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是一群怎样的年轻人?早熟?另类?聪明?自我?……不少人试图标签化他们的特征,却发现,这种试图有些徒劳。
偶然的一次机会,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主任刘春玲与记者谈及她所认识的“90后”。安静与坚持,这些年轻人的品性,令“60后”的刘春玲感到钦佩与欣慰。
刚当了妈妈的陈婉霞:爱,才是特教工作最好的教学工具
在宝山培智学校任教的陈婉霞这个月刚刚升级当了妈妈。大学同学胡骁栋笑着祝贺她:你这个速度也有点太快了。
培智学校校长张洁华,谈起这个“90后”的教师,笑容满面。
在培智工作的两年时间中,陈婉霞参加了上海市、区两级教育系统的演讲、教学比赛,屡获佳绩。
“不是我讲得好,我只是如实地和大家分享了特教工作的一些特殊性。”
一年多前,她刚带班不久,被班上一位患自闭症的孩子扇了一耳光。
那天上课时,陈婉霞见一位自闭症孩子老是低头抠指甲,于是走到他面前想看看是否会弄伤手上的皮肤。没想到她刚问了句话,毫无征兆地,孩子冲她一巴掌抡过来,顿时,陈婉霞的脸上红了一片。
当时,她有点发懵,但看到那个孩子面无表情的脸,强压住自己的委屈:专业素养提醒她,孩子发病时是一点意识都没有的,又怎能怪他呢。
没有爱心的人,无法胜任特教老师。
天气变化时,是自闭症孩子容易出状况的时候。“有次正上课,一个自闭症孩子突然站起来,嘴里嘀咕着,一头往玻璃窗上撞去。我赶紧从后边抱住他,他一脚就把我踢得单腿跪地。我疼得满眼是泪,但直觉告诉我不能松手。等到校长带人赶过来把他情绪稳定住,我的腿都被踢青了。”
特教老师不易,幸运的是,陈婉霞的家人特别支持特教事业。那次,她被孩子踢青了腿回家,丈夫赶紧想办法给她祛瘀,百般安慰。
她的婆婆是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幼儿园教师,虽然带的孩子群体不相同;但婆媳两人在教学方法中找到了共同语言。模拟探讨、切磋相长,成了他们家里的一个特别节目。
主题式教学法便是小陈从婆婆那取来的一个“巧经”。课堂上,陈婉霞将“秋天”作为主题,运用到语文课、生活课、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
利用这样循环往复的主题式教学,学生们在一个阶段上能对一个新知识有全面、综合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法显然更适合于记忆力低于常人的孩子,事半功倍。
陈婉霞刚刚生了个儿子,沉浸在幸福之中。看着自己活泼健康的小宝贝,她不由得对学生们的父母更添敬意。“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贝。”
从怀孕到生产,“妈妈老师”从母性的角度有了更多培养孩子的想法:“怀孕时候常给宝宝听胎教音乐,我突然觉得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班里小朋友身上。另外,我准备以后上课编些押韵简单的儿歌,学生们应该更感兴趣。”
爱,才是特教工作最好的教学工具。
一个多月前,第一天请产假在家休息的晚上,班上一个孩子一天没见到她,就缠着妈妈给她打电话。听到孩子在话筒奶声奶气的声音:“陈老师,我好想你呀”,陈婉霞的心都快甜化了。对于她来说,这样的回报,足够了。
(文中学生名均为化名)
【记者手记】
选择了特教行业,便是选择了操劳和艰苦。注定,体会不了普教同行们“桃李三千”的满足和荣耀。
他们为之付出青葱岁月的学生们,绝大多数在九年级毕业后,会去街道里的“阳光之家”谋一份简单营生。有的,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具备自力更生的生存能力。
尽自己的全力,使智障学生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尽量不和这个社会“失联”,这份朴素的责任感令更多的“90后”在特教的田野里,接过前辈们的教棒。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