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申莘小学举行了主题为“互联加加、分享多多”闵行区第三次电子书包项目研讨活动。区教育学院技术中心领导、小学语文教研员以及来自兄弟学校的近200名教师参加了活动。申莘小学展示了两节语文课例,基本呈现了“互联加加、分享多多”教学研究的轨迹和成果,使参与磨课的教师、与会听课的同行,课堂学习的学生一起享受过程,分享经验,传递智慧,收获多多。
汪旸老师上了三年级语文《南极风光》。她将纳米盒技术融进生字教学。课前,通过网络学生预学生字,初步掌握字的音、形、义。课中,学生们再一次打开纳米盒着力一起解决:字形——个性化看动画——解决笔顺;字音——个性化跟读——纠正音准;字义——个性化查询——掌握含义。个性化的点读点写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她课中,她还三次运用师生共建共享资源学习包,第一次运用学生打开南极风光资源包自主欣赏美丽奇特的冰川图片,帮助理解“晶莹剔透”含义,有效对接视觉感受到词语理解的迁移;第二次运用则是个性化欣赏感悟“绚丽夺目”,感受视觉冲击与语意表达;第三次运用通过欣赏南极光独有现象充分联想,自然生成“有的……,有的……,有的像……”比喻句,使学生在可视化图像视频中语文联想语言表达能力自然提升形成。
陈叶红老师上了五年级语文《高山流水》。课前,通过网络学生们将课文朗读上传到Aischool上一起分享交流.。课中,打开录音资源反馈,交流和评价,引导学生字字音准,句句通顺,停顿恰当。古文中的字义与白话文中的字义有些有明显的差别,为了解课前学习情况,她借助学习平台下发即时测试练习,当堂检查,当场反馈,即时指导。创造性复述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课上,学生人手一机当堂录音、上传到平台分享。在反馈和分享中,让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在原有基础上有比较好的提升。
项目主管朱桂华老师作了主题为“互联加加,分享多多”报告,阐述了人和人互联,终端和终端互联,知识和知识互联,教学环节之间互联,“加”就是人、技术和互联网的有机融合,使人与人学习关系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使“无处不在”的学习成为可能,使学习方式变革成为可能。
分享一:
学校教研内容和方式明显变化,研究点聚焦到互联课堂的设计,怎样设计满足学生需求,适应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使学习效益最大化;聚焦到新媒体手段无痕化融入,在课前磨课过程中,语文教研员与教师们一起磨课,一起跟进思考,如何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环节采用什么新媒体手段和形式达成教学目标,这种一起研一起出谋划策,潜移默化地带动教研组组员进步。在过程中提升了信息化教学理念,在过程中一起感悟、认同、分享教研成果,形成教育价值目标的新追求。
兄弟学校的教师,一起听课,一起交流,共同享受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过程,共同感受如纳米盒技术、Aischool学习平台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共同感受电子书包项目和语文教学整合是可行的,易操作的,教学方式转变是显性的,教学效能是最大化的。
分享二:
学习方式悄然地发生了变化,被动接受的学习被主动积极的学习替代。个性化学习下的社区型学习(主题任务师生、生生课前讨论交流、评价和资源共建共学),利用软件的个性化点读点写式学习,资源共享式学习,先学再练后议式学习,无痕化对接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的学习感知、感悟、理解、习得、运用自然获得,学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自主建构的快乐过程。
分享三
语文特级教师闵行区小学语文教研元杨献荣老师指出,申小的两堂语文课既体现了新媒体新手段的特色,转型了语文课堂教学,又体现了学科教学的特点,有较浓的语文味,是两堂技术和教学完美结合的语文课,给区域语文教学打开了新思路。教育学院技术中心主任朱林辉老师指出:在电子书包项目推进进入中期实验过程中,申小的两堂课具有划节点的意义,即课堂教学与电子书包项目的深度整合开启了新的模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