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说世博”系列网谈:杨行吹塑版画进世博(摘录)

2020年09月27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参与本期“我说世博”系列网谈。9月1日到3日杨行吹塑版画进驻世博“秀.空间”,通过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大众的参与模式、开放的主题演绎,展现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本期网谈我们邀请到了杨行镇参与这次世博“秀.空间”演出的几位嘉宾,首先请各位自我介绍一下。

蔡群:大家好,我叫蔡群,来自杨行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在这次“秀.空间”活动中,我负责互动环节的安排。

张月华:大家好,我是来自杨行中心幼儿园的一名幼儿教师,我叫张月华。我在这次的活动中担任的是舞蹈演员。

王燕青:大家好,我是王燕青,来自杨行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我担任本次“秀.空间”活动的现场指挥。

金明:大家好,我是金明,来自杨行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我在这次活动中担任的是创作人员。

吴文洁:大家好,我叫吴文洁,来自杨行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在本次的演出中担任主持人。

主持人:欢迎各位。先来了解一下当时演出的情况吧,网上已经有网民提问:想了解一下本场活动中演出的内容。这次演出主要有几个部分组成?

王燕青:吹塑版画是杨行镇的一个特色,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杨行镇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从88年开始,龚赣娣老师从江西把这门艺术带到了杨行,20多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通过这次“秀?空间”活动,我们想把杨行镇的这个特色——吹塑版画,推荐给全国各地的朋友。整个活动一共分为文艺表演、现场展示、观众互动、趣味问答四个环节。

主持人:一共有多少演员?

王燕青:演职人员40位左右。具体是这样的:演出环节中舞蹈12个演员,现场吹塑版画操作有12到13位,加上剩下的20几位做后勤保障工作,每场40位左右。

主持人:每天演出几场?

王燕青:每天五场,一共三天,十五场。

主持人:每一场的时间大约多少?

王燕青:大概30分钟左右。

主持人:观众多吗?

王燕青:第一天还好,因为是开学第一天,9月1日,相对来说人比较少,而且正好是暴风雨。2、3日人比较多。

主持人:演出大概筹备了多久?

王燕青:将近4个月的时间。为了体现世博的理念,包括吹塑版画各方面的特点,专门编排了一个舞蹈,我们还专门用12生肖来体现中华民族特色,有了一些新的作品,所以筹备的时间比较长。

主持人:能不能介绍一下当时筹备和排练的情况?

王燕青:这些演员是来自杨行镇各个层面的,有社区的,有学校的老师,年纪大的70岁,年龄最小大概是20岁左右。他们放弃了很多的休息时间。光舞蹈排练将近20多次。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演出中有互动版块,是怎么安排的?

吴文洁:我负责主持工作,所以互动版块我比较清楚。这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其中第二个大环节就是互动版块。首先邀请两位传承人带领一些骨干老师在舞台上进行吹塑版画创作的示范,在展示过程中已经有许多热心观众跃跃欲试,觉得吹塑版画的创作比较简单易学,非常感兴趣。接下来王老师刚才已经介绍过了,以中国传统的12生肖为主题来进行互动,我们准备了一些12生肖的底版、版基,现场观众根据自己的属相可以上台来创作一个吹塑版画。我们每一场是4到12位观众上台,有的观众因为没有轮到,觉得比较惋惜,最后的互动环节我们索性敞开了舞台,请没有上台表现的观众也走上舞台,进行观摩或者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手把手地试一笔画,观众还是比较喜欢的。这个互动环节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主持人:是不是还有送小礼品这样的环节?

吴文洁:有,现场有一个抽奖的小环节,分为两个档次。第一个是一幅非常大的现场作品,是非常有收藏价值的,每一场只送出一份。其余的一些热心观众非常喜欢,我们就准备了一些小小的纪念品,宣传册、现成作品印成的明信片,也是一抢而空。应该说观众还是有所收获的。

主持人:杨行吹塑版画作为版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被列入了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有它的独到之处。今天我们有两位嘉宾是在现场活动中现场创作版画的老师,同时也是吹塑版画的传承人,两位能不能介绍一下到底什么是吹塑版画?

金明:大家都知道,版画是要用到版基的,像木刻版画,它的版基就是用木版做的,而吹塑版画,它的版基是用吹塑纸做的,所以叫吹塑版画。

主持人:杨行吹塑版画有怎样的特色和历史呢?

