”并重,整体助推学校的发展。上海教育援疆团队发挥“组团”优势,有援疆教师间协同的“小组团”,有援受双方嵌入式的“中组团”,有前后方融合互动的“大组团”。
2018年,第九批又是10名教师走进泽普五中。目前,上海援助泽普五中的教师,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艺术、信息等7个学科,对接11个教研组,与25位教师结为师徒。团队还将任务分解到人,袁学铭抓教学及语文组工作,黄德庚抓德育及艺术工作,杨勇抓科研及远程教研工作,陈昌平抓“国学进校园”项目工作,顾永生和刘建平倾力打造优秀教研组及培育骨干教师。
“传帮带”促进教师“主动成长”
肖明华说,在泽普五中,每位援疆教师要带教一至两个教研组长、若干名青年教师,为学校培养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
一年多,援疆教师团队听评课1800多节次,指导教研组建设400余次,举办讲座或报告50余场。积极推动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实现教师间智慧共享、经验通用,提高课堂实效,用数据引导教师改进教学行为。
同时,通过师徒结对、跟踪听评课、示范带教等形式,为青年教师开展滴灌式指导,设计适合实际需求的课例分析、集中研讨、专题讲座、科研沙龙等系列活动,带领教师群体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发展三年规划”和“教师个人课堂改进计划”,促进教师主动成长。
此外,学校还实施“走出去”工程,每年安排一批骨干教师到上海跟岗培训,提升能力,并形成种子效应。
优质资源援助“激发活力”
上海强大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泽普五中带来了新的活力,事实上,学校管理、办学目标、品牌建设等方面处处都有上海教育的影子。
肖明华介绍说,借助闵行区各学校的特色特长补齐短板,如上海市文来中学全面帮扶“学校管理及教师发展”,上海莘城学校建设书画拓展课程,上海莘光学校对接语文教研组,上海吴泾中学开发“健身操舞”项目,上海田园高中、上海闵行三中、上海明星学校也提供了许多项目支持和活动指导;借助科研院所增添引擎,如上海教科院帮助打造“教育科研基地”;借助上海高校学术力量促进学科建设,如华师大专家团指导理科双语教学。
一年来,泽普五中与上海4家教育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了14次交流活动。上海还先后组建16个专业团队近60多名教育专家到五中短期援助,引领学校发展。
另外,上海市在数字化教学方面优势明显,这为五中现代教育发展也提供了助力。上海援疆资金先后投入数十万元帮助学校升级改造“班班通”、“远程教室”等设备,让两地“万里同课”、“信息共享”,实现课堂教学网络直播,线上线下互动评课议课,可视化互动教研,打造教育资源同步共享。
“我们希望继续让上海的好经验、好方法在泽普五中本土化,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援疆好路径。”肖明华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