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水平有多高,而在于能否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停地前进,对于她来讲——平凡的人生也会有精彩。
于斌同志是吴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自1981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她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省优秀教师、省“三.八”红旗手、区师德模范标兵、区“十大女杰”、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园丁奖、宝山区学陶师陶楷模等30几项荣誉称号。宝山区第二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宝山区“优青工程”导师。主要事迹被收入中国人事部出版的《中国专家大词典》。
“德业双馨”一直是她职业应有的理想境界与追求。正向她在给宝山吴淞学区全体党员教师做报告时说的那样:党员教师应做“德”之践行者;党员教师应做“业”之先行者。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德”之践行者——以心换心,以爱博爱
“用爱交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用心灵赢得心灵”是她教育方面所信奉的特色。
作为教师,她以爱为桥——爱心铺就成功路。2013年寒假,她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家访,从吴淞到月浦、到张庙,不辞辛苦地起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整合的桥梁作用,并撰写了题为《同学,我该为你做点什么?》的德育论文,在全校德育工作会议上做了交流。近几年她还先后完成了《师德之本——关爱、尊重、信任》等十几篇有价值的德育论文。她经常在经济方面给学生以资助,在精神上给学生以鼓励和安慰。她做班主任期间,那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至今让人记忆犹新。2012届她的班级里有一位男同学,家境十分贫困,作为班主任的她毅然承担了该同学的学习费用,使之顺利考取了大学。还是2012届,她作为实验班的班主任,为了圆更多学生的复旦、交大梦,她精心筛选、整理了社会热点、最新视角、时文导读、前沿追踪、考场脉搏等专题材料,以板报的形式提供给同学们,为同学们提供了第一手有效资料,使她班级当年的自主招生考试获得喜人成绩。这样的案例在她的班主任工作中不胜枚举,她所做的事情不惊天地,不泣鬼神,但却拯救了无数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孩子,拯救了一个个毫无生活乐趣可言的家庭。正是这份爱,多年来,每逢佳节,学生们都不忘为她发一个短信,送来一份温馨的祝福。她说:这就是爱,是爱的力量,是爱的成功,是用爱心收获爱意,是用奉献收获喜悦。也正是这份爱,使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和优秀团支部。桩桩事,件件情,揭示了教育最高、最本质的原则——关爱、尊重、信任。
“业”之垂范者——业务精湛,追求卓越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的课堂管理是她语文教学方面所践行的思想。
她崇尚的是“大语文”教学,即语文教学要走向社会,走入生活,她的教学特点可概括为“一个运用,两个拓宽,三个注重”。
多年来,凭借这样的教学思想和特点,她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也是这些莘莘学子的配合不断地完善和丰富了她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她的区级教学观摩课《观沧海》,她的市级教学公开课《晨昏诺日朗》,她为华师大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开设的示范课,她为全区高三师生开设的《巧解文言实词的思路》高考复习研讨课,她为宝山实验学校开设的作文讲座课,以及她的电视录像课《活水须自源头来》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每一课,都用学识与热情打动了学生的心灵,把看似枯燥的知识绘成了最美的风景。赢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连续三届她所任教的班级高考语文平均分都名列年级前茅,其中09届的朱烨琳同学、12届的姜景嫈同学分别以129分、128分的成绩获得吴淞中学语文最高分。由于她醉心于教学中的创造,潜心于教书中的追求与卓越,所以她教过的许多学生,不仅把对她的爱戴化成了积极学习的行动,还形诸于文字中:“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陶醉在您的课上,您那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让我在大学的课堂里也会常常想起”;“时间飞逝,我大四了,也期待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像您一样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学生的赞美之词,是对老师最权威的评价,最丰厚的奖赏。
“研”之先行者——潜心钻研,刻意求新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理念和“接受美学”原理是她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
30几年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中,她始终遵守这样的原则:理念上站在高处,实践中稳扎稳打。