金明: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肌理效果好,随便揉都没关系,还有色彩丰富、主题鲜明。它的历程是从88年开始,龚老师到杨行镇来辅导,1993年、2002年、2006年分别举办了三届中国现代民间交流展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杨行论坛,因为其蓬勃发展,在96年被中央评为中国民间绘画之乡。

王燕青:现在吹塑版画每年都举行年会,2002年是第一届,然后每年一届,2006年是第二届,今年是第六届了,每年举行中国现代民间文化杨行年会。

主持人:版画上的颜料是水粉颜料?

吴文洁:是的,其实它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肌理效果,给人的感觉非常独特。

主持人:能不能给我们说一下现场作画的情形?

张月华:现场有很多喜欢吹塑版画的观众。我们一些舞蹈演员对这个也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们平时从事的工作并不是吹塑版画。演员必须换服装才能走到外面去,出去的时候看到有很多观众已经在台上了。通过这次活动才让我真正了解吹塑版画到底是怎么样形成的,我原先没有明白它原来是印出来的。其实这是一个老少皆宜的活动,现场的气氛非常好。

主持人:网上有网民提问了,他说对作画的工序非常感兴趣,能不能请嘉宾介绍一下制作的步序?

蔡群:开始是用铅笔在纸上做小样,然后放大刻在吹塑纸上,在吹塑纸上用铅笔或者刀刻出凹槽,再自己调好颜色印上去。

王燕青:凹进去的地方原来是做底版的颜色,底版是什么颜色,凹进去的地方就是什么颜色。

主持人:它的颜料是画在吹塑纸上的,然后再印到白纸上去。杨行吹塑版画的题材有哪些?

蔡群:新农村。大多来自老百姓。

主持人:杨行吹塑版画的价值,你们觉得体现在哪里?

王燕青:它有别于金山农民画。金山农民画是平面的,我们是有立体感的。同样一幅做了版子之后,一般来说6到7幅左右,而且是比较吃功夫的,新手的话,一幅作品基本上从小样到成品都要一个礼拜。它的价值体现在,说它难不是很难,比较容易,但是要做得精,要一定的老手才行。有时候作品到了第五天第六天,认为看上去差不多了,最后哪一笔弄坏了,这幅作品就前功尽弃了。

主持人:既然吹塑版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需要传承和发扬,现在在杨行会吹塑版画的人多吗?

王燕青:相当多,有两三千人会吹塑版画。我们现在幼儿园特色班也有,是万科的幼儿园,小学的基地在中心校,中学的基地是天馨学校,社区也有,年龄跨度也比较大。

主持人:杨行镇在保护和传承吹塑版画这一民间艺术过程当中做了哪些工作?

王燕青:吹塑版画历经的时间比较长,20多年了,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每一届的领导对吹塑版画扶持的力度都是相当大的。从几个方面看,一个是队伍方面,有好几支骨干队伍,二是在财力上,政府每年在吹塑版画的投入上基本有近一百万左右的资金。

主持人:来看一下网上的留言,有网民说,我听说过吹塑版画,部分学校还开设过培训班,没想到这次杨行将此艺术带进了世博会,通过这个平台,让世界更加了解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网民说,我非常喜欢杨行的吹塑版画,希望能够进一步接触。如果有人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留下联系方式,以后进一步和蔡老师、金老师联系。还有网民说,公众参与的方式非常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版画,感谢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大家在整个演出和准备过程中一定有什么比较难忘的小故事吧,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

吴文洁:当时有一个互动环节请到的是一位河南来的小朋友,属虎,本命年,12岁,非常巧,我们这一场做的就是12生肖中虎的主题。期间我采访他,我说喜欢虎吗,他说喜欢。我说这幅作品待会完成的话我就把它送给你,他非常高兴,我进一步追问,如果送给你的话,你会怎么去处理这样一幅作品,他想了一想,然后非常高兴地和我说我的妈妈也属虎,所以我要把它送给我的妈妈。当时好多人都围在旁边看,现场气氛非常好,令人感动。从这件事我觉得,吹塑版画是民间的一项美术,但是里面还融入着人的情感,我们一边在完成作品,一边在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作品中,可以说意义更深远。对我来说这一段时间的主持,这么一件小事情给我的感触很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会把自己的一些情感运用到美术工作中去,让更多的人来感受、来发扬这些美好的、善良的感情色彩。

