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的张金宝老人原本住在市中心的弄堂内,因为房屋动拆迁,今年搬到了宝山区顾村镇馨佳园一街坊。搬过来的时候他有些担心:这里太偏僻,亲友不方便过来照顾,该如何是好?搬来没几天,周围邻居送来了温暖,居委干部还拎着蛋糕上门给他过生日,竟比在市区里还要热闹,彻底打消了他的担心。
对设施和服务能力的担心,是每个刚刚入驻宝山区馨佳园的居民都会产生的问号。这个大型保障性住房基地的房源主要用于动拆迁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这些入住的居民,原本都住在杨浦、闸北、虹口、普陀等城市中心地区,周边交通设施、医院商场一应俱全,如今搬到上海近郊,是否能习惯?这成为了居民区联合服务中心“最上心的事”。中心主任周明龙的对策是——化被动为主动,居民觉得不方便的事,将服务“送进家门”,用“贴心”政策让居民安下心来。
配套设施“大变样”
顾顺元2010年从虹口区动拆迁搬到宝山区馨佳园的时候,几乎是倒吸一口凉气:除了二街坊有几幢大楼还在施工外,宝安公路以北是一片荒芜的空地,“那时潘广路和沪太路还没有‘对接’,交接处横亘着一段烂泥路,我搬家那天正好下雨,搬场车都开不进来。”
住下来之后,顾顺元的担心又加剧了一层:以前出门没几步路,“柴米油盐”都可办妥,现在每日三餐也成了问题,大米、蔬菜、油、盐都要步行近2公里到刘行镇购买,到市区办点事吧,得走1公里才有公交车。衣食住行都不方便,往后的日子该怎么办?
顾顺元担心的问题,也是居民区联合服务中心干部们时刻放在心头的大事。彼时,馨佳园只入户3000余户,占整个保障房基地总户数不到五分之一,处于“边建设边入住”阶段,配套建设的确跟不上。居委会为此想尽办法解决出行难题,居民要上超市,他们与联华超市再三协调,将联华超市的班车开了进来;居民进市区不方便,社区巴士也开了进来,去年,轨交7号线延伸段通行,交通出行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
如今走进馨佳园,顾顺元当初描绘的景象早已“大变样”,记者看到,馨佳园中心地区,一个1500平方米的标准化菜场已经投入运行,居民买菜十分方便;北边,便民超市,临时药房开了出来,而更大规模的超市已经封顶开始内部装修,明年年初就可开张;主干道上,总量4至5万平方米的商铺、两所全日制学校、四所幼儿园也配套齐全……
“有些配套设施如医院、居民中心等还在建设中,我们就想办法‘特事特办’,把服务送到家门口”。周明龙说,从市区里搬到近郊的人,大部分家庭条件都不好,而且中老年人居多。按照规定,如果要办理医保卡、失业登记等,需要到顾村事务受理中心办理。为了方便居民,居民区联合服务中心在馨佳园里设立了一个事务受理站。中老年人小毛小病多,有就医需求,而最近的菊泉卫生服务中心有两公里远,为了“贴心”,馨佳园里又特辟了分部,有全科医生坐诊,感冒咳嗽吊盐水,在家门口就能及时解决。
三个“服务日”暖人心
去年7月,馨佳园二街坊居民宋金虎骑电瓶车时被机动车撞翻,当场昏迷不醒,居委会负责人金礼吉闻讯后,立即派2名居委干部赶到现场,将宋金虎送到宝钢医院抢救,医院要求马上付5000元押金,但宋金虎身边没有钱也无法联系到家属,金礼吉当机立断出面担保,使宋金虎及时手术保住了性命。
但故事没有结束。重伤后的宋金虎需要一段很长的恢复时间,谁来照顾?困难关头,馨佳园给了他无限的关怀——宋金虎被纳入到“周二温馨服务日”的固定服务对象中,居委会几个干部轮流来看他,左邻右舍时不时炖补品端给他,周明龙还和他结成了“对子”,每逢节日都会送上慰问礼物……
“周二温馨服务日”在馨佳园是个固定的日子。在这一天,居委会会协同物业、民警、居民代表及志愿者进行“组团式服务”,比如,为困难老人上门搞卫生、代缴公用事业费等等。但很多被照顾着的人渐渐发现,这个“周二温馨服务日”在任何困难面前都变成了持之以恒的关爱,二街坊的宋金虎是如此,十二街坊的孤寡老人王德铭也是如此,王德铭心脏病突发抢救住院的近半个月,是居委干部24小时日夜陪护着。
这样的“服务日”,馨佳园一共有三个,除了周二的“温馨服务日”,还有“周一综合服务日”以及“周四卫生服务日”,均是“组团式服务”。前者能够保证发现问题当场拍板解决,后者对小区及周边的卫生做例行“扫描”,营造起一个干净、文明的居住环境,“这3个‘服务日’基本上能覆盖小区居民所有的需求,今后这样的‘服务日’还可能拓展到天天有服务。”周明龙的想法是,化被动为主动,虽然居住环境不比市中心方便,但只要点滴服务到位了,贴心了,居民就很愿意融入到新的大家庭里来。 相关附件下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