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上海市首批3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档案,有4个人的档案特别醒目,在主要创新和专利一栏中他们都密密麻麻地填了数十甚至上百个,他们都来自宝钢,其中孔利明获得286项专利,王军获得128项专利,王康健获专利87项,杜国华获专利17项。这么多专利的背后,这些技能大师究竟是什么样的研发和创新之路?采访下来,笔者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在工作中他们时刻带着一双改进传统技术的眼睛,坚持钻研,勇于攻关,不断创新。
孔利明:我的大学在宝钢
孔利明,宝钢股份公司运输部电气高级技师,技能专家,上海市职务发明专利第一人。近30年来,孔利明建树颇多,他曾连续5年摘取中国专利新技术博览会金奖,并获得巴黎国际发明展金奖。截至 2012年10月,累计申请国家专利301项,授权286项。但你可能没想到,孔利明原先只是一名电气修理工,工作前只有初中文化水平。
■ “农民发明家”
1966年,孔利明初中毕业,之后到崇明农场务农。那时候崇明连个收音机都没有,更不要说是电视机了。孔利明带了一套清华大学电子系的课本,农活干完后,他就看书。书翻烂了,孔利明造出了一个轰动农场的“机器”—一台电视机,当屏幕上出现影像时,围观的人群惊呆了,他们开始对这个17岁城里来的小伙子刮目相看。
■ 第一个专利
1984年,孔利明调到宝钢,孔利明一直说“我的大学在宝钢”。在宝钢投产前,孔利明就已经崭露头角了。他以丰富的理论数据和现场实验手段,力克日本专家提出的“中国蓄电池不能替代日本蓄电池”的谬论。1987年,孔利明取得了第一项发明专利。当时,现场需要抢修的车辆电气特别多,但缺乏高效率的工具,以致抢修任务一直被拖延。于是,孔利明做了一把能适应汽车电压的多功能电压电烙铁,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那时,孔利明还没有意识到可以申请专利。宝钢的一位技术主管得知后,鼓励他申请专利。第一个专利由此产生。
■ 跨领域研发新产品
在宝钢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1993年宝钢第一个工人工作室——“孔利明创新小组”诞生了。孔利明渐入创造发明佳境。几年内他带领大家发明了“发动机机油失压停车器”等36项专利技术。他也被破格提升为高级技师。至此之后,孔利明拓展了发明范围,从汽车运输拓展到码头港机、铁路等领域,跨专业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孔利明带动大家一起搞发明创新。工作室的许多成员成了高级技师,当上了专家、发明家。从1993年至今,工作室已累计获得技术秘密495项,专利432项。
王军:人生的坐标就是学习+创新
王军是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热轧厂的高级技师,技能专家,从事热轧工艺和设备维护21年。他立足岗位自主创新,研究的诸多创新成果,经生产现场应用推广而趋于成熟。2000年以来,王军共获得国家专利128项、宝钢技术秘密26项、申请PCT国际专利4项,为企业年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
王军的第一个岗位是2050热轧精整线剪刃装配工。这是一个辅助岗位,在一般人看来,这个岗位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但王军的第一个创新成果“飞剪剪刃快速更换法”就诞生在这个辅助岗位上。默默无闻的王军因为这个先进操作法走进大家的视野。为了挖掘王军的潜力,2001年热轧厂管理层将王军调到精整机械设备作业区当设备点检员。 在这个岗位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高强度全密封精整矫直机支承辊技术”诞生了。王军先后获得国家专利局受理或授权专利发明达128项。
不断创新和不断学习密不可分。从1996年到2004年,经过8年努力,他从大专一直读到本科,系统地掌握了机械设计制造原理与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专业知识。
2000年初,王军牵头组织了“热轧厂发明创造协会”,并担任副理事长,将自己创新的心得体会,知识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协会中的每一名成员。王军创新室,成立于2008年10月,在为职工提供技能培训、创新支撑同时,培育他人的创新能力和热情,所在热轧共获专利501项,连续十年排名宝钢创新业绩排行榜首。
杜国华:从检测工到检测仪器的发明家
杜国华是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检测技术事业部的高级技师。他对轧辊的检测、使用、评价、失效快速分析的水平名扬海内外。
1971年杜国华初中毕业,进了上钢五厂当钳工。他在无意中第一次完成了技术创新。1979年,宝钢成立。杜国华来到宝钢,当了一名检测工。热轧高速钢复合工作辊报废后只能当废钢回炉,这是“国际惯例”。杜国华通过对报废高速钢轧辊的数据收集、分析,提出并实施F1-F3机架高速钢报废轧辊改制成F4-F5机架使用,打破了国内外热轧高速钢复合工作辊无改制的先例。废钢堆中捡回“金元宝”,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宝钢减少近千万元的采购支出。
杜国华还发明了“纵波联合双晶软保护直探头”,使检测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欧洲制造商曾向宝钢提供了一支价值80万元的轧辊。杜国华用他发明的检测工具检测,发现这支轧辊“盲区”内存在微量裂纹。对方不相信,以报废整个轧辊为代价,请来一流专家检测。检测结果验证了杜国华的说法。
现在,杜国华已拥有“便携式裂缝模拟试块”、“卡环带套反向销”等国家专利17项,其中7项专利产生贸易;35项合理化建议;申报批准技术秘密7项,创经济效益约1814万元;并完成科研项目9项。
王康健:岗位就是创新的舞台
王康健是宝钢股份冷轧厂的高级技师、技能专家。在冷轧极薄板轧制领域具有高招绝活,在行业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30多年的钻研,换来硕果累累。王康健已拥有专利87件,技术秘密156项。他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获中华技能大奖。
■ 中国酸轧连线机组第一任主操工
1979年,23岁的王康健报名参加宝钢建设。王康健肯动脑筋爱钻研,1987年被选派到德国学习冷连轧机第一岗——轧机主操工。王康健没有辜负宝钢的重托,在德国刻苦学习,回来以后成为中国第一个酸轧连线机组第一任主操工。从此,轧钢主操台和生产现场,成了王康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舞台。其实王康健一开始没想到“创新”,只是“生产过程中,发现产品次品率有时比较高,萌发了改造工艺的念头。”带钢轧后钢卷锈蚀、异物压入、擦划伤……一个个难题,被王康健攻破。
■ 给轧机添一双明亮的眼睛
在众多发明中,王康健最自豪的一项发明是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高速冷轧带钢多功能在线检测技术”。这项发明是王康健与科研人员历时6年开发出来的,它集“孔洞、边裂缺陷检测、宽度和中心测量”于一体,对面积不小于1平方毫米的孔洞、开口深度1毫米以上的边裂自动检测,准确率达到100%。该发明就像给轧机添了双眼睛,能发现生产过程中带钢表面孔洞和边裂缺陷。这项发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1979年进宝钢,王康健从工人做到班长、倒班班长、管理作业长、分厂副厂长、冷轧现场指挥总代表,30多年了,他一直坚守一线。王康健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5月,长期以来,他们都是以攻关团队和创新小组的形式活跃在生产现场。 相关附件下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