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山道路变得更通畅了

2020年09月29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城郊结合部、省际交通枢纽、水上门户……一串熟悉的名词道出了宝山天然的区位优势和交通网络体系的完善;百路环境整治、环区生态步道、无障碍通道……一串新鲜的名词展示了宝山道路的崭新内涵。因为不断完善并美化的各类道路,宝山的城市交通乃至整个城市,正日益焕发出令人向往的活力。

通途,凸显区位优势

尽管宝山是离上海市中心最近的城郊结合地区,但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等因素使这一优势徒有其名。临近新世纪,宝山市政交通建设终于发力:1999年5月,由区政府引进外资建设的逸仙路高架通车,该路段原需1个多小时的车程一下缩短到10分钟!此后,随着同济路高架、共和新路高架-外环线建成通车,宝山城区居民到市中心的车程缩短到半小时,终于为宝山的区位优势“正了名”。2002年,有记者就当时的宝山道路体系作过一精彩比喻:逸仙路、同济路就像一支利箭,箭尾为市中心,箭头为宝钢,高架为箭身,外环线为弓,将市中心、宝钢、内环、外环连成了一线通!

而这些,还仅仅只是序幕。新世纪之初,宝山提出了“三线五纵七横”的道路交通大格局:轨道交通1、3、7号线“三线”;沪太路、潘泾路、共和新路至蕰川路、江杨路、逸仙路至同济路“五纵”;长江路、外环线(泰和路)、宝杨路、友谊路、郊环线(富锦路)、月罗路、石太路“七横”。目前,1号线北延伸段已开通,并将继续延伸(在建);3号线江湾镇至月浦(宝钢)的延伸段已进行受电调试,预计今年底通车;7号线前期动拆迁工作进展顺利。“五纵七横”的道路格局则已形成,沪太路、蕰川路等道路的拓宽改造工程已全面开工。

到2007年,宝山将实现“102030”快速交通:各集镇、工业园区、交通枢纽及主要客货集散地的公交10分钟上快速干道网;中心村20分钟上快速干道网;集镇30分钟可达新城东区和西区,郊区环线内30分钟可达市中心。同时,内外环线间一次换乘公交可达轨道交通站,宝山中心城区一次乘车可到各镇。

届时,宝山将与上海市中心城区真正紧密地连为一体。与此同时,素有上海“北面门户”之称的宝山,得益于沪宁、沪杭、沪嘉等高速公路和沪崇苏高速公路,加上历来发达的水运,开放、便捷、立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外通内联,即将使“具有辅城功能”的“现代化滨江新城区”率先在交通意义上实至名归!

建管,美化城市形态

在完善道路网络的同时,宝山区始终贯彻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要求,真正落实“建管并举”,注重从每条道路入手,美化城市形态。

2003年,宝山区委、区政府提出:用三年时间整治全区338条道路环境,力争做到“畅、洁、绿、美”。2005年底,此项工作如期完成。据统计,全区共补种绿化26.6万平方米,改造卷帘门店招牌近1.1万块,修复路面56.77万平方米,修复人行道43.76万平方米,改造沿街商业用房3045间。各镇、街道还建立了137支、2500多人的队伍,对各条道路进行保洁养护,落实长效管理。

现在,宝山人雨天外出,不用再担心人行道上高低不平的方砖被踩得水花四溅,因为大多数人行道都改了防滑渗水的彩色小道砖;以前坑坑洼洼的道路变得平整畅通了,行道树成荫送爽,沿街商店的招牌、遮阳棚、卷帘门整洁美观……百路整治显著提高了宝山城乡面貌、建设品位和公共环境质量。在近年的宝山区“两会”上,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此称赞有加;在宝山区“中变样”社情民意调查中,市民认为:近三年来变化最大的是城乡环境面貌,百路环境整治与此前实施的拆除违章建筑一起,在其中居功甚伟。

规划新元素的融入使宝山道路的建管进一步向城市整体形态的美化延伸。百路整治前,全区特别是重点地区、主要商业街区和干道的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规划统一编制深化,以明确定位、合理布局;数年来,区内道路客货运分流规划和宝杨路、友谊路、中外环线宝山段等诸多道路的景观(绿化)规划陆续编制并开始实施……一批路面清洁、道路畅通、绿树成荫、店面整洁有序、人文环境优美的道路在宝山诞生:江杨北路、富锦路被评为“上海市文明样板路”;漠河路(东林路-同济路)等36条道路成功创建为区、镇级文明样板路;2006年,另有50条道路加入创建行列……其中不少虽名为乡镇道路,但等级上堪与城市道路相媲美。是通途、也是景观的道路正在宝山“遍地开花”。

细节,体现人本关爱

时值2006年夏季,笔者某天傍晚经过环区步道漠河路段,惊奇地发现,这里竟像一个大的小区花园——不仅指其中有着丰富的景观小品、绿化和休闲设施,更有许多市民在其中避暑消夏,老老少少三三两两,或散步,或慢跑,或打球,或静坐纳凉……悠然自得的韵味让人心驰神往。

这是宝山区于2005年基本建成的上海市首条环区生态步道的一小段。这条只有两三米宽的小道是专供骑自行车或步行用的,贯穿宝山全境,连接田间小景、河边堤岸、公园绿带、公共绿地等,形成一个大型的区域生态圈。步道全长近百公里,两旁花木密植,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亲水平台、小亭、木桥等歇脚处。

环区步道作为无机动车通行的休闲走廊,为宝山市民提供了近在咫尺的休闲活动新场所,普普通通的小道赢得了一片好评,其“风头”甚至盖过了高楼大厦。2006年6月,新华社的一篇时评文章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宝山区委书记吕民元说得好:“城市建设不能忽视百姓的基本需求,走路、骑车是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方式,环区步道就是为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设计的。”

而从细微处贴近特殊百姓的,则当数无障碍通道的建设。多少年来,残疾人的行路问题只能靠自己手中的拐杖或他人的帮助来解决。2004年起,宝山区全面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其中的一项重点就是无障碍通道建设。到2005年底,全区已在43条道路上建成盲道约92公里,在74条道路上建设缘石坡道1522只,区级机关、大型超市、商厦等窗口单位建成无障碍坡道369条,并完成192个居民小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2005年底,宝山区顺利通过“上海市无障碍设施示范区”验收;现在,这项工作仍在继续全面推进。

说起无障碍通道的建设,还有一则感人的小故事:家住宝山大华地区的一户残疾人家庭给区领导写信表达了出行不便的问题,有关部门历时一月,从他家天井里开出了一条近6米长、1.3米宽,既有斜坡又有缓阶,两边还有不锈钢护栏的无障碍通道,使他们狭小的生活空间一下引向了广阔的新天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