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钢技能专家王康健近40年坚守成“冷轧第一人”

2020年10月10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宝钢冷轧技能专家王康健刚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年度劳模人物。

冷轧这一行,王康健一干就是近40年。当年同一批进宝钢冷轧厂的,有的出去了,有的提拔了,有的退休了,如今还留守的,只有王康健一人。

“我不会说什么漂亮的话,可能等会说着说着又要说到专业技术上去,请你原谅。”五一节,刚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年度劳模人物的宝钢冷轧技能专家王康健,和记者面对面坐下,开口第一句就“做了铺垫”。

事实证明了他的“铺垫”。采访中,桌子上的可乐罐、咖啡杯、记者的笔记本电脑,谈话中几乎每一件东西都被他拿起来做 “道具”,用来讲解跟随他近40年的冷轧技术。

宝钢1978年在宝山打下第一根桩。1979年王康健进入宝钢干冷轧,加上之前在上钢十厂的几年,这一行一干就是近40年。当年同一批进冷轧厂的,有的出去了,有的提拔了,有的退休了,如今还留守的,只有王康健一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康健当上宝钢冷轧厂副厂长,干了五六年的行政职务。可后来,他还是选择回到最熟悉的生产线,一头钻进最喜欢琢磨的冷轧技术。当一手带出的徒弟当上厂长时,他还是一名“蓝领工人”。

他坦言当年不当副厂长后,心里有过失落。可现在回头看,全国钢铁行业有数不清的厂长副厂长,冷轧领域中,却只有一个王康健。

王康健不是第一次得奖,5年前开始至今,他作为技术工人代表,拿奖拿到手软。

冶金行业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这么多奖中,王康健说他最看重的是2008年的中华技能大奖。一方面这个是对技术工人的最高肯定,能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另一方面,2008年之前,他确实没拿过什么奖,当厚厚的事迹材料送到评奖部门,人们很惊讶,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工人发明家,竟然一直默默无闻。

一次次获奖,王康健靠的不是突然的重大创新、一两次突破发明,评委们看到他的创新事迹从来没有中断过,用“厚积薄发”4个字形容再恰当不过。

有一个故事在王康健的事迹里被提到很多次。一天下班后他回到家和太太一起擀饺子皮,突然间像被苹果砸中脑袋,定格在原地。随即他扔下擀面杖和惊呆的太太,跑回车间,用擀面杖中得来的灵感攻破了制罐用钢冷轧环节的一大难题。

王康健的创新故事很多,只不过这个特别生动,大多数却艰涩难懂。不是老王不擅表达,而是生产线上的事太专业了。宝钢研究院专家也叹服:没有冷轧厂技术专家出色的技术,他们的理论设计再精妙,也落不了地、变不成现实的产品。

作为一名蓝领工人,哪怕是再敬业的技术专家,近40年守在车间,围着枯燥的流水线转,不会生厌吗?王康健认为,生厌、离开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特别是现在充满变化和机会的社会环境,除非对做的事情有独钟,否则很难坚守。

“可我58岁了,还是觉得事情一桩接着一桩,想做、要做的事总是没个完。”王康健说,这和自己的脾气有关,也受企业文化影响,“在宝钢,从上到下永远有种技术危机感,现在技术带来的产品销路再好,也会担心明天怎么办。”在这种危机感下,研究院里专家半夜会做着课题梦醒来;车间里的技术工人也会感到流水线不是固定和封闭的,而是通往未来的“思想通道”。

今年一季度钢铁低迷持续,全国钢铁行业亏损23亿元,宝钢盈利了21亿元,业内评价宝钢一家赚完了全国钢铁界的钱。看看宝钢卖得最好的汽车板就能明白,不仅市场占有率高,卖得还比别人贵。王康健解释,现在“坐享利润”的汽车板是前几年提前研发的结果。在宝钢,从科研人员到一线技术工人,大家目标一致,眼前的事做好,把更多精力腾出来为未来服务。“当产品和技术领先到一定程度时,市场总会是你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