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野外生长造就“樱花奶奶”

2020年10月13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上海人越来越爱赏樱花。记者从市林业总站获悉,上海目前有10余万株樱花,分布在青浦、宝山、嘉定、浦东、松江等地,绝大多数都有一个日本名字,比如“日本早樱”、“河津樱”,而产地来自浙江、江苏、贵州和安徽,在上海,它们只能算是“移民”第二代、第三代…… 

上海有没有“土生土长”的樱花?宝山区生态工程指挥部总指挥费富根告诉记者,在民间找到一株树龄60多年的垂枝樱,被尊称为“上海樱花奶奶”,而实验室里,也在培育适合上海都市环境的“土生土长”樱花品种,一旦成型,它们将是名正言顺的“上海樱”。这一天,不会等太久。 

“樱花奶奶”年逾六十

记者了解到,去年宝山区生态工程指挥部从民间征集到一株树龄60多年的垂枝樱,据称这是上海地区发现的树龄最长的樱花,所以,大家都管它叫“樱花奶奶”。值得一提的是,垂枝樱是樱花里的“寿星公”,在日本,许多垂枝樱树龄达到几百年。 

这个发现,让人兴奋。上海的土壤偏碱性,不太适合野生樱花生长,科研人员希望通过研究,搞清楚“樱花奶奶”在过去60多年里是如何在上海野外茁壮成长,同时更有兴趣探究,在吸收了60多年黄浦江养分后,“樱花奶奶”和它那些长江流域某地的亲戚们,是不是有了品种差异,哪怕只是细微的。这些研究,都有助于发现真正可以被称作“上海樱”的樱花品种。 

现在,“樱花奶奶”在顾村公园安了家,属于园内的“一级园宝”。记者采访获悉,由于是早樱品种,“樱花奶奶”的花期已到末尾,再加上清明期间的风吹雨打,风头已渐渐被临近正盛开的晚樱抢过。 

“上海樱”或向社会征名 

记者在顾村公园采访,发现几乎所有的樱花标识牌和展板,都配有日文介绍,这在上海其他景点并不常见。记者从上海樱花研究所了解到,在现有的樱花学术领域,日本人的研究是领先的。“大多数樱花研究资料都是日文的,各品种樱花的学名也带着浓厚的日文痕迹,”樱花专家李勇说。 

“日本人在樱花文化方面起步早,对很多观赏性樱花都进行了命名,”李勇说,其中很多命名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比如,日本早樱,这个品种的樱花并不只是在日本才有,也不是从日本舶来中国,中国土地上本来就有这个品种的樱花,分布面积也很广,长江流域都可以见到,但因为日本人命名得早,就好像成了日本专有。 

上海樱花研究所目前正计划培育适合上海环境的“土生土长”樱花品种,它们在实验室里,被统一命名为“顾村1号”、“顾村2号”等。 

费富根表示,具体名字,还在斟酌,命名要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征。真的研制成功了,可能会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名字,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这一新品种。 

不生病是大学问 

由于上海目前绝大多数的樱花,都是“移民”,如何确保它们茁壮成长,是上海樱花研究所和宝山区生态指挥部重点研究的课题。 

李勇告诉记者,上海土壤偏碱性,很多品种的樱花水土不服。以顾村公园为例,要大面积、多品种地种植樱花,必须要改变土壤性质。目前采取花后施肥和冬季施肥这两种方法,结合定时松土,将土壤酸碱度慢慢调整过来。 

樱花是易染病植物,市林业总站去年的一份检疫抽样结果显示,上海樱花平均染病率约为15%,从浙江调入的樱花染病率达30%。顾村公园也曾经发生过樱花大面积“染病”事件,事后公园对土壤进行了全面消毒。据统计,全市樱花种植数量大概有10余万株,主要来源是浙江、江苏、贵州和安徽等地。如何截获染病樱花,如何确保樱花在落户上海后,不再感染疫病,对于樱花科研人员而言,是一项重要课题。相关附件下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