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扼黄浦江与长江各港口对外贸易的咽喉,大上海的水上门户。在历次抗敌御侮的战争中,吴淞炮台曾向疯狂的侵略者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怒吼。独特的军事地理位置,使其迄今仍为沪上军港与兵营的驻留地。
官兵称她们为“兵妈妈”
吴淞街道是闻名遐迩的全国拥军爱民先进单位,辖区内的海滨四村是街道拥军爱民的一个典范。这个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居民住宅区,与人民海军某部训练基地仅一路之隔,军营嘹亮的军号声能听得十分清晰。只要战士们列队步出营房,就会受到社区居民驻足观望,孩子们则情不自禁地高喊:解放军叔叔,解放军叔叔!
海滨四村是一个与部队“结缘”颇深的居住区,小区内仅部队家属就有400户。基于这一特点,军民共建历来是四村党总支和居委会的首要工作。自1992年确立军民共建以来,曾荣获区“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七连冠、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等称号。多年来,基地官兵对海滨四村也是厚爱有加,每逢重大节日,官兵们都要带上大米、食用油、面条、鸡蛋走访慰问社区困难群众,还为社区青少年举办国防知识讲座,组织青少年军营一日游,观看训练演习等,参与帮助小区清除垃圾、为居民理发、磨刀剪、测体重等便民活动早已形成了长效机制。
现任海滨四村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赵菊英,是位“双料”的军人家属,丈夫曾在部队带兵,儿子尚在服役,这使她对部队的感情尤为深厚。多年来,她精心筑起一座连接部队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她和她的同事、居民志愿者用母亲般的慈爱,像对待亲人一般关爱着人民子弟兵,官兵们都亲切地叫她们“嫂子”,更多的新兵则直接称呼她们为吴淞的“兵妈妈”。
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一批又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水兵,怀揣着梦想与激情,告别家乡,投身军营。复员或专业时,又满怀着对部队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吴淞兵妈妈眷恋,奔赴四方。
兵妈妈热忱关爱暖军心
鼓声阵阵迎新兵
海滨四村有个约定成俗的“规矩”:凡新战士入营,兵妈妈必定要用腰鼓队迎接他们。届时,几十名兵妈妈身着粉色民族服装,身系腰鼓,带上大红绸带,手中的鼓槌上下飞舞,仿佛迎亲似的格外热闹。
在新战士入营当天或“三八”妇女节,兵妈妈们也随之忙开了。他们从家中抬来珍藏多年的缝纫机,拿着针线、量衣尺、剪刀,一边为战士们修改衣裤,一边教他们学会清洗衣被和料理生活琐事。穿着兵妈妈们修改得体的军衣裤,战士们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一个个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军事训练中去。兵妈妈手把手地教新战士缝被子、洗衣服更是常有的事,目地就是让新战士尽快适应部队的生活。
一天中午时分,海滨四村党总支接到共建部队打来求助电话,说有一部分新战士的棉被需要缝合。当时正值上海的酷暑季节,下午3点气温仍高达38度,但部队的需求就是兵妈妈的任务!居委会立即组织七位兵妈妈志愿者,在党总支书记带领下,带上针线剪子赶到军营。由于没有桌子,大家就趴在地上,年龄最大的兵妈妈已有75岁,可谓兵奶奶辈了,她同样就地蹲下,和大家一道为战士们一一缝合因洗涮不当而造成皱折的棉被,并将其一一塞进被套。经三个小时的奋战,几十条被子的修整任务在妈妈的手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看着满头大汗的兵妈妈和整齐划一的被子,战士们集体列队,严肃认真地行了一个军礼,以示对兵妈妈的崇高敬意。
兵妈妈裹的粽子最好吃
粽香年年飘军营
传统端午来临,海滨四村党总支、居委会组织兵妈妈中擅长包粽子的能手,选购最好的箬叶和其它材料,来到共建部队食堂为指战员包粽子。
江南糯米与箬叶的清香引来许多战士观看,他们兴致勃勃地与兵妈妈们一起,有的清洗糯米,有的浸泡箬叶,有的切肉拌馅。一切准备就绪,妈妈们开始熟练地包起粽子,战士们一边喝彩助兴,一边饶有兴趣地跟着学,浓浓的家庭式的温馨气氛,立刻弥散在军营四处。在大家的辛勤劳动下,一大堆包装精致的肉粽,被战士们高高兴兴地抬进伙房,放入巨大的锅内,开始蒸煮……
说起蒸煮粽子的过程,党总支赵书记与部队教导员之间的微信联络十分有趣且感人 ——
先看赵书记发给教导员的微信:晚上六点锅水煮开后放一大把盐,然后将粽子一个一个放下去,裹紧的粽叶切勿散开,要确保每只粽子的完整。
粽子要全部浸没在锅水中,不能露出水面,否则粽子要夹生的不好吃。大火煮开后再用小火炖四小时(至晚上10点左右),第二天早上5点钟再煮一次,将粽子闷在锅内,6点30分左右便可以美美地享用了。
教导员:中间要加几次水?
