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丰实功能从一片湖到一座城

2020年10月13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没有私家车,但出门就是地铁;家门口没有闪耀的霓虹,却拥有3.4平方公里的生态景观;周末没有纸醉金迷的喧嚣,却有滋润心田的文化展览……这是一位美兰湖居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6.8平方公里的罗店新镇位于上海北翼,熟悉的人更愿称之为“美兰湖”。2013年,美兰湖的开发建设迈入了第11个年头。这一个轮回,顺应城镇化发展之路,美兰湖从一片广袤无垠的田地华丽转身为世人皆知的宜居新城。

城镇化的成败,关键在于配套。美兰湖的发展轨迹应和了这一点——在花费数年进行形象建设之后,如今,它开始发力专攻区域的功能建设,逐步成为生态优美、宜住乐业,且有着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新城镇。

重构生态,擦亮尘封的金招牌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开始向往市中心上班、城郊结合部生活的新方式,新城镇建设被提上日程。但城镇化也是道严峻的考题,它更讲究城镇开发、建设的品质。

美兰湖所在的罗店镇,早在八百年前,就因商贾云集、商贸繁荣而享誉四方,被称作“金罗店”。之后历经世事沧桑,罗店一度萧条。如今要重新擦亮这块金字招牌,意味着要有所颠覆。

从起步阶段,美兰湖就走出了与他人不同的路。当别人在大力招商引资时,美兰湖却悄悄地进行了一场“重构生态”工程——邀请国际知名公司做整体设计,开挖300亩的人工湖,在其周边先后辅以绿植林地、主题公园、雕塑广场、高尔夫果岭……很快,这儿水流如织,绿意成荫,成群结队的鸥鸟游弋其中、四处觅食。

独特的生态资源,为美兰湖带来的不只是人气和关注度。这个“水天堂”的版图不断更新——湖泊、森林、风情街、北欧风格住宅、豪华酒店、会议中心不断涌现。这里自然而又现代,繁华却不喧嚣。

城镇化征程中,美兰湖崭露头角,先后获评“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试点城镇”。

做乘法,丰实城镇功能

今年,中福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美兰湖分院及其月子会所将在美兰湖开张。这满足了美兰湖人对妇幼保健专业资源的需求,更弥补了整个宝山区在妇幼保健高端医疗领域的空白。

“从一片湖到一座城,美兰湖要做的绝不是加法,而是乘法。”负责整个新城规划、建设的金罗店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素引说,“如果没有充实、完备的功能,这个城镇就不会有活力、更没有生机。”

完备功能,交通首当其冲。经多方努力,2010年末,美兰湖迎来了轨交7号线。从此,它进入了“市中心1小时生活圈”。在7号线美兰湖终点站,金罗店公司投资建起了“P+R”立体交通枢纽。包括500个社会停车位、4条公交线路始发站、10条长途汽车经停站,及2.2万多平米商业休闲项目。

住得好、行得好,居民们还关注医疗和教育。为请进这方面的优质资源,美兰湖费了很大劲儿。

当初,金罗店公司与一家知名幼儿园洽谈,但对方就是不愿进来,理由是这里太过偏僻,怕周边人口支撑度不够,难盈利。金罗店提出,如果发生亏损,公司将对幼儿园进行贴补。最后幼儿园成功引进,现在不仅生源爆满,经营状况也大大好于预期,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如今,除了美兰湖小学、美兰湖中学,一所国际学校也有望入驻美兰湖。美兰湖“软实力”正日益崛起。

打造中国的“美莱坞”

与沪太路上的滚滚车流形成里外两重天,静谧的美兰湖曾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美兰湖的产业发展与其日益增长的知名度并不协调。

以往,很多小城镇的发展走入了“产城分离”的道路,最终走进了死胡同——发展面临困境,缺乏资金、缺少人气。而美兰湖践行“产城一体”的发展模式,寻找并培育适合自己的产业链,搭建好服务平台。

依托优质的自然和文化载体资源,美兰湖很快找到了方向——发展大文化产业,打造中国的“美莱坞”。

对此,刘素引这样解释:美国有个好莱坞,印度有个宝莱坞,美兰湖的先天优势适合发展包括会展演出、婚庆、旅游娱乐、文化创意在内的大文化产业,这让美兰湖有机会成为中国的“美莱坞”。

每年3月的“中国城镇化发展高层国际论坛”、5月的龙船文化节、9月底的国际音乐节、10月的高尔夫国际名人赛等都定期在美兰湖举行。一些文化名人也纷至沓来,“蹲点”美兰湖,逐渐形成了“文化群落”。

目前,美兰湖的画家村里入驻了30多个艺术名人工作室,包括雕塑、剪纸、油画等等。文化人都喜欢“躲”,喜欢寻找有灵气且有商机的地方进行创作、交流。而这两点,美兰湖兼而有之。

去年,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与金罗店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在美兰湖开设了服务窗口——中国城镇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主要从事城镇文化产权交易、文化艺术品、文化金融产业园等相关产权交易方面的工作。

也许不久后,如同国际上著名的苏富比指数一样,美兰湖的天空也将播报独特的中国城镇文化产权交易指数,从一个侧面,折射中国新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缩影。

相关附件下载:

dabiaoti.jpg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