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加减乘除”巧划闵行城乡收入“等号”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闵行报 2018/07/16

2010年,当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自1998年以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收入比缩小为3.23:1之时,闵行区的农民收入增幅已实现了对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第七度超越,两者之比缩小到了1.53:1。该比例较上海市的2.32:1低了不少,已接近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1.5:1的水平。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区委、区政府按照习近平同志2007年前来调研时提出的“闵行区有条件、有能力统筹城乡发展,要在全市乃至全国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要求,巧妙地运用“加减乘除”的工作方法,初步划出了一个城乡收入的“等号”。

加法 让农民收获城市化红利

在浦江镇某合作社工作的谈余明,有一张特殊的工资卡,每月都会收到政府打入的600元农业就业补贴。
  “十一五”以来,闵行区通过多渠道“做加法”,让农民收获着城市化的红利与实惠。
  论绝对值,2010年闵行城镇居民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3倍,而农民则高达全国的3.02倍。第三方评估显示,闵行农民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达82.2%。
  在区委、区政府看来,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护农民利益,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要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
  区委书记孙潮常强调一种观念:要让农民持续收获城市化的红利。为此,“促进闵行区农民持续增收”成了去年区委常委会的六大重要议题之一。
  “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为基础,积极拓展财产性收入渠道,逐步提高转移性收入水平,保障农业经营性收入增加”,区农委负责人告诉记者,闵行为农民增收出的是一套“组合拳”。在农业区域,以转移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为主,城市化地区则以财产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为主。
“十一五”末,全区农村退休最低养老保障标准、农民种田直补标准和基本农田生态补偿标准等比期初分别增加了142%、42%和100%。而到“十二五”末,农民平均养老金与征地养老人员养老生活费有望 保持在1:1.5左右。
  农民收获城市化的红利,不仅体现在经济收入上,也体现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上。过去五年,上海一大批著名医院和学校纷纷来闵行,设点多在农民相对集中的乡镇。

减法 在减负中增加收益与幸福感

农民持续增收工作,闵行一手抓增收,一手抓减负,增减有道添实效。
  一位本区的农业户籍人员,如果参加涉农学历教育,获得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涉农专业大专以上毕业证书的,50%学费将由政府补贴。如果参加区人保局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培训,通过考试就意味着培训费全免。
  若该农民非农就业,那接纳他的公司则可以少承担其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的单位缴纳部分,将享受政府给予的部分补贴。
  若此人选择继续做农民,那他无论种粮、种菜还是种果树,只要使用推荐名录内高效低毒生物农药,都能享受财政给予的半价补贴。若种植绿叶菜,其安全生产责任险和上市价格保险费用的八成由区财政补贴。而这些优质农产品,还有望通过进机关、进社区的直销渠道,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让利于民。
  在农村困难家庭中,流传一句话:苦点累点都不怕,就怕病痛找到家。为此,闵行将城镇低保家庭享受的就业补贴和粮油帮困等政策,拷贝到农村低保家庭。同时,将特定的农村困难家庭也纳入地区医疗救助范围,缩小救助帮困工作的城乡差别。
  减负的春风,不仅吹进农民心坎里,也吹到了村集体里。“十二五”期间,以前需由村集体负担的社会公共服务支出,镇财政都将应给予适当补贴。
  此间农民喜笑颜开:政府帮助减去的是成本和烦恼,增加的是收入与幸福感。

乘法 让增收可持续更有效

未来五年,闵行在确保GDP和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的同时,将农民收入年均增幅定为12%,三个数据均高于全国7%的目标。GDP与财政收入迈一步,农民收入则将迈一大步。
  “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闵行的这份承诺,信心源于用“乘法”来确保增收工作的制度设计具有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年前,梅陇镇集心村村民孙才琴一家四口笑呵呵地领取了4000元的股东分红。她家半年前投入8万元入股金,当初约定年收益10%有承诺,如今也得到了兑现。自2009年上海首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在闵行成立以来,全区像孙才琴这样从“农民”变身而来的“股民”已有近五万人。
  而在七宝镇联明村,由600多户村民集资建设的公租房——联明雅苑,更是实现了惠农的双赢:本地村民能确保每年7%的分红,入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则享受了比市场价低30%左右的租金。
  闵行区正“四管齐下”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目前,上海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村级组织有34家,闵行就占了23家。2010年全区已改革村平均年红利率达到15%以上,全区红利分配额逾1.5亿元。
  开展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闵行也走“股份化”的道路。对全区21个经济薄弱村的部分帮扶资金股份化给了农民,用于投资建设浦江镇流动人口集聚区,使农民获取长期股权收入。
  三年前启动的闵行区公共财政预算监督改革,是持续增收制度设计的另一亮点。财政预算怎么花,政府百姓来对话。在2011年部分财政预算项目初审听证会上,8408万“农民直接补该不该花,怎么花”等等,区农委负责人都要向市民代表一一说明。在这个舞台上,人大是导演,主角是市民,配角是官员。主角听,配角汇报;主角询问,配角解释。
  此外,建立区农委和区统计局联合测报农民收入动态机制、将农民增收工作列为对村干部的业绩考核的重点等,更在制度上为增收提供了保障。

除法 职业农民提升精品农业

若论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农业在闵行、上海似乎可忽略不计。但若从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实现、发展好农民的利益的高度来看,农业又是那么地重要。因为,这种经验在城市化程度日高的中国,越来越多具有推广价值。
  闵行走的是一条生态、精品农业的路线。通过做“除法”,以质量取胜,从而实现都市农业的规模化、精品化、科技化、装备化、产业化、社会化和项目化。
  据区长莫负春介绍,未来闵行大部分农民将通过非农就业来提高收入水平,同时需要一支约5000人的“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新生代职业农民队伍。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使农民由单干型向组织型、由身份型向职业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以康乃馨种苗为主的花卉种源基地、以航育蔬菜为主的航天育种源基地、以杂交水稻为主的粮食种源基地……未来,一个个种源高地将在闵行诞生。
  此外,闵行正积极探索组建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促进土地规模流转,发挥集体组织促进农民农业增收的作用。深入推进浦江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宅基地置换等工作。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发展物业经济是主流趋势。为此,闵行正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向专业化物业经营方向发展,继续推进并完善经营性物业回购。2010年全区新增物业回购面积13万平方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