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淞南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倾情服务化解就业难题

2020年10月13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据解放日报:现在提起宝山区的淞南镇,可能许多上海人已经不再陌生。但在90年代初,这里还纯粹是农村,仅有6700多农民。随着城市建设和旧区改造的速度不断加快,原居住在市中心的如南市小东门、虹口虹镇老街、杨浦集福里的大批动迁居民搬迁至此。如今淞南镇的人口猛增近10倍,达到六万多人。昔日的广阔天地一下子变成了失业人员多、吃“低保”人多的就业问题“重灾区”。到2000年,淞南镇失业人数高达7800多人。镇政府发出的“帮困卡”高峰时超过7500多张。随之而来的是上访人员不断上升,社会治安也开始变差。

值得欣喜的是,到了2004年末,淞南镇的登记失业人数降到了3215人,民政救助对象也首次出现下降趋势,信访上访人数基本消失。更让淞南人引以为豪的是,曾经是环境脏乱差的淞南镇于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一级卫生城市。而这一切的变化,包含着“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淞南镇劳动保障事务所17名员工所付出的心血,是他们用真情和真诚,激励一批又一批困难人员重新走上了岗位,在新的居住地安居乐业,重新找回了家庭的温馨。

从无到有“开发”岗位

在淞南镇由农村发展为住宅区的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动迁居民。然而这个地区周边老工业企业岗位有减无增,商业服务业又不发达,可挖掘的岗位少得可怜。这对一个在1999年刚刚成立的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来说,要解决急剧上升的失业人员就业问题,真是“巧妇难下无米只炊”。

然而,有着20年党龄、曾担任过乡镇企业厂长的季汉昌所长,敢于破解这个难题,带领团队从开发社区公益性“四保”岗位———保洁、保绿、保安、保养工作入手,先针对社区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成立社区保洁队,随后又把业务发展到周边22公里的道路清扫。同时抓住治理社区治安环境的有利时机,组建治安辅警队伍,配合公安部门维护社区秩序。2004年,他们又抓住全市开发万人项目的有利时机,组建各类项目组织,并开发了百人项目“非机动车服务社”,共安置300人失业、协保人员。

截止2004年,淞南镇通过开发各类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等公益性岗位,解决了1300多人的就业问题,其中的二分之三是低保户,他们不仅甩掉了低保的帽子,更让他们振奋的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能为社区建设和管理做贡献,而就近上班,又能照顾家庭。同时,他们还积极鼓励自主创业,先后扶持发展了148个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从业人员达465人,自由职业者人员也已达到675人。

说起淞南镇的这支由172人组成的治安辅警队伍,劳动保障事务所的同志很自豪,因为这支队伍为降低宝山区的犯罪率做出了贡献,曾获市里表彰。

对此,淞南镇的居民深有体会:街上的闲杂人员少了,而且新增的“四保”岗位,也大大改善了淞南镇的居住环境———不仅街道变整洁了,而且城市绿化提高了。

用人性化服务化解难题在市区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下,淞南镇政府拿出沿街面的600平方米场所,于1999年建立了全市第一家设在乡镇的职业介绍分所,并与全市公共职业介绍网联网。淞南镇可以就近为求职人员提供全市的招聘信息和职业介绍。

由于不少求职人员没有一技之长,工作水平比较低。在淞南镇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并不容易。

有一次,有五位国有企业下岗女职工来求职,在登记时说“无特殊要求”。后来她们被推荐到乡办企业,季所长和金明同志分别六七次到企业协商,并在大热天亲自送她们到厂。由于没有细致了解她们的工作需求,他们认为这份工作不适合,结果上了半天班回来了。由此给劳动保障事务所的同志们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改变工作作风,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和就业指导。

从此,劳动保障事务所的同志们不断探索服务和指导的规律,在提高求职成功率上下工夫。练就了一套“两个清”求职匹配基本功。一方面,对于前来求职人员,先要问清楚:你想找什么样的工作?你有什么特长?你家里的困难情况如何,然后记录下来。另一方面,对于招工单位,他们也详细了解招工要求。以准确及时掌握求职人员和就业岗位的情况。这样,在有就业岗位时,就能根据详细记录,有的放矢地做好求职人员推荐,大大提高成功率。有一次,一家单位急需20名保安人员,事务所的同志在半个小时之内为其匹配成功。2003年,推荐成功5939人;2004年,共推荐成功4334人,两年的推荐成功率平均达到近40%。淞南镇的就业状况终于有了突破。

坚强的党支部凝聚人心

季汉昌回忆说,在他担任所长早期,曾经被人撕掉了两件羊毛衫。一次,在他去洗手间时,竟然有人用刀顶着他,要他立马提供工作岗位。居民就业难,无处发泄,到职业介绍所吵闹是家常便饭的事。

想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工作,没有坚强的党支部不行,没有党员带头不行。在老季的带领下,3名党员个个冲在前面,迎着困难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一下子把劳保事务所17人的团队凝聚起来,形成了以劳保事务所党支部为核心、战斗力强的集体。

劳动保障事务所的金明是共产党员,长期在窗口接待来求职的群众。不少群众由于工作问题有一肚子火气,这时候,金明总是耐心地听完群众心里的怨气,然后再谈求职问题。他常说:“政府派我来接待你们,有脾气尽管发,我不会生你们的气,我也希望你们有工作,有饭吃。”耐心细致的工作,使他和不少困难群众成了知心朋友,他们的工作也得到了群众的理解。金明在2004年被评为“宝山区就业促进中心先进个人”。

淞南镇的顾现霞和钟先全夫妇原来是新疆知青,于1998年返沪。夫妇二人不仅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还要照顾一位老人。然而,一家五口人的收入来源却是在路边煎臭豆腐,生活非常艰苦。当劳务所的同志们了解到情况后,立刻设法解决,分别解决了夫妇俩的就业问题,把他们安排在公益性的岗位上。此外,劳务所党支部还与他们的儿子结成了帮困对子,供他上学,一家人的生活大有改善。

劳保事务所17名工作人员,除了就业服务,他们还要负责市民信箱、社会保障卡、就医记录册、医疗互助帮困等多项工作。但他们个个爱岗敬业,在业务上力求精益求精,每个工作人员都能熟练操作各项业务。在17人中,从事就业服务的仅11人,一个人干多份工作是常有的事。2003年是他们最忙的一年。在这一年里,11个人完成了21377人次的求职登记工作,共推荐12562人次,成功帮助5939人次找到了工作。平均1个工作人员帮助了539个求职者找到了工作。他们把大批失业下岗的“包袱负担”转变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从一个基层党支部的坚强堡垒作用,让百姓看到了党的执政能力。

就业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淞南镇劳保事务所的实践,透过淞南镇整洁的街道,淞南镇劳保事务所内热情融洽的就业服务气氛,让淞南百姓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变化,信心百倍地迎接小康社会。  

相关附件下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