作为教育科研的先行者。她始终提醒自己:要站得高些,才能看得远,要带着思考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带着目的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在她的学术探讨、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中无不渗透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即:“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以这种“创造教育思想“为基础,她先后撰写了《循序渐进的写作流程》、《研辨式作文教学模式》等科研论文20几篇,分别发表在各级各类的核心刊物上,其中《语感训练与作文教学》、《稳定中有变化,完善中有创新》等几篇教学科研论文,分别获中国教育学会年度论文一等奖、当代教育思想论文一等奖。最近,又完成了《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的约稿。秉承这样的理念,她参与并指导了吴淞中学的国家级科研课题——“问题化作文”及其学习指导的研究。她多次为宝山区的市、区级科研课题做结题鉴定工作。也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她指导培养了全区20几位中青年教师,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倾注了心血,搭建了平台,为上海市名师基地输送了优秀人才。她先后两次在区教育局和进修学院组织的“工作室”和“优青工程”阶段总结中做了题为《“师徒互帮 同伴互助 立足课堂 共促成长》、《知行合一 教学相长》的经验汇报。同时她们师徒还共同完成了科研论文《生态型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作为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此科研成果刊登在《生态型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一书中。
在众多的耕耘中,她始终是先行者,凭借热情,凭借执着,一路拼搏,一路收获。
“实“之信守者——求真务实,促进成长
“善思、务实、团结、协助”是她作为语文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所遵循的原则。
她对陶行知老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有较深的体会,她说:“教育教学不但要求真、求实,还要求活、求新”。作为教研组长她把组内工作搞得扎扎实实,又不乏新意。她分别在“个性化”作业的布置,“开放式”作文的写作,“广泛性”课外的阅读等方面做了尝试,并积极撰写了这方面的教学论文。作为教研组长,她抓课题、搞科研,以此促进教师成长。更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年间她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国家级、上海市等各类竞赛20几次,获奖人数达150余人,她本人指导的学生获奖人数有50几人,最高奖次是09届的蔡磊同学在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上海赛区特等奖和全国一等奖,她本人也连续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吴淞中学连续三年获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并先后被授予:“沪、港、澳、新加坡四地中学生”阅读基地学校和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恒源祥文学之星”上海培训基地学校。凭着这种实干精神,她率领组内成员继《江海之旁》后又完成了吴淞中学第二部优秀作文集,题名为《弦诵书香》,并出任该书的副主编和编委。2013年8月,她又带领语文组部分成员完成了吴淞中学《语文校本教材》(上编),为吴淞中学的早读提供了充实的材料。语文组在她的带领下,先后被评为市先进职工之家、区优秀教研组、区文明组室、区“工人先锋号”以及“区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为语文教师创造了温馨和谐的大家庭,促进了师德、师能、师技、师魂并重的优秀教研组群体与个体专业发展的双赢。
作为教研组长,她工作率先垂范,求真务实,无论工作多忙,她都要亲自做多媒体课件,到目前为止,一个学年不到,她已完成教学课件一百多张,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实验班学生的眼界。作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她对组内成员的课了如指掌,上个学期,开学不到两个月她对组内20个成员的课都基本听满一轮,且都做了耐心、细致的点评,并撰写了听课调研报告。她所带的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方面堪称楷模,2012届仅高三一学年完成的集体备课讲稿就达7万多字,形成校本教学资源库,她本人完成了近5000多字的集体备课经验汇报材料,与宝山区同行们交流。正因如此,她所带的备课组当年被宝山区教育局、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评为“集体教学设计优秀团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既要有条不紊地安排好教研组工作和备课组的常规工作, 又要为每一届高三学生开设各类语文教学知识讲座,为高三“千分考”入围的同学进行面试辅导,在校内开设“高考自主招生考试辅导”等各类讲座,撰写讲义四万多字。目前,她正以十足的干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并想方设法将校内工作室带的更出色,为吴淞中学的语文教学献策出力,为此,她还积极申报了区级课程:“语文教学多一份传统文化的内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还要完成一些社会工作,目前已连续六届完成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交给的教科研成果鉴定工作。连续六届任浦东新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委。2013年又成为宝山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委。连续两届当选为“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的特聘评委。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她从不抱怨,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她对教育事业始终是一往情深,正向她的一篇论文《欲求教育刷新进步,必先躬亲实践 》中说的那样:“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这是陶行知老先生鞭策自己的话,于老师也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这就是于斌老师。对她来说,成功永远不是句号;对她来说,平凡的人生也会有精彩。但她不满足这些精彩,仍将一如既往地追求着、探索着,祝她的人生更加精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