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王瑞贤从八钢本部相对舒适的岗位,来到了刚刚投产的八钢蒙库铁矿回转窑球团产线,并且一干就是9年。前不久,已是主任工程师的王瑞贤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刚到蒙库铁矿球团分厂,王瑞贤就领教了矿山的艰苦:在离县城几公里外的一个山头上,厂房孤零零地伫立着,职工宿舍还没有建,路也没有修好,更谈不上有什么文化、生活设施。一个月后,王瑞贤又见识了蒙库的严寒,在零下30、40摄氏度的天气里,生产设备根本无法运转。作为技术工作人员,王瑞贤暗下决心:一定要保证生产设备正常连续运行。为此,王瑞贤在冬季保温上动脑筋。他查阅了很多资料,设计了几套不同的设备保温方案,不断在生产中尝试、试验,最后优中选优,逐步改进,通过蒸汽管道进行保温的措施,彻底解决了冬季生产的难题。自2007年起,蒙库铁矿球团产线冬季再也不用停产了,生产连续性有了保障,产量大大提高。
比起冬季保温的问题,回转窑结圈的难题,更让王瑞贤“耿耿于怀”。回转窑结圈,对球团生产影响特别大,一个月必须检修一次,要等炉温降下来,人工用风镐把结圈打掉,每次得耗上3、4天的时间。目前,这个难题在全行业内也没有解决。“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窑炉少结圈、慢结圈?”王瑞贤天天趴在回转窑的观察窗口盯着看:火焰浑浊了,炉温有多高,风门开多大,喷煤枪阀门怎样调?王瑞贤天天泡在现场,观察、记录、调整工艺参数,如此反复,不断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下来,王瑞贤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摸索出了一套最佳生产工艺参数。此外,对风门调整、风量控制、喷煤枪阀门调整、机速控制、生产节奏掌控等操作也摸索出了一套最佳方案。王瑞贤把这些编写成规范的作业指导书,在操作工中进行培训和推广。很快,窑炉因结圈进行检修的频率从过去的1个月一次,降为3个月一次,并且一直保持稳定,这在全国同行业中已经是领先水平。随之,产量与质量也迅速提高,生产作业率由过去的80%上升到90%以上。
凭着这样一股钻劲和韧劲,王瑞贤先后完成了磨煤机改造等一系列技术攻关项目,取得显著效果。磨煤机入磨量从以往不足65吨提高到80吨以上,球团矿台时产量提高10%以上,球团产品的含硅量得到有效控制,全铁品位提高到64%的可喜水平。
球团生产线每45天要定修一次,每3年要进行为期1个月的大修,平时出现突发故障还要及时抢修。定修时,常常是72小时连轴转,上百个项目,不管大小项目,每个都不能疏忽,否则就会影响设备寿命,影响生产。王瑞贤在现场一个一个盯,实在困了就在现场打个盹,然后继续工作。2012年冬季,新疆遭遇极寒天气,蒙库铁矿球团厂生产现场气温降到零下49.1摄氏度,膨润土上料系统发生设备故障。王瑞贤果断决定,一方面进行人工上料,保证生产正常进行;一方面,带领人员立即开始架设管道,进行施工。当时是半夜,天气格外寒冷,很多小伙子都吃不消,年近50岁的王瑞贤坚持在现场和大家一起抢修,冷得受不了了,就轮流到操作室烤火,奋战十几个小时,终于完成了抢修任务。
就这样,王瑞贤在蒙库铁矿球团厂一干就是9年,当年40岁的壮年汉子,现在已经年近50岁。其间,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他说,矿上的生活虽然艰苦枯燥,但是也快乐充实。
设计能力120万吨的蒙库球团厂去年产量达到135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这是王瑞贤最高兴的。
王瑞贤把自己比作一颗籽粒,他愿意扎根在矿山,为着心中的目标,开花结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