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杨行镇金秋晨曦老年公寓里的一户,是88岁的王汝霖和78岁的周以敬夫妇的家。
小小客厅里只有几件简单家具,王汝霖老人的衣着也很简单,衣领甚至和衬衫颜色不一致:“正面穿久了蹭破了,老爱人帮我反过来再装上。”“他到现在还穿补上袜底的袜子呢!运动鞋补了又补也舍不得扔。”老伴周以敬“埋怨”道。
就是这位对自己非常“做人家”(沪语:节俭)的老人家,却干了一件很大方的事——连续5年每年向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捐款1万元,帮助困难癌友。
1988年退休的王汝霖,之前是上海工业大学教授;老伴周以敬退休前在上海交大教化学。两个人退休工资加在一起,扣除住老年公寓的开销,所剩不多。说到连续5年为生活困难的癌症患者捐款的善举,王汝霖连连摆手:“是癌症康复俱乐部给了我生活的勇气,我只是把爱心又传递了出去。”
2006年,一纸“结肠癌”的诊断书让王汝霖唉声叹气。这时,《解放日报》上刊登的一则关于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的报道,如一束阳光,让他灰暗的心见了亮。第二天,他从浦西换乘几部公交车,来到了位于浦东杨高中路上的癌症康复俱乐部。
新会员有三天的集中学习:听专家讲解,听老病友讲抗癌故事,听切除声带的喉癌患者声情并茂地表演诗朗诵……一位中年男士握着王汝霖的手说:“别看您80岁了;但是按我们这儿的算法,您还没满一周岁呢。我47岁,今年肠癌术后第7年,我7岁。我是大哥哥,你是小弟弟。”
在俱乐部接触到的一切,令王汝霖豁然开朗。3天后回到家,他对老伴说:“来,给我烧几个好菜。日子要好好过,不能被癌症吓死了!”从此,王汝霖成了俱乐部里的积极分子。2008年,他和癌友们一起去北京看奥运,看到带队的俱乐部会长袁正平忙碌一天后瘫坐在沙发上累得说不出话来,他心疼;看到社会上许多热心公益的志愿者悉心地为癌友们服务,他心动。
2009年春节前夕,俱乐部又一次发起了“人人捐上一元钱,帮助困难会员过好年”送温暖活动,呼吁大家捐款,为贫病交加的会员送上节日红包。王汝霖当即从并不宽裕的积蓄中取出1万元,乘公交车找到袁正平:“尽点心意,帮一把比我更困难的会员,让他们过个好节。”
这一捐,就是5年。
肝癌患者蒋金龙得到王汝霖的爱心捐款后十分感动:“他那么大年纪了,又没有小孩,何况也身患癌症,理应得到别人的帮助,老人家却时刻想着为癌友撑起一把挡风遮雨的伞,我一定争取康复,以后也成为这爱心链中的一环。”
王汝霖捐款还有个特点,从不留自己的名字,而是以自己已故父母的名义:“一是觉得这点小事没必要让别人知道;二来为了纪念父母。从小到大,他们一直在我耳朵边说,有能力,就要尽力帮助别人。帮人就像人要喝水一样,是应该的。”
尽一份心力帮助他人,于王汝霖真如饮水般自然。生活虽不宽裕,可王汝霖夫妇始终惦记着别人:2008年汶川地震,老两口捐了5000元;2010年台湾地震,他们又向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捐了数千元……
学生俞琼清晰地记得当年王汝霖在课堂上讲过这样一句话:“做个乐于助人的好人,才是一辈子最大的课题。”
记者手记
得知记者要来采访,王汝霖在电话那头细心地告知交通路线;采访完,与他在老年公寓食堂共进午餐。餐毕,他将餐凳归位,自言道,“省得食堂师傅还要再辛苦收拾”;饭后,他带着记者参观老年公寓活动室,台球桌上各色彩球散落着,他随手码成三角形,方便老伙伴们随时开球。善心,亦从小事见。利他、助人,已然成为王汝霖的生活习惯。
罗曼·罗兰曾说过,“只要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就没有权利袖手旁观”。这句话老人是否读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经把它践行在每一个平常日子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