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为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中共宝山区委党史研究室、区档案局(馆)、区地方志办公室刊发“追寻淞沪抗战宝山主战场的记忆--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档案图片展示”宣传专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后,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淞沪战争;1937年“七七”事变一个多月后,又在上海发动了“八·一三”淞沪战争。宝山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上海的“水上咽喉”和“水上门户”,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一·二八”与“八·一三”两次淞沪战役日军侵华的登陆地和主战场。日军在上海的两次野蛮侵略,将宝山拖入了战争的深渊。宝山成为震惊中外的遭受侵华日军暴行的重灾区之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宝山人民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与日军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坚决抵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追寻淞沪抗战宝山主战场的记忆--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档案图片展示”宣传专版刊登照片20余幅,并配发文字说明,讲述了新四军吴淞情报组组长徐国璋、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红十字抗日四烈士、《51号兵站》小老大的原型张渭清等宝山儿女用自己的热血书写的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专版还选取了新四军吴淞情报组联络点一德大药房、被毁的中国公学主楼和淞沪铁路吴淞炮台湾车站废墟和残墙、地下党组织创办的“梅友”系列手抄刊物等历史图片,从不同的视角多角度地揭露了在战火纷燎的年代,日军罄竹难书的罪恶暴行。
通过此次展示发生在宝山的珍贵历史档案图片,从中教育和启发宝山人民,让爱国主义精神永驻心间,以此激励宝山人民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全面加快推进现代化滨江新区建设,共同谱写宝山转型发展的新篇章,来告慰在此牺牲的前辈和先烈。
1945年12月31日,中共党员、新四军吴淞情报组组长徐国璋牺牲在革命工作岗位上。图为徐国璋烈士遗像及1950年上海市大场区人民政府(今宝山区)向徐国璋烈士家属颁发的匾牌。上题:赠给徐国璋烈士家属“烈属光荣”。
1943年,徐国璋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创办的新四军吴淞情报组联络点――“一德大药房”。
1986年8月26日,领导和参加新四军吴淞情报组工作的王征明(后排左三)、宣铎(后排左四)、黄眷澜(前排左三)、陈达(前排左二)、蒋炳强(前排右一)、关松(后排左二)、朱萍(前排左一)、杨逸(前排左三)在新四军吴淞情报组原址前留影。
1991年6月28日,王征明(右二)、张渭清(右三,新四军一师上海吴淞物资采办负责人、电影《51号兵站》主角“小老大”原型)、江儒田(右一,在吴淞参加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在“新四军吴淞情报组原址(1943-1945)”前合影。
1946年2月7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关于筹建“罗店红十字烈士纪念碑”给苏克己遗孀朱宝琴的信。
1955年12月31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关于“罗店红十字烈士纪念碑”一事给宝山县人民政府的函。
1984年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在原址上重建的“罗店红十字纪念碑”。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抗日纪念地”。1946年10月13日《申报》有关纪念碑落成的报道。
1937年8月23日,在罗店抗战前线抢救我空军伤员时被日军残酷杀害的上海红十字会第一救护队副队长、罗店医院院长苏克己和刘中武、陈秀芳、谢惠贤四烈士的遗像。
1942-1945年间,中共宝山地下党组织创办的团结进步青年的“梅友”系列手抄刊物,现在保存下来的有21本。由于斗争环境的恶劣,先后用10多个不同的刊名出刊。
出生于宝山区罗店镇庙后街的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在“九一八”日寇侵华后创作的反映中华儿女团结抗日的代表作《阿丽丝小姐》、《华家的儿子》、《火线上的孩子们》、《波罗乔少爷》。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被日军炸毁的中国公学主楼和淞沪铁路吴淞炮台湾车站,废墟上有“公学”两字的匾额和残墙上“炮台”两字仍清晰可见。
1943年,杨逸同志根据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安排,回到家乡创办季家桥小学(又名瑞芝小学),并以教师身份从事抗日活动。图为学生在出操。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十九路军军长蔡廷楷、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写给市民庆祥先生的感谢信。
2005年10月25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参观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时题词:“将军碧血凝青史,壮士英魂映丹心”。
2014年8月21日,抗日战争期间在新四军吴淞情报组从事地下工作的两位女情报员之一、90岁高龄的离休干部陈达同志为宝山题词:“吴淞情报组,难忘的岁月”。1938年4月入党、抗日战争期间在家乡宝山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92岁高龄的杨逸同志题词:“怀念战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