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雯是属于沪剧的。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宝山沪剧团)主任、艺术总监,上海市宝山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从艺三十多年,华雯先后主演过四十多部大戏,她以精湛的演技、深厚的艺术修养,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国家级别的演出赛事上横刀立马,过关斩将,获得过“梅花奖”、“映山红奖”、“白玉兰奖”、“文华奖”等诸多奖项,可谓硕果累累。
她的灵魂、她的整个身心都扑在了她所钟爱的事业上。为了沪剧,她可以推掉高出她工资几倍的走穴演出以及影视剧的拍摄。为了沪剧,她可以不顾身体的超负荷运作,摸爬滚打在排练场、舞台上,以至于腰背扭伤、面瘫等各种疾病向她袭来。为了沪剧,她运筹帷幄,多年守望,使宝山沪剧团从低迷状态,走到了今天的辉煌。她是沪剧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为艺术而拼命,为沪剧而拼命,因为她的命是属于沪剧。
近几年,由她带领的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出戏出人,坚持公益方向、创新运行机制,发展艺术特色,拓展市场空间;把握转型发展的新机遇,以彰显沪剧艺术的新魅力为基础创作出一系列优秀作品,为大家呈现了一台又一台丰盛的艺术盛宴,使剧团在上海戏曲界再创辉煌,得到了市、区各级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2013年,由华雯主演的大型原创沪剧《挑山女人》为剧团获得诸多殊荣。然而,这些光荣与骄傲之背后,隐含着许多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华雯艰辛地付出着,她带领着创作团队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确定了排练稿,又同剧组齐心协力用了40天的排练使《挑山女人》成功地树立在了舞台上,让人们感识了一个女挑夫的担当、坚强。华雯用她的担当不仅挑起了《挑山女人》,也挑起了整个剧团的山。40天的排练,她也似乎把剧中汪美红17年的苦尝了个遍。为了演好人物,华雯拿起平生第一次碰的扁担;为了体现艺术美感,华雯挑着担子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她的肩膀不知道磨破了几层皮;为了王美英这个艺术人物的树立,华雯常常坐卧不安,夜不成寐。
天道酬勤,《挑山女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13年6月29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挑山女人》“挑”出一方天的专题报道。并同时入选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不满一年的新剧目就入选中国艺术节这在中国戏剧史上实属罕见,一年进三节更是沪剧史上不可磨灭的辉煌一页。在艺术节和戏剧节中《挑山女人》共荣获了七个项奖,华雯斩获其中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和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第十四届“文华导演奖”三个单项奖。华雯和她带领的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创造了小剧团拿大奖的现实神话。
不管大小演出,华雯总是以身作则。在每年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节目的排练与演出中,第一个到排练场或演出点的人始终是她。因为她是“三下乡”演出的总策划和导演。她总是用这样的话语来激励大家:“要以在大剧场演出的认真劲来对待“三下乡”演出,因为我们沪剧的根在群众中,如果沪剧失去了群众基础,那么何来我们今天的辉煌?所以要把每一场小戏演出看成是一场大戏。只有把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看成是我们自己的事业,我们才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每年下农村、进工地、到养老院为居民下乡演出100场以上。在“三下乡”演出中,她为演员们打理头面,端茶送水;在艺术上,她孜孜不倦地给她的团员们讲戏,做到言传身教,使团内青年演员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作为上海市级非遗传承人,在学校和街镇广泛建立沪剧艺术传承基地,为沪剧艺术爱好者传授技艺,发扬光大沪剧艺术。在许多场次的下乡演出中,她义不容辞地为基层群众表演节目,她所表演的《女看灯》六百多句的“赋子板”一气呵成,观众们看得连呼过瘾。在养老院演出时,有许多老伯伯、老妈妈跑到后台,拉着华雯的手说:“你就是华雯啊,今天终于看到真人了,想不到大艺术家跑到我们养老院,为我们这些老头老太演出,真是想不到啊,下次一定还要来啊”,华雯也和老人们问长问短,毫无明星架子。
华雯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激励着团内的每个演职员,她把沪剧当成她生命的依靠,灵魂的眷恋。为了这份依靠和眷恋,华雯和宝山沪剧团一起在沪剧艺术传承的道路上不断地努力着,追求着,奉献着。
相关链接:
“挑”出沪剧的当代传奇——记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著名沪剧演员华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