张月华:演出前两天天气不是特别好,只有演出的时候才会看到比较多的人围在我们旁边。第三天的时候,天气很好,我们公众参与馆这边也开始排队了,有一次演出结束以后,我们也想体验吹塑版画,就出去了,正好看到好多人在拍照,拍我们的吹塑版画,还看到一个老奶奶,很多人都认出来,这个老奶奶是我们的“世博奶奶”,来自日本,她对吹塑版画非常感兴趣,她也在人群中拍照,是路人先认出来的,我们争相着去和她交流,还合照留影。

王燕青:我最难忘的是所有演员的上下一条心,共同把这个活动搞好。大家都比较辛苦,早上7点出发,晚上9点半回来,特别是第一天回来的时候,正好一场大雨,大家全身都湿透了,但是他们没有一句怨言,让我非常感动。整个活动中感受的是一种热闹的氛围,而活动的后台看到的都是非常感人的,包括我们一个70岁的吹塑版画作画的老奶奶,她天天到场,非常不容易。

主持人:金老师和蔡老师现场作画当中有没有碰到什么特别有趣的事情?

金明:最感动的是吹塑版画有这么多人喜欢。

主持人:上台来互动的观众是不是特别多?

吴文洁:特别特别多,我们准备的是4到12位观众上台,因为舞台比较有限,但是大家非常踊跃,好多人因为没有轮到而非常不甘心,所以指导老师其实是非常辛苦的,活动是半小时一场,但是指导老师都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坚持的,因为一位朋友尝试完了,有的朋友再三要求让我尝试一下吧,指导老师觉得非常感动,于是就这样连着做下去,也是挺累的一件事。

张月华:我们舞蹈演员每次换完服装想上台去摸一下,都没有位置。

主持人:那现场画完这些画是都送给观众吗?

嘉宾(众):对的,都送给他们。

主持人:也就是说基本上是一整天下来没有什么休息的时间。

吴文洁:很多阿姨中场休息的时候,戴上老花眼镜,继续工作,因为要为下一场演出做好准备。

王燕青:还有一些观众非常有趣,我们是按照时间安排场次滚动进行的,离开场还有半小时一小时,有的观众就拿着一个小板凳坐在舞台前等候,他非常感兴趣,还不停询问:开始了吗?我们可以上台试一试吗?比我们想象中的踊跃多了。热心观众来自四面八方,国内国外,语言不通,他们积极地打着手势和我们交流,希望能够尝试。我们很感动,原来吹塑版画有那么多的朋友喜欢,感觉我们的劳动也没有白费。

主持人:再来看一下网上的网民留言,有网民说,非常喜欢吹塑版画,非常支持吹塑版画,吹塑版画能够走进世博,让人感到非常骄傲。金老师和蔡老师是吹塑版画的传承人,那么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吹塑版画的?

金明:我是从88年开始的。

蔡群:我是从95年开始的。

主持人:金老师现在有徒弟吗?

金明:没有,我自己也还没有出师。

主持人:那您是和谁学的吹塑版画?

金明:我是和龚老师学的。

主持人:蔡老师您有徒弟吗?

蔡群:也没有。

王燕青:他们谦虚,已经桃李满天下了。为什么现在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间年龄层的骨干比较少。如果潜心要学这门艺术其实是需要很多时间的,大家工作非常忙,从20岁的年轻人到5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比较少,今后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要多发现人才,多把这些人才组织起来,多开一些培训班,这是我们今后要走的路。

主持人:刚才说到现在许多幼儿园和小学都开设了这样的培训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让吹塑版画能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杨行的吹塑版画走上了世博的舞台,是杨行的骄傲,也是宝山的骄傲。各位能不能每个人用一句话来表达一下对杨行吹塑版画的寄语,或者是对我们上海世博会的寄语?

蔡群:祝世博会圆满成功、精彩。

张月华:世博会有一句话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接着下面就是吹塑版画让生活更和谐。

王燕青:上海因为世博而变得精彩,我们因为吹塑版画而骄傲。

金明:上海因世博而骄傲,我们因吹塑版画而骄傲。

吴文洁:世博会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我们吹塑版画的发展不会结束,因为有我们年轻人在,我们一定会把它传承好,继续发扬光大。

主持人:谢谢各位参与本期的“我说世博”网谈,感谢你们为世博的舞台增添了一抹亮色,也感谢你们为弘扬宝山传统文化作出的贡献,本期的网谈就到这里结束了,谢谢大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