赵书记:要派值班,水不能烧干,一旦粽子露出水面,马上加水。
教导员:知道了。
赵书记:晚上十点钟尽量不吃或少吃粽子,不然胃会不舒服的。请在入锅时数一下,一共有多少只粽子,要保证每个战士都能吃饱!
教导员:一共850个粽子,我们170人,肯定能吃饱。明天一早我给社区的阿姨们送点粽子大家尝尝吧!
赵书记:不用了,我们自己会包的。只要指战员们吃的开心,就是我们的开心。真的,而且比我们自己吃还要高兴呢!
悠悠寸草心,军民母子情,这样的微信往来,与母亲与儿子的对话又有什么异样呢!所以战士们都说,兵妈妈包的粽子最好吃!
兵妈妈真情演绎鱼水情
兵妈妈教战士缝军衣
许多新战士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兵妈妈便从清洗衣裳、晾晒衣被开始,手把手地教,直到人人都能过关。
每年春节和元宵,兵妈妈为战士们做饺子、包汤圆,共享佳节的欢乐。一年一度的军民联欢纳凉晚会,和谐融融美在心田。在“爱心认亲结对,水兵母子心连心”活动中,30名“特殊”战士与兵妈妈结成了互助对子。
来自河南、海南、江苏等省份的四位特殊家庭的新战士,与上海的兵妈妈结下了母子亲情。当妈妈们一一送上礼物时,现场报以热烈掌声。妈妈们还为战士送上生日大蛋糕,点亮象征吉祥、幸福、快乐的生日蜡烛,全场共同唱响“祝你生日快乐”。少顷,母子之间、战友之间、官兵之间互递蛋糕,你一口,我一口,一下子沉浸在温馨、祥和的家庭式喜庆氛围之中,情景令人动容。
有位安徽籍志愿兵小刘,原准备与多年的恋人在部队驻地附近举行婚礼,双方相约在上海一家酒店操办酒席。赵书记知道后对丈夫说,小刘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这种要面子的做法不可取。于是,夫妻俩把小刘叫到家里做思想工作,帮助他在部队举行一场非同寻常的军人婚礼。当天,一百五十多名官兵欢聚一堂,新郎新娘接受了连队全体官兵的祝福,简朴热烈的婚礼,令这对新婚青年激动万分。有位外省退伍的志愿兵,来沪治疗疾病,赵书记闻讯后送去一千元慰问金和其它食品,鼓励他前进的勇气,这位战士动情地唱了一曲“嫂子歌”,倾诉自己对兵妈妈的无限感激之情。
江苏籍战士小张获得过大专文凭,父亲是民企老总,家境优裕,到部队后傲气自负,瞧不起人,渐趋孤立苦闷。赵书记知道后与他促膝谈心,阐明弊端,长时间对他耐心开导。这下,小张终于没辙了,感动的泪水夺眶而出,颤抖着嘴唇说出一句话:“兵妈妈,我听你的”。
吴淞的兵妈妈是祖国各地千万个兵妈妈中的一员,她们倾注着全身的热血,激励指战员们强基固本、铸魂励志、共筑长城,为保卫祖国打赢现代化战争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兵妈妈们的无私奉献。
相关附件下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