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庙行镇党委书记吴志宏下基层召开座谈会时,有村民提出,刘场路、共康路口缺少红绿灯,影响交通安全。会议结束后,马上与镇配套指挥部、宝山交警支队二中队等部门协调,只用半个来月就完成该工程,让红绿灯亮了起来。
同月,在镇政府召开的一次事业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上,小鸽子幼稚园园长吴晓兰当着镇长徐佳麟的面,提出了两条意见:一是幼稚园新开办的分园附近没有设置限速标志;二是分园门口马路上少了斑马线。仅仅过了两个星期,这两件事情也都解决了。
“我们知道事情会解决,但没想到这么快!”两个提意见的当事人发出如是感慨。
这是庙行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发生的两件“小事”,从中折射出镇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即知即改、立改立行,让群众看到作风转变的真行动、真变化。这样的“小事”还有许多。
共康雅苑开通公交短驳车
共康雅苑小区是市属经适房基地,随着小区一、二期入住居民不断增多,尽早开通公交线路,解决小区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屡次被提起。镇村建办抓紧与区建交委等部门协调,促成上海公交五汽公司在今年3月份开通了该居民区到轨交一号线通河路站的早高峰短驳车。
这条线路一开通就受到居民欢迎,试运营第一周内,每天搭乘居民达200人次,不少居民希望“能延长早高峰运营时间,并开通晚高峰车”。镇村建办再次与五汽公司协商,最终,这条“宝山20路”运营时间扩展为每个工作日早6:40-8:00,晚5:30-7:00。目前,镇村建办还在积极争取,让这条线路进一步优化,并引进其他公交线路,为场北地块居民出行提供便利。
保障好居民信息安全
如今,设置门禁系统成为加强小区安全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在维修、配置过程中也产生一些新问题,不过这些“遗留症”在庙行镇变得越来越小。
5月7日,共康五村门禁系统出现故障,居委会向镇综治办、物业管理部门报修后,物业公司在5月12日就完成了电脑板调换等修复工作,居民反响良好。
居住在九英里的杨先生反映,“社区有1300多户居民,现在办理门禁卡需要携带户口本、房产证、身份证,担心这样一来有可能泄露家庭和个人的信息。”对此,镇综治办、居委会、物业很快作出回音:“居民办理门禁卡实行实名制登记,是根据小区封闭式管理相关条例来进行的;办理该项工作的业务人员会严格按照纪律,保证不会将信息泄露给其他人员,居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一定会得到保障。”这个答复通过庙行社区报“你呼我应”栏目公示,居民自然放心了。
为老服务形成“黄金三角”布局
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庙行镇进一步加大为老服务建设。集餐饮、午休、娱乐、健身、医疗等功能为一体的“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因其办在居民“家门口”而受到老人和家属青睐。
镇老龄委将原有的共康五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进行改造,重新布局,增添部分硬件设施。同时在宝宸怡景园、共康雅苑二期分别新建一个照料中心,其中怡景苑100平方米,可容纳50人;共康雅苑250平方米,可容纳120人。三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在全镇范围形成了为老服务“黄金三角”布局,满足老人“有场所照顾、有场所倾诉、有场所娱乐”的需求。
随着庙行镇第一敬老院日渐趋于饱和,镇政府抓紧完成第二敬老院的选址、建筑设计工作,预计今年底进入施工。
第二敬老院用地面积7591平方米,可容纳床位400—500张,建成后,不仅可以满足本镇老人入住需求,还能接纳其他地区老人安度晚年。
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建立“八个一”
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是直接面对居民需求、为民服务的“前沿窗口”,为更好的服务居民,庙行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八个一”便民服务项目:一个茶水免费供应处、一门免费公用电话、一个免费复印窗口、一只联系信箱、一张联系卡片、一条绿色通道、一块自助求助区、一支民情民意反馈队伍,同时提供双休日便民服务、特殊人群上门代理服务、一月一次下社区政策咨询宣传等活动,形成全年无休、午间错时工作制,并最早探索“一日式”受理。居民对中心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环境设施的满意度均为100%。
“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庙行镇班子领导多次强调,“经济建设固然要花大力气抓,而开门七件事等民生问题,同样需要认认真真地处理,一件件做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