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息化家校互动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 2018/12/29

闵行区汽轮小学创办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原是扎根于上海重工业“四大金刚”——老闵行地区的一所厂校。世事变迁,学校虽几易其名,数改归属,但“汽轮”二字却始终留存。60余年发展历程中,汽轮小学如一列充满动力的“机车”,承载着学生与家长的梦想。如今她更是加足马力,向技术引领变革的教育新目标急速飞驰。

 一件贴心紫马甲,带热家校互动

浏览汽轮小学的影像资料,身穿“紫马甲”的家长身影总是频频出现。经介绍,原来这正是学校办学特色家校互动的缩影。2011年,学校主动加入上海市“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架构与运作机制的实践研究”项目组,探索家校合作。

学校内涵发展想要智慧“转身”,汽轮小学认为需要对教育主体进行“家+校”的合作式管理,此时“紫马甲”应运而生。经数年发展,架构起“参与决策部、课程督导部、安全护校部、乡韵传播部”等九个管理单元,各职能均由家长投身参与,实践管理,助推孩子成长。

“身披紫马甲的这几年,女儿与我都经历了蜕变”,毕业生赵华悠扬的妈妈华艳告诉我们:“女儿原本性格内敛,经过一次次家校互动,女儿渐渐打开心门,不但热心于学校活动,而且母女关系也日益升温。”

进入新世纪,随着上海城市的结构转型,学校生源也出现变化。“来自外省市的学生逐年增加”,校长王培颖介绍:“2012年,来自全国各地18个地区的孩子占总学生人数七成。”面对新形势,“紫马甲”们即刻行动,利用来自五湖四海的特点,家长们亲自将“小学校·大中国”的乡土文化课程带入校园。拉面、剪纸、秧歌……一时间,家校互动的热度达到顶峰。

一个虚拟化门户,拉近家校距离

新媒体技术正改变着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也为学校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汽轮小学的教育人扪心自问:如何发挥新媒体在家校合作中的效能?如何凭借新媒体技术载体建立与家长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为此,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家校互动网络门户”成为了联系“家与校”间的一条全新“纽带”。

“学校的伙食能否符合孩子的胃口,饮食卫生又是否达标?”一年级新生孔令轩的妈妈严嘉羚在孩子入学前稍显担忧。新生培训时,“紫马甲”们指导严妈妈在手机上关注了“家校互动的微信门户”,打开界面,孩子的午餐食谱还有卫生标准一目了然,这让严妈妈的顾虑顿时烟消云散。

家校互动网络门户不但化解“小顾虑”,还解决过棘手的“大问题”。去年,汽轮小学老校区推倒重建,全数师生都搬迁至临时校区进行过渡。通过网络门户的及时公告,那些平时因工作繁忙而无法抽身参与“紫马甲”行动的家长也能够及时了解最新情况,这让他们对学校办学的“特殊时期”表示理解与认可。

一套个性化体系,记录家校共育

“学生因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这是毫无疑问的。”汽轮小学教师谢晓东在数十年的教研经历中深有体会:“‘一刀切’式的教育,不可能是优质教育,这样的教育也无法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

作为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创立的全国“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合作研究校,汽轮小学深耕家校互动,担纲市级信息化课题——《家校共育机制下,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实践研究》,借助技术革新,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追求师生真实的生命成长。

有赖于前期“紫马甲”奠定的家校互动基础以及学生电子成长档案的使用,校方开始实践基于学生成长的个性干预。

通过学生电子成长档案的数据集成,学校进行大数据分析,将个性化数据分类为“身心健康、学业水平、个性技能和成长体验”四大维度。通过数据积累,教师分析出学生需要加强的领域,向学生提供指向明确的教育服务。

家校共育,融合共生,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干预缺不了家长的支持。定制化的“学生个性化干预”手册每周都会发放到家长手中,实现学校与家长两方联动。“这本小手册,让我清晰地找到了孩子的学科弱点”,四年级学生董雨涵的妈妈祝晶说:“结合家校互动中的家长督学体制,通过进班听课及个性化干预的双管齐下,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升。”

汽轮小学利用信息化夯实家校共生“土壤”,引导学生个性化干预,这些教育上的创举真正使学校实现了“智慧转身”。在校长王培颖看来:“这些都是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们孩子的共同成长。”

(新民教育中心 言言  12月23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