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来自桔乡的呼声——果树调查有感

2020年10月13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据上海林业技术网:最近,笔者在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对那里的果园进行有关的调查,岛上的果树以柑橘为多,去的时候,正是柑橘成熟的季节,沿路望去满眼是黄橙橙的一片,大部分橘子还在树上挂着。小河边,绿树映衬下的橘黄别有风韵,河里的鸭子悠然自得,果园里的鸡在树下快乐自在,一幅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美丽自然风景画,走在其中有一种拥抱自然、融入其中的感觉。 

为了了解那里的柑橘生产情况,我们在区县和乡镇有关同志的带领下,抽查了几个柑橘园,详细了解他们生产的有关情况。在与柑橘园承包人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中,他们那淳朴和实在的语言让我们深深感动,同时也感受到他们为生活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和他们一起体会了劳动成果带来的欢欣。 

一年365天,除了农闲时间,每天都是他们的工作日,没有假日,没有休息,起早贪黑在承包地里不停的劳作,除了采橘子的时候因时间紧请少量帮工外,其余的农活全部自己干,一般夫妻两人承包的面积从10亩到30亩不等。劳动的强度是非常大的。一年到头,一亩橘园可以有4500-9000斤左右的产量(大小年),平均每斤橘子的价格在0.5元左右(统货),每亩柑橘的产值在2250-4500元,每年在橘子园里投入的农药、肥料、地租、请帮工的工资等的成本每亩1000-12000元,成本中不包括他们本人一年劳动的工资。农民在一亩桔园里的收入在1200-3300元,承包10亩地,他们一年的总收入在1.2-3.3万元,因为没有好的乡镇企业,柑橘的收入是他们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这段时间,是他们辛苦一年后收获的时间,看着他们对满树橘子那满足的样子,拗黑的皮肤和满脸象刀刻一样的皱纹都舒展开了,我们也为他们深深地祝福,希望每年都能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他们也没有其他的赚钱途径,尽管橘子的价格很低,但能够每年在橘子上有比较稳定的收入,他们对现在的生活还是非常满足的。 

收获是令人高兴的,但是他们在生产中有许多的烦恼。其一是农村劳动力缺少年轻的生力军。在我们访问的几位桔农中,他们的年龄都在50岁上下,家里的小孩都在外面打工,或安家在城镇、市区,没有人愿意在地里干活的,他们非常担心,等他们老了,再也没有力气干活了,不知道桔园还能不能继续有人种下去,会不会原来兴旺的果园慢慢荒芜了。确实,现在农村劳动力普遍老龄化的现象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对农业的投入和政策的倾斜上要多考虑农民的利益。要吸引有文化、有理想的青年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科研部门要在如何降低农村的劳动强度上多研究,研究机械化生产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等等。 

其二是在生产过程中缺少技术的指导。50岁上下的年龄,大多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低,在从事柑橘生产之前,他们是粮农,对种植柑橘没有任何经验。在生产过程的技术操作,都是看别人做什么、用什么,他也学着样子去做,使用的农药一般也是农资店里有什么就用什么,对新农药的更新换代知道很少,在各个生产环节,也没有专业的技术员进行指导,他们也不了解外面发生的新的情况等等,属于相对闭塞,对新事物、新技术的认知也非常有限。这些也反映了我们技术推广系统的薄弱和不完整,推广功能的发挥有问题,是对技术推广部门的一种鞭策。 

其三是销售时间集中,卖不上好价钱。本岛的消费水平是非常有限的,他们承包了一定的面积,如果拿出岛去零卖,精力够不上,而且还要出运费,花劳力到市场去交易,交易市场的价格,去掉运费能到手的钱,和江苏、山东等地的小贩上门收购的价格也差不多,因此大多坐等在家里,等中间商来收购,认为差不多了就卖掉算了,钱到袋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虽然有的桔园高规格的橘子比例要达到80%左右,但中间商拿的都是按统货来计价的,因此总体价格比较低。我们的行政和技术部门,要为他们的橘子搭建好平台,在做品牌,建市场等方面多做工作,为他们的辛勤劳动的果实寻找到更好的出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